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寻找中国犀牛

作者:闲话烟雨

文:白头翁

中国到底有没有犀牛?犀牛何在?

孔子见过犀牛。那时犀牛并不罕见。极有可能像狼、熊、虎、豹一样出没。孔子周游列国时,在蔡国被战争所困,曾经一度七日没能吃上饭。孔子感慨地说道:“我们不能像犀牛、老虎一样呆在野地里。”那一年应为公元前495年。蔡国应在今天河南上蔡县附近。那时上蔡一带的草地其草高达数尺,风吹草低方能见犀牛。

寻找中国犀牛

在青铜器时代,入青铜的野生动物中最生动、艺术水平最高的首推犀牛,像后来经常入画的马、牛、羊、虎、狮等等,青铜器上几乎绝见,留芳百世的是犀牛。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一尊小臣艅犀尊,应是公元前1056年,商纣五十五年,纣王伐夷得胜而归,心情可想而知,得胜、得威、臣服四方,胜归途中在夔京巡视,天子之风张扬四野,把夔贝赏赐给功臣艅小臣。艅小臣感恩戴德,无以回报,遂尽觅天下能功巧匠,铸造“金犀牛”以永世纪念,并把这次赏赐刻在犀牛肚子里,这也是世界上唯一铭刻在犀牛肚子中的金文。这件青铜器被专家命名为小臣艅犀尊。为什么没有铸其它动物以铭恩?为什么单单选择了一头双角的犀牛来纪念天子之赏赐呢?至少说明犀牛在夏商周时期是吉祥兽,是让上层社会可以托以重任的吉祥兽,它外表并不漂亮,可能长得笨,生得丑,但却又极可爱、可亲、淳朴、尊严、厚重,在那个时期犀牛在中原是喜闻乐见的,人们熟悉它,才能把它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但见它两只长而尖的犀牛角,嘴巴上的水波纹,厚皮圆蹄,两小耳前立,圆睁睁的小眼,既威武,又挺拔。这尊高24.5厘米,在山东寿张梁山出土的青铜犀牛,堪称中国青铜器的精品。

寻找中国犀牛

还有一尊极出名的青铜犀牛,比“小臣艅犀尊”整整年轻了一千年,但这头青铜犀牛是现世所有青铜犀牛中唯一一头昂首眺望的青铜犀牛。它出土于陕西兴平县,高34.1厘米,长58.1厘米,造型极美,极逼真,被专家命名为“错金银之纹青铜犀尊”,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头犀牛昂首伫立,两耳前树,两眼生光,两根长长的犀牛角仿佛在问天,极其可爱,又有些顽皮天真。那么传神,那么逼真,那么憨态,那么自信。自青铜犀牛后,二千余年,再未见有任何青铜艺术品能超其前,右其侧。

犀牛何时从中国消失的?因何而亡?

很多动物都似乎在遵循这么一条残酷而血腥的道路走向灭亡。“受益于此,受害于此。”象因利牙而撼天下,也因长牙而几乎灭绝;鳄鱼因皮几乎被围捕殆尽;象龟因肉鲜美,蛋大补,竟被吃绝;禾花雀最多时有50多亿只,飞起来铺天盖地,让日月无光,但竟然被吃绝,南粤国王赵眜的陵墓被发掘后发现,早在2000年前,广东一带的人就开始吃烧烤禾花雀,从皇帝一直到百姓,无不爱好。北美大草原的野牛论吨重,6000多万头北美野牛跑起来可谓地动山摇,没用一百年,几乎被杀绝。中国虎又称华南虎,一千年前几乎逢山必有虎,有林必虎啸,宋时的中国虎竟然三五成群的入村进寨。因取其皮、骨,杀之欲绝,逃之夭夭不及。公元1957年彻底杀绝。中国曾有一种动物,其名曰海狗,亡于其鞭。

