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伦之旅》—枷锁的爱让人沉重: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附上枷锁的爱让人感受沉重倾听是情感连接纽带以爱之名应该被赋予更积极的意义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以爱之名我们对家庭成员施加的影响或积极或压抑,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带来的影响却不尽相同。在电影《天伦之旅》中,当亲情的背后被一层层隔阂所蒙蔽。

看似其乐融融的家的关系也许并不能让人感受到幸福,不过在情感救赎中,亲情的动人依旧能让人感受到这世间最纯粹和无问理由的情感力量。

电影中父亲弗兰克在寻亲之旅中发现了孩子们隐藏多年的一个个真相,在接受与释怀中情感得到升华,映射到现实中,不少观影者都会生出感同身受之情,并以此引发对生活、情感的思考。

《天伦之旅》—枷锁的爱让人沉重: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附上枷锁的爱让人感受沉重倾听是情感连接纽带以爱之名应该被赋予更积极的意义

弗兰克在妻子去世8个月后踏上了寻亲之旅,弗兰克和妻子育有两子两女,大女儿艾米是一家公司ceo,但看似美满的婚姻其实早已破碎不堪,丈夫的婚外情导致家庭不和睦;

小女儿罗丝从事舞蹈工作,她告诉弗兰克自己是领舞,还隐瞒了自己是同性恋单亲妈妈;大儿子罗伯特是个不起眼的小透明,而弗兰克一直以为儿子是个名声响亮的指挥家;小儿子大卫是画家,弗兰克深以为儿子混得很好,但大卫却因为压力过大吸食禁品陷入麻烦。

《天伦之旅》—枷锁的爱让人沉重: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附上枷锁的爱让人感受沉重倾听是情感连接纽带以爱之名应该被赋予更积极的意义

不尽如人意的人生自己知道就好,至少不要让牵挂自己的父母知道,这是很多刚踏出社会,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声。弗兰克在妻子去世之前也许没有想过,让自己骄傲的子女们生活中的苦楚其实都不曾和自己倾诉。

妻子去世后弗兰克变成了孤寡老人,子女也没有回家过,思念之下弗兰克踏上了寻亲之旅。第一站来到小儿子大卫处,但是一等再等大卫也没回家——这时候大卫因为吸食禁品在墨西哥遇到了麻烦被警察带走了。

随后弗兰克来到了大女儿艾米家,艾米和丈夫的关系陷入冰点,但是面对突然来访的父亲,艾米还是请回了丈夫陪她演一场家庭和睦的戏,她不希望父亲看到自己过得不好,不想让父亲失望。

弗兰克的第三站是大儿子罗伯特家,怀着满心期待走近演奏厅,弗兰克发现了在角落的小透明鼓手,自己的儿子。

《天伦之旅》—枷锁的爱让人沉重: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附上枷锁的爱让人感受沉重倾听是情感连接纽带以爱之名应该被赋予更积极的意义

目睹一切后罗伯特深知自己让父亲失望了,但还是强自撑起最后的尊严,撒谎称自己马上要去欧洲演出,骗走了父亲。躲在角落看着父亲离开,罗伯特内心的矛盾和不舍无人诉说,但是不让父亲担心,这才是终极使命。

弗兰克的第四站,小女儿罗丝家。罗丝在得知父亲要来的消息后,租来了朋友的豪华套房,带着孩子的恋人被她搪塞是邻居和她的小孩。

她不敢告诉父亲自己的真实情况,这是自己的恋人,这是自己的孩子。弗兰克是个传统而古板的父亲,这一切一定会让他备受打击。

一个个谎言编织下弗兰克过去一直活的很自豪,这份自豪源于四个子女的成就和幸福,但是一趟寻亲之旅将谎言打碎。每个人内心都有苦楚和伤悲不为外人道也,特别是最亲近的父母更是如此。

在外工作的差强人意会让父母失望,家庭问题会让父母担心,经济问题会让父母焦虑,基于这些原因人们愿意用一个个谎言和光鲜的粉饰来换取父母的心安和慰藉。

当然这些谎言并非恶意,更多的是出于善意,即使被生活踩在泥土里,也要满心欢喜的告知父母:我们很好,不用担心。

《天伦之旅》—枷锁的爱让人沉重: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附上枷锁的爱让人感受沉重倾听是情感连接纽带以爱之名应该被赋予更积极的意义

弗兰克对孩子的情况不甚清楚,对于自己的父亲子女们内心也有不满。弗兰克用自己的辛劳为子女创造好的物质条件,在影片开头,踏上旅程的弗兰克说“一百万英尺的电线才有了他们今天的成就”。

在他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优秀的,从小弗兰克就给孩子树立了“目标”,大女儿成绩必须第一;小女儿必须成为优秀的舞蹈家;大儿子不能只是鼓手,要成为伟大的指挥家;小儿子不能做画匠要做画家。

对自己的安排弗兰克十分满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没有在意过孩子是否真的热爱,是否在能力上有所不足,固执己见地认为孩子就应该按他的方式成长,变得优秀而完美。

尽管他对子女的爱毋庸置疑,但是这份附上枷锁的爱会人变沉重。以爱之名强加给孩子的一些东西会让人不堪重负,所以别再用“我这是为你好”来裹挟爱去给孩子过多的强加。

《天伦之旅》—枷锁的爱让人沉重: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附上枷锁的爱让人感受沉重倾听是情感连接纽带以爱之名应该被赋予更积极的意义

弗兰克和子女间的亲情毋庸置疑,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他和子女并没有活在一个世界。作家卢思浩曾说过:人与人的距离有多远呢?

你的世界真电闪雷鸣,他却一点声响也听不到,但也不用难过,因为我, 终会遇到理解,或许不多,但胜在深厚。

弗兰克和孩子的连接纽带建立在一个脱离于现实的亲情中,相反他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却更能理解孩子的心酸和生活中的苦楚。

弗兰克去世的妻子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是个好听众,孩子们愿意把自己的烦恼对母亲诉说。人在脆弱时,需要的不是循循善诱,而是简简单单的相互取暖。

试想一下你在诉说悲伤的时候一个人在一旁给你“复盘”,指责你在某些环节的错误做法,这样的感受绝不是你想要的,一个简简单单的拥抱胜过这些居高临下的话语。

弗兰克的妻子让孩子原因将自己的不幸和不堪一吐为快,实际上对于父母而言,在听到孩子这些不幸遭遇的时候内心同样会有压力,但她仍然愿意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倾听可以拉近心灵上的距离,用心倾听是维系情感的连接纽带。

《天伦之旅》—枷锁的爱让人沉重: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报喜不报忧,子女的自我救赎附上枷锁的爱让人感受沉重倾听是情感连接纽带以爱之名应该被赋予更积极的意义

不论是弗兰克对子女的以爱之名还是子女对其的善意谎言,出发点都是用爱去促进家庭的温暖,但是爱的名义不能成为前路的障碍,父母对孩子有殷切的盼望,有成人成材的希冀,但加诸在孩子身上的负担过于沉重也会让人失去自我。

以爱之名是呵护和陪伴而不是操纵强加,父母习惯了以过来人的身份居高临下或经验之谈,把人生的选择定义为对或者错,绝对化等同于局限化,束缚的是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弗兰克的孩子们,孩子们都如他所愿走上了既定的路,但是尽如人意的又有多少呢?亲子关系本可以更融洽,孩子的人生也可以更有主观性,去践行自己所想,实现其价值所在。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