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最大灰犀牛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最大灰犀牛

罗sir职话

2024-05-16 19:15发布于四川职场领域创作者

从吃不饱到东西太多,市场经济的好和坏全部体现了出来。

本周二,拜登宣布将大陆汽车关税从27%提高到100%,几乎提高了四倍,超出许多人的预料。

毫无疑问,美国害怕甚至是畏惧大陆汽车出现在美国市场。从过去的低端制造业到今天的制造业强国,汽车是无疑成为了大陆制造业最耀眼的名片之一。

这一切的背后其实离不开大陆对高科技制造业的大力扶持。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一直在有条不紊地主导越来越多的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的玩具和服装行业,到今天的半导体和新能源,依靠庞大的人口优势和产业补贴,让我们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从世界工厂一跃成为制造强国。

到今天,大陆已经生产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制成品,超过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和英国生产的总和,来自这些商品的贸易顺差相当于大陆GDP的10%。

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最大灰犀牛

但今天,供给过剩越来越像是一个大问题,困扰着我们。

何谓供给过剩,目前我们和欧美还有很大的分歧。但有一个清晰的事实是,当生产出来的东西太多,市场无法消化卖不出去的时候,供给就会过剩。

而眼下,随着美国再次加征关税,以及欧盟即将到来的针对大陆汽车的关税,都会事实上引发大陆供给过剩的风险。

更不用说,当大陆的贸易顺差相当于GDP总量的10%的时候,自然就会引发更大的反弹。

出口的不断增长已经引发了欧美关于大陆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担忧,耶伦一年内两次访华,都提及大陆制造业产能过剩,但事实上是由于大陆生产的商品物美价廉,恰恰在欧美卖得很好。

但关税一旦开征,提高大陆商品价格,那么商品卖不出去,则符合事实上的产能过剩。

美国和欧洲的高层都在呼吁要大陆减少向世界出口,并增加进口,以解决贸易顺差问题,拜登在本周二也大幅提高了美国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高科技制成品的关税。

他们的这些呼吁和做法,有没有用呢?

这就要从我们的经济内部来看这个问题。耶伦也曾呼吁大陆家庭要多消费,但事实上正是出于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导致国内消费至今依然疲软,没有恢复。

银行里躺着140多万亿的巨额存款,但就是不消费;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可能性是,这140万亿的巨额,是其中的少数人拥有的,大多数人早已经被房子和高昂的生活成本,掏空了积蓄。

因此,耶伦呼吁大陆增加家庭消费,并不现实。

当呼吁没有用,欧美开始提高关税壁垒的时候,对我们来说,这就意味着更严峻的就业和宏观经济形势。

当就业和宏观经济形势更不好的时候,反过来,我们内部的消费只会更为理性,内需会更弱。

当所有人都在拼命生产而不是更多消费的时候,产能过剩问题还会更大。

十年前的我们,显然没有想到全球化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否则我们可能不会大力发展制造业,而是会把重心放在提高收入上。

差不多在十年前,大陆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的雄心计划,目标是让大陆在10个先进制造领域用本国制造的产品取代关键的进口产品,银行系统则负责将贷款引导到这些关键行业。

十年过去了,如今大陆经济正受到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影响,而制造业成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行业,其中针对制造业的贷款在增加,用来弥补消费者支出放缓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出口力度。

这个逻辑很好理解,当国内消费不足的时候,人力资本还存在,产能源源不断,但由于内需不足,只能寄希望于更多出口,用全球的消费力去弥补国内消费力不足的情况。

但现在的问题变成了,欧美关税壁垒越来越高,我们的产能却停不下来,在内需依然放缓的形势下,产能过剩的风险自然也就越来越高。

但眼下,留给我们的选择其实也并不多。刺激经济增长,无非就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随着房地产下行,投资开始拉胯,消费也不甚亮眼,出口成了近乎唯一的救命稻草。

但出口在今天,也直面来自欧美的关税壁垒,我们几乎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最大灰犀牛

一切发生的太快,但本质上还是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导致我们陷入到今天这样一个被动的局面。

首先,我们的投资渠道其实并不多;在外汇管控的情况下,国人的投资渠道极其有限;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股市却原地踏步,在民间财富追求增值保值的情况下,房地产在一段时间里成了唯一的增值保值手段。