清末《点石斋画报》有一幅插图,海兽何来?画着一怪兽僵卧于沙滩上,其灵在于,“人以刀示之则垂泪”,遂不忍杀而放生,这种海兽有骆驼头,四条鳍形腿,后有一细尾。《山海经》中有一种“鱼身犬首,声如婴儿”的鱼,因其叫声如婴儿,以为是大鲵,娃娃鱼,后再查方知有误,大鲵为淡水鱼,而这种叫声也如婴啼的鱼是海鱼,也称海兽。《梦溪笔谈》中记之为“海蛮狮”,估计沈括见过海狮,否则其名无据。这种海兽古人称之为“腽肭兽”,俗称即海狗。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猿眠但腽肭,凫食时啑唼。”皮日休见过。唐时的海狗还成群,还傻傻的不怎么怕人。人与海狗还算和谐,各行其是。但唐以后不知何朝何代何人发现腽肭其生殖器有大用,其鞭壮阳,且药性极大、极强、极猛。一时求之者众众,海狗鞭腾贵,所谓海狗鞭,“腽肭脐”也,杀其取脐,一狗一鞭,下海捕鱼者不及捕海狗者,“第三只手”厉害。海中但见有鱼,不见有海狗,海狗再无欢乐,再无群聚,被追杀得几无生路,捕狗者组成捕狗队,日夜追逐。杀之只取其脐,其尸弃之于海,有时竟将海水染红。明朝抗诿名将戚继光,镇守登州时,出高价派健儿出海捕捉腽肭兽,将腽肭脐送给当时内阁首辅张居正,张居正妻妾成群,正需此鞭,遂越发重视提携戚继光。明朝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此事。张居正因食腽肭脐,周身大热,三九大寒不戴绍帽,头上仍然热气腾腾。海狗鞭太热,有十船鱼顶不上一条鞭之说。市场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高,海狗越来越少。躲之天涯海角,也得剖其腹,取其鞭。

寻找中国犀牛

海狗亡于鞭,中国犀牛亡于何?

中国犀牛首先亡于其皮。

犀牛重达360多公斤,堪称巨无霸,其皮厚达寸余,可谓刀枪不入,百兽避之。远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虎贲武士的“护身甲衣”就是猎杀犀牛取其皮而为之。《国语》有记载,“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射杀独角犀牛,取其皮做成盔甲,既威风又防身,该有多少将军、武士要上阵打仗,要必备一身披甲防身的甲胄?中国犀牛灭绝的日子还会远吗?千金难求一皮,那千金就是杀人符。

在中国历史上,犀牛在中国分布很广,且数量庞大,成群结队。其分布北界直抵黄河一带。不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犀牛骸骨,甚至在安阳殷墟发掘中也有犀牛遗骨。亦不知哪朝哪代?何人何地发明把兕皮作为甲胄?古称犀牛为兕,他是中国犀牛的死神。从春秋战国始,仗越打越大,越打越频繁,将军、虎贲也越来越多,犀牛却越来越少,越少越珍贵,越珍贵才越要取。《周礼》对犀牛皮作甲胄的武士作过描述:“函人为甲,犀甲士属,甲七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文中所说函人即制甲胄的工匠,两张犀牛皮合起来为合甲。当时的将军披挂上阵必须有犀牛皮作的甲胄,重要的武将还要穿上合甲上阵。屈原的《九歌﹒国殇》中有:“操吴戈兮被犀甲,东错毂兮短兵接。”犀牛的增长绝对追不上军队的增长,追不上封将授郎的速度,中国犀牛不灭绝已不可能。

寻找中国犀牛

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争的需要,以牛皮取代犀牛皮已是趋势,且到西汉时期牛皮外已经开始装饰上金属护片,一些逃进深山密林中的犀牛似乎可以逃脱一死了。但它们还长着令人羡慕也令人不解的长长的角,无论是独角还是双角,犀牛角彻底断绝了犀牛在中国的生路,它死在其角上,正如海狗死在其鞭上。

仍然不知道何时何代何人何日发现的犀牛角制作的酒杯即兕觥,能解酒、解毒,兕觥一时红暴全国,即是珍品又是用品。战国时期,兕觥就是社会身份、政治地位的象征。盛宴岂能不用兕觥?兕觥还是上贡的贡品,称“千皮兕觥,万寿无疆。”有兕觥一尊,千金不售。中国犀牛灭亡的日子不远了。尤其到了元朝时代,讲究向天可汗上贡,三年一贡,五年一大贡,贡品中唯独不能少的是兕觥,越大越深,雕刻得越讲究越艺术,越能得到皇帝的恩赐。终于把犀牛追到走投无路。

寻找中国犀牛

到西汉时,在关中平原上三五成群的犀牛就已经绝种,到宋元时期,犀牛在中国境内已经极其罕见,“你能见上龙,你见不着兕。”

2018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死亡,目前还有两头雌性白犀牛还活着。这头出生在苏丹被命名为“苏丹”的雄白犀牛,生前配有四名全幅武装人员24小时持枪保护,但已经晚矣,45岁的“苏丹”死于肯尼亚奥尔佩杰塔野生动物保护区。

寻找中国犀牛

“苏丹”可以瞑目矣,成千上万头中国犀牛皆死于非命,绝无一头像“苏丹”一样,寿终正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