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能過剩,宏觀經濟最大灰犀牛

産能過剩,宏觀經濟最大灰犀牛

羅sir職話

2024-05-16 19:15釋出于四川職場領域創作者

從吃不飽到東西太多,市場經濟的好和壞全部展現了出來。

本周二,拜登宣布将大陸汽車關稅從27%提高到100%,幾乎提高了四倍,超出許多人的預料。

毫無疑問,美國害怕甚至是畏懼大陸汽車出現在美國市場。從過去的低端制造業到今天的制造業強國,汽車是無疑成為了大陸制造業最耀眼的名片之一。

這一切的背後其實離不開大陸對高科技制造業的大力扶持。

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我們一直在有條不紊地主導越來越多的行業,從20世紀80年代的玩具和服裝行業,到今天的半導體和新能源,依靠龐大的人口優勢和産業補貼,讓我們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從世界工廠一躍成為制造強國。

到今天,大陸已經生産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制成品,超過美國、德國、日本、南韓和英國生産的總和,來自這些商品的貿易順差相當于大陸GDP的10%。

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産能過剩,宏觀經濟最大灰犀牛

但今天,供給過剩越來越像是一個大問題,困擾着我們。

何謂供給過剩,目前我們和歐美還有很大的分歧。但有一個清晰的事實是,當生産出來的東西太多,市場無法消化賣不出去的時候,供給就會過剩。

而眼下,随着美國再次加征關稅,以及歐盟即将到來的針對大陸汽車的關稅,都會事實上引發大陸供給過剩的風險。

更不用說,當大陸的貿易順差相當于GDP總量的10%的時候,自然就會引發更大的反彈。

出口的不斷增長已經引發了歐美關于大陸制造業“産能過剩”的擔憂,耶倫一年内兩次訪華,都提及大陸制造業産能過剩,但事實上是由于大陸生産的商品物美價廉,恰恰在歐美賣得很好。

但關稅一旦開征,提高大陸商品價格,那麼商品賣不出去,則符合事實上的産能過剩。

美國和歐洲的高層都在呼籲要大陸減少向世界出口,并增加進口,以解決貿易順差問題,拜登在本周二也大幅提高了美國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闆和其他高科技制成品的關稅。

他們的這些呼籲和做法,有沒有用呢?

這就要從我們的經濟内部來看這個問題。耶倫也曾呼籲大陸家庭要多消費,但事實上正是出于對不确定性的擔憂,導緻國内消費至今依然疲軟,沒有恢複。

銀行裡躺着140多萬億的巨額存款,但就是不消費;當然,還有一個更大的可能性是,這140萬億的巨額,是其中的少數人擁有的,大多數人早已經被房子和高昂的生活成本,掏空了積蓄。

是以,耶倫呼籲大陸增加家庭消費,并不現實。

當呼籲沒有用,歐美開始提高關稅壁壘的時候,對我們來說,這就意味着更嚴峻的就業和宏觀經濟形勢。

當就業和宏觀經濟形勢更不好的時候,反過來,我們内部的消費隻會更為理性,内需會更弱。

當所有人都在拼命生産而不是更多消費的時候,産能過剩問題還會更大。

十年前的我們,顯然沒有想到全球化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否則我們可能不會大力發展制造業,而是會把重心放在提高收入上。

差不多在十年前,大陸啟動了《中國制造2025》的雄心計劃,目标是讓大陸在10個先進制造領域用本國制造的産品取代關鍵的進口産品,銀行系統則負責将貸款引導到這些關鍵行業。

十年過去了,如今大陸經濟正受到房地産行業下行的影響,而制造業成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行業,其中針對制造業的貸款在增加,用來彌補消費者支出放緩的影響,同時我們還加大了出口力度。

這個邏輯很好了解,當國内消費不足的時候,人力資本還存在,産能源源不斷,但由于内需不足,隻能寄希望于更多出口,用全球的消費力去彌補國内消費力不足的情況。

但現在的問題變成了,歐美關稅壁壘越來越高,我們的産能卻停不下來,在内需依然放緩的形勢下,産能過剩的風險自然也就越來越高。

但眼下,留給我們的選擇其實也并不多。刺激經濟增長,無非就是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随着房地産下行,投資開始拉胯,消費也不甚亮眼,出口成了近乎唯一的救命稻草。

但出口在今天,也直面來自歐美的關稅壁壘,我們幾乎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

産能過剩,宏觀經濟最大灰犀牛

一切發生的太快,但本質上還是宏觀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導緻我們陷入到今天這樣一個被動的局面。

首先,我們的投資管道其實并不多;在外彙管控的情況下,國人的投資管道極其有限;過去幾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但股市卻原地踏步,在民間财富追求增值保值的情況下,房地産在一段時間裡成了唯一的增值保值手段。