当房地产开始下行的时候,大量的财富还是无处可去,尤其是叠加美元上涨之下,于是资金无处可去,只能乖乖躺在银行里,哪怕存款利率很低很低。

而银行,则可以把这些资金以低利率贷给初创公司和其他企业,根据央行的数据,大陆工业净贷款大幅增长,已经从2019年的830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6700亿美元。

制造业在今天几乎成了一个赌上国运的行业,但相比之下,普通人的收入却几乎没有太大的增长,甚至还有所下滑。

数据显示,今年大陆五一假期期间,尽管旅游花费总量更多了,但人均消费只有600多元,还不及2019年同期,这个数据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人们收入下滑了,另一种是人们的消费降级了。

不管是哪种解释,都说明了眼下的行情可能还不及2019年。

但反过来,工业净贷款却从2019年的830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6700亿美元,工业显然是为消费服务的,当消费降级之下,工业贷款不降反增,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变成了:如何盈利?

工业背后意味着产能,在国人有效需求不足,国外关税壁垒愈来愈高之际,如此大数目的贷款总额的投入,最终能够换来一个怎样的回报,一切都尚不可知。

如果欧美的关税未来变得更高,那么对大陆的产能过剩来说,毫无疑问,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疯狂补贴企业的结果,也不意味着人们就有更高的收入,反而这成为企业大打价格战的最大推手,最终补贴给了企业、给了市场、就是没有直接给到消费者。

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计算显示,大陆2022年为超过99%的上市公司提供了直接的补贴。

但这些补贴给到公司,公司可能并没有提高员工的工资。

反过来,工人的工资和十年前相比,甚至没有多大变化。成都富士康的底薪是2100元,但这已经是十年前的底薪了。

底薪决定着一个工人的加班费,在底薪不变的情况下,这也意味着富士康工人的收入和十年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除了物价更高。

工人工资不变,的确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但随着欧美的关税壁垒越来越高,最终供给可能还是要回到刺激内需上来,而不是想着对外出口。

补贴刺激了大陆许多行业的增长,但也引发了欧美对本国工厂的工作岗位可能流失的担忧,目前美国的关税针对的就是大陆一些规模最大、增长最快行业的出口。

汽车行业是产业补贴最显著的一个例子。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最大灰犀牛

仅仅四年前,大陆还是一个汽车出口弱国,每年只向中东和其他不太富裕地区的市场出口100万辆廉价汽车。

到今天,我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每年出口汽车接近600万辆。

从弱到强,产业补贴是一方面,技术转让也是一方面。

早在2011年,我们就要求欧美汽车公司把关键技术转让给国内的合作伙伴,只有这样,这些欧美汽车公司才能够获得与国产电动车相同的补贴。

以韩国为例,韩国当时曾在电动汽车的电池生产上领先,但在2016年我们曾宣布,需要使用国内公司拥有的工厂生产的电池,才有资格获得补贴。

这导致汽车制造商纷纷放弃了韩国电池制造商在国内的工厂生产的电池,将合同转给宁德时代等国内电池制造商。

到今天,大陆已经生产了世界上大部分电动汽车电池,除此之外还生产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太阳能电池板,大陆的光伏电池出口在过去四年增长了一倍多,达到440亿美元,锂离子电池出口额也从2019年的130亿美元跃升到去年的650亿美元。

这些都客观上导致了欧美做出更大的反应。

矛盾也就在此刻开始显现,当我们的产能越来越大,欧美关税壁垒越来越高的时候,叠加国内居民收入不足之时,这些庞大的产能,应该由谁来消费?

商品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引发过剩,过剩又会导致企业去库存降价、甚至是削减员工,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今天我们的企业把更多目光放在市场上,却忽略了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也许企业都明白,只有员工有钱了,才会消费。

但却没有太多企业敢去这么做,毕竟对企业来说,人可能不是第一竞争力,在内卷的大环境之下,人才遍地有,这也导致企业宁愿把钱投在研发和营销上,也不愿意给员工。

当收入开始增长放缓甚至是停滞的时候,产能过剩最终可能会成为吞噬我们的最大灰犀牛,尤其是欧美还变得越来越远保守之际。

这个问题若是解决不好,其威力不亚于房地产和地方债务。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查看原图 38K

  •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最大灰犀牛
  •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最大灰犀牛
  • 产能过剩,宏观经济最大灰犀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