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落魄乞丐叫叶企孙,是中国科学宗师,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他为我国培养了79个院士,9个两弹元勋,但他一生坎坷,饱经沧桑,那么,如此优秀的伟人,最终怎么会沦为街头的乞丐呢?
1898年,叶企孙出生于上海,家庭是有名的高知大家,从小受到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他资质聪颖,小小年纪就修得一身儒雅气质。
当年,未满13岁的叶企孙,考进了清华学堂,之后凭借自己的努力,争取到公费前往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的机会。

▲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叶企孙
然而,年仅20岁的叶企孙,从未见过大洋彼岸,那个依靠科技发展起来的西方国家,也第一次遭遇白人同学,那样肆无忌惮的羞辱和嘲笑。
为了改变自己身后这个积贫羸弱的中国,叶企孙是学校里最努力的学生,生活上的窘迫没有影响他求学的决心,早晚饭就用廉价的面包代替,省吃俭用节省出的钱,全部用于购买书籍和实验材料。
凭借异于常人的努力,之后,叶企孙又在哈佛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
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
而他,凭着这个研究一举成名,登上了西方各个国家的报纸,这个中国青年的名字,也被西方众多物理学家记住,那一年,他23岁,享誉世界,是中国人的骄傲。
可是,面对祖国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现状,作为中国知识青年,怎么忍心看到这番景象而不忧虑的呢?
所以,面对哈佛大学留校任教和西方多家公司的高薪挽留,叶企孙毫不犹豫,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国,来完成自己心中,改变国家命运的鸿鹄大志。
当时的中国,可用的人才少之又少,学术条件也异常的艰苦,可是,叶企孙从未想过放弃。
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成立了后来的王牌专业———物理系,由他担任物理系主任,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相当于要放弃自己的专业研究,来做行政的工作。
因为,他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
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学者。
▲清华年轻教授们的合影,右三为叶企孙
叶企孙一辈子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教育事业,为了中国科学,他一生倾尽所有,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
当时,爱国热潮一波波袭来,有不少学生响应参加学生运动,他的几个学生差点被警察开枪打伤。
叶企孙知道后十分生气,留着泪,对学生们怒吼道“要是你们一个个伤到了,国家的科技怎么办?你们身上有属于自己的使命!”
是啊!动荡社会下的中国知识分子重任在肩,他们就像嫩芽,是要硬生生从石头底下顶上来的,他们要为中国的科学献身,他们是振兴中国的科学力量,拥有科学的中国才能走出危难。
看着自己的学生一天天成长起来,叶企孙看到了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曾经,倍感欣慰。
在抗战时期,叶企孙的爱徒熊大缜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前赴冀中抗日根据地,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根据地研制武器,装配电台。
熊大缜
虽不舍熊大缜的离去,但他还是利用自己的力量,秘密组织学生们一起帮助熊大缜进行科研,并且给根据地运送物资。
遗憾的是,熊大缜的结局却让人扼腕叹息,1939年,熊大缜被人诬陷为特 务,遭到杀害。
叶企孙得知这个消息,顿觉五雷轰顶,他确信自己的学生是爱国的,所以,他始终坚持为熊大缜申冤,可是风雨飘摇之际,哪有人会理会叶企孙的请求呢?
建国之后,身为清华教授的叶企孙还是没有放弃,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学生洗刷罪名,但是,事与愿违,1968,已经70岁的叶企孙,因为熊大缜的事,被诬陷与特 务有关联,被捕入狱。
叶企孙
在狱中,审问者对他进行严刑拷打,可是,他自始至终只有一句话:“我是科学家,我是老实的,我不说假话”。
一生清高的叶企孙受不了狱中非人的对待,他的精神受到刺激,出现了躁郁不安,记忆力衰退的情况。
1969年,他被释放出来,但由于隔离审查、监视时间太久,以至于他出现幻听,认为时时刻刻有电台在监视他。
“我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我喝一口茶,电台就说我喝茶不对,我想走出门,电台就叫我马上回去”,他对侄子说起自己的处境,眼睛里有深深地绝望。
去看望他的侄子见此情形,悲哀至极,紧紧的握住他的双手,心痛的说“你是学物理的,你知道电波透不过墙,根本没有这种事,是幻觉”。
侄子多么希望他可以清醒过来,但此时的叶企孙神志不清的呵斥侄子,“你瞎说,是你耳朵聋,听不见监视的电台”。
之后,叶企孙再次入狱,他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到了巨大的折磨,精神已面临崩溃的边缘。
出狱后的他身患重病,小便失禁,双腿肿胀的厉害,不能行走,整个身子弓成90度,这个老人如同枯木在风雨中摇晃不定。
走在大街上,人人都避他三分,他神志不清,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往日德高望重的宗师变成了一个只剩下半条命的疯子,一个乞丐。
当时的中关村一带,有不少人都看过他,他穿着一双帮裂头缺的破棉鞋,有时到小摊上,向摊主伸手索要一两个小苹果,边走边嚼。
如果遇到学生模样的人,他伸手说“你有钱就给我几个”,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许是在他的脑海中,对爱护学生的意识出于本能。
后来,他渐渐恢复一些神智,常常独自在清华园门口徘徊。
有一次,时任二机部副部长,负责原子弹工程的钱三强,在中关村的马路上碰到他:
“一看到老师,我就马上跑上去,跟先生打招呼,表示关怀,先生一看到我来了,马上就说:你赶快离开我,赶快躲开,以后你见到我,再也不要理我了,躲我远远的”,钱三强后来回忆时,难掩心中的疼惜。
他的学生深知他的用意“他知道,这么重要的工作,最忌讳同那些政治上有问题的人来往,他生怕钱三强因此遭到一些不幸”。
1977年,他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在他即将去世的时候,嘴里还念叨着回清华,他想回到那个学校,再看看他的学生是否过得一切安好。
这位学术界上的泰斗因抢救无效离开人世,享年79岁,而直到1986年,他的冤屈才得以洗清。
▲著名科学家施嘉炀和王淦昌(左),在清华大学为新落成的叶企孙铜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