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找中國犀牛

作者:閑話煙雨

文:白頭翁

中國到底有沒有犀牛?犀牛何在?

孔子見過犀牛。那時犀牛并不罕見。極有可能像狼、熊、虎、豹一樣出沒。孔子周遊列國時,在蔡國被戰争所困,曾經一度七日沒能吃上飯。孔子感慨地說道:“我們不能像犀牛、老虎一樣呆在野地裡。”那一年應為公元前495年。蔡國應在今天河南上蔡縣附近。那時上蔡一帶的草地其草高達數尺,風吹草低方能見犀牛。

尋找中國犀牛

在青銅器時代,入青銅的野生動物中最生動、藝術水準最高的首推犀牛,像後來經常入畫的馬、牛、羊、虎、獅等等,青銅器上幾乎絕見,留芳百世的是犀牛。現藏于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一尊小臣艅犀尊,應是公元前1056年,商纣五十五年,纣王伐夷得勝而歸,心情可想而知,得勝、得威、臣服四方,勝歸途中在夔京巡視,天子之風張揚四野,把夔貝賞賜給功臣艅小臣。艅小臣感恩戴德,無以回報,遂盡覓天下能功巧匠,鑄造“金犀牛”以永世紀念,并把這次賞賜刻在犀牛肚子裡,這也是世界上唯一銘刻在犀牛肚子中的金文。這件青銅器被專家命名為小臣艅犀尊。為什麼沒有鑄其它動物以銘恩?為什麼單單選擇了一頭雙角的犀牛來紀念天子之賞賜呢?至少說明犀牛在夏商周時期是吉祥獸,是讓上層社會可以托以重任的吉祥獸,它外表并不漂亮,可能長得笨,生得醜,但卻又極可愛、可親、淳樸、尊嚴、厚重,在那個時期犀牛在中原是喜聞樂見的,人們熟悉它,才能把它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但見它兩隻長而尖的犀牛角,嘴巴上的水波紋,厚皮圓蹄,兩小耳前立,圓睜睜的小眼,既威武,又挺拔。這尊高24.5厘米,在山東壽張梁山出土的青銅犀牛,堪稱中國青銅器的精品。

尋找中國犀牛

還有一尊極出名的青銅犀牛,比“小臣艅犀尊”整整年輕了一千年,但這頭青銅犀牛是現世所有青銅犀牛中唯一一頭昂首眺望的青銅犀牛。它出土于陝西興平縣,高34.1厘米,長58.1厘米,造型極美,極逼真,被專家命名為“錯金銀之紋青銅犀尊”,現珍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這頭犀牛昂首伫立,兩耳前樹,兩眼生光,兩根長長的犀牛角仿佛在問天,極其可愛,又有些頑皮天真。那麼傳神,那麼逼真,那麼憨态,那麼自信。自青銅犀牛後,二千餘年,再未見有任何青銅藝術品能超其前,右其側。

犀牛何時從中國消失的?因何而亡?

很多動物都似乎在遵循這麼一條殘酷而血腥的道路走向滅亡。“受益于此,受害于此。”象因利牙而撼天下,也因長牙而幾乎滅絕;鳄魚因皮幾乎被圍捕殆盡;象龜因肉鮮美,蛋大補,竟被吃絕;禾花雀最多時有50多億隻,飛起來鋪天蓋地,讓日月無光,但竟然被吃絕,南粵國王趙眜的陵墓被發掘後發現,早在2000年前,廣東一帶的人就開始吃燒烤禾花雀,從皇帝一直到百姓,無不愛好。北美大草原的野牛論噸重,6000多萬頭北美野牛跑起來可謂地動山搖,沒用一百年,幾乎被殺絕。中國虎又稱華南虎,一千年前幾乎逢山必有虎,有林必虎嘯,宋時的中國虎竟然三五成群的入村進寨。因取其皮、骨,殺之欲絕,逃之夭夭不及。公元1957年徹底殺絕。中國曾有一種動物,其名曰海狗,亡于其鞭。

