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是心理咨询师赖佩霞老师在超级演说家里的演说《幸福为什么那么难》,在演说中,赖佩霞老师提到了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老师在演讲中说道,每个人在心里都有一个强烈的想法,那就是我以后一定要幸福,但是当你的父母亲一辈子都活在哀伤痛苦当中时,作为孩子的你,你敢快乐吗?
我想,很难,这时候的快乐,形同一种背叛,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忍受这样的罪恶感,所以我们宁愿赔尽了我们所有的幸福,也不敢快乐,也不敢背叛他们。
在我的童年里,我父亲很少在家,不过问家里是否有米下锅,孩子听不听话,学习好不好,也不问妻子辛不辛苦,就好像是单身一样,就算偶尔在家他们之间也不会有任何的互动和交流,如果他们有,那一定是我爸在打骂,我妈在一旁哭,不敢反抗。
然后把她所有的不幸全都强加在我们兄妹三人身上,她总是说,如果不为了我们三个,她早就离开了,就不会受这些苦,如果不是我们,她也不会至于活的像现在这样。所以我们从来都不敢跟妈妈撒娇,受委屈了也不敢大声哭。
直到后来我也结婚了,结婚之前,我曾暗暗地发誓,如果我结婚了,一定不要像我妈妈这样活着,可经过了十几年的婚姻生活后,我还是活成了我妈。
我和我丈夫的相处模式跟我父母相处模式是一样,虽然没有家暴和出轨,但是我和我老公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都不说一句话,我觉得是正常的,因为我父母的相处模式就是这样的,
因为远嫁,身边没有亲人,我生完孩子,月子里没人帮忙照顾,自己一个人摸索着给孩子洗澡,洗衣服,因为没经验,也没有人教,孩子整夜整夜的哭,我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哭,不知道要怎么去哄,只能跟着孩子一起整夜整夜的哭,生完孩子的第六天,我就背着孩子跟着一起早贪黑的做事,我也觉得是正常的,因为我爸妈他们那时候也是这样的。
直到后来我差点得了抑郁症,于是我逃离了家庭,在分居了三年后,拿了离婚证,在后来也一直没有再开始新的婚姻,因为我不懂得如何去爱人,也不懂得如何爱自己。我担心,如果再来一次,会不会还像第一段婚姻一样,会不会还像我父母一样。
直到后来,我在网络上看到了赖佩霞老师的演讲,我才知道,我不是不懂爱,只是没人教我怎么爱,原来,想要获得幸福并不难,原来,我们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管道去学习,去了解,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么深深的影响我们。要怎么去获得幸福。
在《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一书中:婚姻里的情感包袱中讲到:
影响夫妻关系最为重要的关系转移是夫妻双方在各自的原生家庭里父母的夫妻关系以及与自己兄弟姐妹的关系,还有个体和他的异性父母的关系。
夫妻关系是一个人和异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他的原生家庭里除了和兄弟姐妹的关系之外,还有和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就是说他和异性父母的关系也会转移到再生家庭的夫妻关系里面来。
夫妻关系通常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但也有可能会变成一种不对等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的模式或类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夫妻走入婚姻之前的关系。这些关系可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转移到夫妻关系中来。
因此,影响我们夫妻的关系的三个早年关系包括父母的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和与异性父母的关系,这三类关系都可能会转移到我们的夫妻关系里。
父母如何做夫妻是一个人在再生家庭里如何做夫妻的模板,他们可能会按照自己父母如何做夫妻的模式来经营自己的夫妻关系。
我们极有可能像父亲当年如何做丈夫的那样来做丈夫,像母亲当年如何做妻子那样来做妻子。也极有可能去按照我们异性父母的样子来寻找自己的恋人和配偶,并且用他们对待异性父母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配偶。
那么,一个人的配偶可能就是他自己异性父母的复制;他自己的夫妻关系,可能就是当年父母的夫妻关系的复制。
比如我的夫妻关系就直接复制了我父母的夫妻关系,在我记忆里我父母一直都生活在冷暴力中,我跟我的丈夫一个月甚至两三个月零交流,我也没觉得有问题。以至于,到后来离婚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直到我听了赖佩霞老师《幸福为什么那么难》的演讲,和看了沈家宏老师的《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后,我发现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出生和身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去找到了哪些影响个人生成长的早年因素,因此避免一些人生的不幸,也可以突破人生的一些限制,让我们自己、也让我们的家人尤其是孩子的生命潜能最大化,并以此获得更多的成功、快乐与幸福。
因此只要我们带着觉知,放下那个对立,就可以看到幸福,看到亲密关系越来越好。只要我们带着觉知去学习,就能开启属于我们的幸福之门。我相信,只要我带着觉知通过了解学习,幸福也会稳稳地坐在我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