當房地産開始下行的時候,大量的财富還是無處可去,尤其是疊加美元上漲之下,于是資金無處可去,隻能乖乖躺在銀行裡,哪怕存款利率很低很低。

而銀行,則可以把這些資金以低利率貸給初創公司和其他企業,根據央行的資料,大陸工業淨貸款大幅增長,已經從2019年的830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6700億美元。

制造業在今天幾乎成了一個賭上國運的行業,但相比之下,普通人的收入卻幾乎沒有太大的增長,甚至還有所下滑。

資料顯示,今年大陸五一假期期間,盡管旅遊花費總量更多了,但人均消費隻有600多元,還不及2019年同期,這個資料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人們收入下滑了,另一種是人們的消費降級了。

不管是哪種解釋,都說明了眼下的行情可能還不及2019年。

但反過來,工業淨貸款卻從2019年的830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6700億美元,工業顯然是為消費服務的,當消費降級之下,工業貸款不降反增,接下來最重要的問題變成了:如何盈利?

工業背後意味着産能,在國人有效需求不足,國外關稅壁壘愈來愈高之際,如此大數目的貸款總額的投入,最終能夠換來一個怎樣的回報,一切都尚不可知。

如果歐美的關稅未來變得更高,那麼對大陸的産能過剩來說,毫無疑問,将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瘋狂補貼企業的結果,也不意味着人們就有更高的收入,反而這成為企業大打價格戰的最大推手,最終補貼給了企業、給了市場、就是沒有直接給到消費者。

根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計算顯示,大陸2022年為超過99%的上市公司提供了直接的補貼。

但這些補貼給到公司,公司可能并沒有提高員工的工資。

反過來,勞工的工資和十年前相比,甚至沒有多大變化。成都富士康的底薪是2100元,但這已經是十年前的底薪了。

底薪決定着一個勞工的加班費,在底薪不變的情況下,這也意味着富士康勞工的收入和十年前相比沒有什麼變化,除了物價更高。

勞工工資不變,的确有利于提高制造業的國際競争力,但随着歐美的關稅壁壘越來越高,最終供給可能還是要回到刺激内需上來,而不是想着對外出口。

補貼刺激了大陸許多行業的增長,但也引發了歐美對本國工廠的工作崗位可能流失的擔憂,目前美國的關稅針對的就是大陸一些規模最大、增長最快行業的出口。

汽車行業是産業補貼最顯著的一個例子。

産能過剩,宏觀經濟最大灰犀牛

僅僅四年前,大陸還是一個汽車出口弱國,每年隻向中東和其他不太富裕地區的市場出口100萬輛廉價汽車。

到今天,我們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每年出口汽車接近600萬輛。

從弱到強,産業補貼是一方面,技術轉讓也是一方面。

早在2011年,我們就要求歐美汽車公司把關鍵技術轉讓給國内的合作夥伴,隻有這樣,這些歐美汽車公司才能夠獲得與國産電動車相同的補貼。

以南韓為例,南韓當時曾在電動汽車的電池生産上領先,但在2016年我們曾宣布,需要使用國内公司擁有的工廠生産的電池,才有資格獲得補貼。

這導緻汽車制造商紛紛放棄了南韓電池制造商在國内的工廠生産的電池,将合同轉給甯德時代等國内電池制造商。

到今天,大陸已經生産了世界上大部分電動汽車電池,除此之外還生産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太陽能電池闆,大陸的光伏電池出口在過去四年增長了一倍多,達到440億美元,锂離子電池出口額也從2019年的130億美元躍升到去年的650億美元。

這些都客觀上導緻了歐美做出更大的反應。

沖突也就在此刻開始顯現,當我們的産能越來越大,歐美關稅壁壘越來越高的時候,疊加國内居民收入不足之時,這些龐大的産能,應該由誰來消費?

商品如果賣不出去,就會引發過剩,過剩又會導緻企業去庫存降價、甚至是削減員工,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

今天我們的企業把更多目光放在市場上,卻忽略了提高員工的收入水準,也許企業都明白,隻有員工有錢了,才會消費。

但卻沒有太多企業敢去這麼做,畢竟對企業來說,人可能不是第一競争力,在内卷的大環境之下,人才遍地有,這也導緻企業甯願把錢投在研發和營銷上,也不願意給員工。

當收入開始增長放緩甚至是停滞的時候,産能過剩最終可能會成為吞噬我們的最大灰犀牛,尤其是歐美還變得越來越遠保守之際。

這個問題若是解決不好,其威力不亞于房地産和地方債務。

end.

作者:羅sir,關心經濟、社會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檢視原圖 38K

  • 産能過剩,宏觀經濟最大灰犀牛
  • 産能過剩,宏觀經濟最大灰犀牛
  • 産能過剩,宏觀經濟最大灰犀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