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閣”所有。備注也引用于新華社,具有一定曆史價值,略有删減。媒體類平台需本人同意後方可轉載!
編輯不易,君若喜歡打個賞!

1961年 李漢孝攝
菏澤市何樓人民公社黨委第一書記李清常(中)和子母樹生産大隊的幹部一起在田間檢查缺苗情況。
1961年 武華攝
菏澤市鄧集公社姜樓生産大隊種菜技術員陳克勝在整理和攤曬各種春菜種籽。
1962年 陳之平攝
曹州牡丹的主要栽培區——菏澤縣城關人民公社趙樓生産大隊共栽培牡丹250畝。圖為趙樓生産大隊第二十四生産隊的社員在盛開的牡丹花叢間鋤地松土。
同上
圖為菏澤市藥材公司的從業人員正在将收購的“丹皮”打包調運各地。
1978年 時盤棋攝
菏澤縣趙樓公社趙樓大隊是牡丹的集中産地,全隊共種植牡丹900畝,年産丹皮2萬多斤,可供藥用。
東馬垓大隊黨支部副書記馬西貴帶頭養牛 1979年 吳增祥攝
菏澤縣是聞名全國的魯西大黃牛産地之一。都司公社東馬垓大隊成立了畜牧業管理委員會,并制定鼓勵社員個人養牛的辦法和措施,大大調動了集體和社員個人養牛的積極性。全大隊集體和社員個人養牛共達280頭。
1979年 吳增祥攝
圖為成武縣農業技術員在城關公社麥田管理現場會上向社、隊幹部講授小麥管理技術。
1980年 李錦攝
東明縣實行聯系産量計算報酬的多種形式責任制,結束了連續21年吃統銷糧的曆史。東明縣沙沃公社柳裡大隊職工家屬戶趙三雨帶着孩子幹一年,家裡第一次有了糧食囤。
1980年 吳增祥攝
中國著名的山羊優良品種——菏澤地區的青山羊由1975年的100萬隻增加到350萬隻。1979年收購羊皮600多萬張……定陶縣陳集公社的被服廠勞工在加工縫制青猾皮裘衣。
1981年 王新著攝
定陶縣皮毛廠青年設計勞工王貴景(右)設計的羊剪絨産品在廣交會上受到外商歡迎。這個廠的皮毛産品品種由12個增加到126個,年産值由50萬元猛增到230萬元。
菏澤縣城關鎮公社北關大隊第二生産隊黨員成廣仁(左)上司的生産隊發生了顯著變化,全隊農工副各業總收入由1萬餘元增加到25萬多元,社員平均收入由40元增加到307元,生産隊的公共積累也達16萬餘元。
1983年 李錦攝
單縣梁寨公社後牛樓生産隊烈屬牛萬氏,在抗戰時期送子參軍,1982年她向國家交售小麥2032斤,受到菏澤地區行署的表彰。
1989年 王新著攝
菏澤市吳店鄉農民吳亞芳、蘇力夫婦投資80萬元建成養蠍場,出口蠍毒液創彙10多萬美元。吳亞芳先後接待了前來取經的20多個省的2300多人,無保留地将養蠍技術傳授給來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