清末《點石齋畫報》有一幅插圖,海獸何來?畫着一怪獸僵卧于沙灘上,其靈在于,“人以刀示之則垂淚”,遂不忍殺而放生,這種海獸有駱駝頭,四條鳍形腿,後有一細尾。《山海經》中有一種“魚身犬首,聲如嬰兒”的魚,因其叫聲如嬰兒,以為是大鲵,娃娃魚,後再查方知有誤,大鲵為淡水魚,而這種叫聲也如嬰啼的魚是海魚,也稱海獸。《夢溪筆談》中記之為“海蠻獅”,估計沈括見過海獅,否則其名無據。這種海獸古人稱之為“腽肭獸”,俗稱即海狗。唐代詩人皮日休有詩:“猿眠但腽肭,凫食時啑唼。”皮日休見過。唐時的海狗還成群,還傻傻的不怎麼怕人。人與海狗還算和諧,各行其是。但唐以後不知何朝何代何人發現腽肭其生殖器有大用,其鞭壯陽,且藥性極大、極強、極猛。一時求之者衆衆,海狗鞭騰貴,所謂海狗鞭,“腽肭臍”也,殺其取臍,一狗一鞭,下海捕魚者不及捕海狗者,“第三隻手”厲害。海中但見有魚,不見有海狗,海狗再無歡樂,再無群聚,被追殺得幾無生路,捕狗者組成捕狗隊,日夜追逐。殺之隻取其臍,其屍棄之于海,有時竟将海水染紅。明朝抗诿名将戚繼光,鎮守登州時,出高價派健兒出海捕捉腽肭獸,将腽肭臍送給當時内閣首輔張居正,張居正妻妾成群,正需此鞭,遂越發重視提攜戚繼光。明朝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此事。張居正因食腽肭臍,周身大熱,三九大寒不戴紹帽,頭上仍然熱氣騰騰。海狗鞭太熱,有十船魚頂不上一條鞭之說。市場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高,海狗越來越少。躲之天涯海角,也得剖其腹,取其鞭。

尋找中國犀牛

海狗亡于鞭,中國犀牛亡于何?

中國犀牛首先亡于其皮。

犀牛重達360多公斤,堪稱巨無霸,其皮厚達寸餘,可謂刀槍不入,百獸避之。遠在公元前的先秦時代,虎贲武士的“護身甲衣”就是獵殺犀牛取其皮而為之。《國語》有記載,“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為大甲。”射殺獨角犀牛,取其皮做成盔甲,既威風又防身,該有多少将軍、武士要上陣打仗,要必備一身披甲防身的甲胄?中國犀牛滅絕的日子還會遠嗎?千金難求一皮,那千金就是殺人符。

在中國曆史上,犀牛在中國分布很廣,且數量龐大,成群結隊。其分布北界直抵黃河一帶。不但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犀牛骸骨,甚至在安陽殷墟發掘中也有犀牛遺骨。亦不知哪朝哪代?何人何地發明把兕皮作為甲胄?古稱犀牛為兕,他是中國犀牛的死神。從春秋戰國始,仗越打越大,越打越頻繁,将軍、虎贲也越來越多,犀牛卻越來越少,越少越珍貴,越珍貴才越要取。《周禮》對犀牛皮作甲胄的武士作過描述:“函人為甲,犀甲士屬,甲七屬,合甲五屬。犀甲壽百年,甲壽二百年,合甲壽三百年。”文中所說函人即制甲胄的工匠,兩張犀牛皮合起來為合甲。當時的将軍披挂上陣必須有犀牛皮作的甲胄,重要的武将還要穿上合甲上陣。屈原的《九歌﹒國殇》中有:“操吳戈兮被犀甲,東錯毂兮短兵接。”犀牛的增長絕對追不上軍隊的增長,追不上封将授郎的速度,中國犀牛不滅絕已不可能。

尋找中國犀牛

随着時代的發展,戰争的需要,以牛皮取代犀牛皮已是趨勢,且到西漢時期牛皮外已經開始裝飾上金屬護片,一些逃進深山密林中的犀牛似乎可以逃脫一死了。但它們還長着令人羨慕也令人不解的長長的角,無論是獨角還是雙角,犀牛角徹底斷絕了犀牛在中國的生路,它死在其角上,正如海狗死在其鞭上。

仍然不知道何時何代何人何日發現的犀牛角制作的酒杯即兕觥,能解酒、解毒,兕觥一時紅暴全國,即是珍品又是用品。戰國時期,兕觥就是社會身份、政治地位的象征。盛宴豈能不用兕觥?兕觥還是上貢的貢品,稱“千皮兕觥,萬壽無疆。”有兕觥一尊,千金不售。中國犀牛滅亡的日子不遠了。尤其到了元朝時代,講究向天可汗上貢,三年一貢,五年一大貢,貢品中唯獨不能少的是兕觥,越大越深,雕刻得越講究越藝術,越能得到皇帝的恩賜。終于把犀牛追到走投無路。

尋找中國犀牛

到西漢時,在關中平原上三五成群的犀牛就已經絕種,到宋元時期,犀牛在中國境内已經極其罕見,“你能見上龍,你見不着兕。”

2018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死亡,目前還有兩頭雌性白犀牛還活着。這頭出生在蘇丹被命名為“蘇丹”的雄白犀牛,生前配有四名全幅武裝人員24小時持槍保護,但已經晚矣,45歲的“蘇丹”死于肯亞奧爾佩傑塔野生動物保護區。

尋找中國犀牛

“蘇丹”可以瞑目矣,成千上萬頭中國犀牛皆死于非命,絕無一頭像“蘇丹”一樣,壽終正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