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公开反对梁武帝信佛的他居然得以善终?——范缜与神灭论论战始末才华横溢的少年郎第一次公开反佛仕途坎坷第二次公开反佛神灭论论战的解读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暮鸮历史屋

佛教,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普遍被当时的平民百姓、士族门阀所接受。期间,前秦始建莫高窟,北魏开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等事迹无不说明了当时佛教如日中天的盛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朝的范缜却公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尖锐地批判佛教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思想,并写下了著名的《神灭论》流传至今,甚至被誉为"中国古代宣扬无神论的第一人"。那么范缜是何许人也呢?他又是否真的宣扬无神论呢?《神灭论》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呢?

公开反对梁武帝信佛的他居然得以善终?——范缜与神灭论论战始末才华横溢的少年郎第一次公开反佛仕途坎坷第二次公开反佛神灭论论战的解读对后世的影响

北魏皇室礼佛图(图片取自维基百科"南北朝"词条)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省泌阳县)人,他出身于顺阳范氏,是东晋安北将军范汪的六世孙,在那个士族门阀垄断官场的时代,这样的出身为他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虽然出身名门,但由于其父早逝,少年的范缜家境并不算优越。年少时,范缜曾师从当时的名儒刘瓛(音同环),刘瓛十分欣赏范缜德才学,并亲自为他加冠。刘瓛门下的学生大多都是出门乘车骑马,遍身罗绮的权贵子弟,范缜虽然身着粗布,每次出门都是步行,但仍"聊无耻愧"。天资聪慧又师从名儒的范缜虽然学识渊博,但因为性格耿直,又喜欢危言高论,因此不被周围的士人所喜。尽管如此,他的仕途仍算是一片坦途。

在南齐之时,范缜官至尚书殿中郎。南齐永明年间(南朝齐武帝统治时期,公元483年~公元493年),齐武帝对内积极改善民生,实施富国政策;对外努力缓和与北魏的关系,力图维护和平局面,十年之间,海内升平,国泰民安,被称为"永明之治"。期间,齐武帝曾派遣了一些国内的饱学之士出使北魏以缓和南北关系,范缜也在其中。此次出使中,他的才学也引来了北魏朝野的尊敬和赞叹。

公开反对梁武帝信佛的他居然得以善终?——范缜与神灭论论战始末才华横溢的少年郎第一次公开反佛仕途坎坷第二次公开反佛神灭论论战的解读对后世的影响

南齐与北魏(图片取自维基百科"南北朝"词条)

在这段时期内,范缜也被齐武帝的次子竟陵王萧子良招为幕僚。竟陵王在诸位皇子中以学问广博而闻名,当时有颇受齐武帝赏识,被任命为司徒。他的身边更是聚集了不少文人雅士,其中以"竟陵八友"最为有名,他们分别是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其中范云是范缜的堂弟,萧衍则正是后来的梁武帝,谢朓则正是李白诗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小谢",这些人都可谓是当时名动一时的文坛领袖。

公开反对梁武帝信佛的他居然得以善终?——范缜与神灭论论战始末才华横溢的少年郎第一次公开反佛仕途坎坷第二次公开反佛神灭论论战的解读对后世的影响

竟陵王萧子良画像(图片源自百度百科"萧子良"词条)

一次,竟陵王宴请宾朋好友,范缜也位列其中。席间,竟陵王满面虔诚地谈起了佛法,范缜却突然站出来公然表示自己不信佛,真是毫不留情面。竟陵王便问他:"你不信因果报应,那你又如何解释世人中有的人生来富贵,有的人生来贫贱呢?"范缜回答道:"人的出生就像一树的花,同时开放又同时凋落,有的花飞过拂帘落在室内的茵席上,就好比殿下;有的花则碰到院墙落在粪坑里,就好比下官。贵贱虽然相差巨大,但因果却又在哪里呢?"竟陵王一时语塞,虽然心中不快却又没有办法反驳。

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南史》卷五十七

此后范缜将自己的理论进一步深化,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竟陵王听说后,便召集了一批高僧和范缜辩论,竟然还是辩不倒他。其中一位名叫王琰的人写了一篇文章讥笑范缜,其中写道"可怜的范先生啊!竟然不知道自己祖宗的神灵在哪里。",他自以为这样就能堵住范缜的嘴,但没想到,范缜机智的反驳道:"可怜的王先生啊!你知道自己祖先的神灵之所在,却又不能自杀去追随祖先。"

太原王琰乃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杜缜后对。缜又对曰:"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其险诣皆此类也。

竟陵王见辩论无法驳倒范缜,边悄悄托王融私下告诉范缜,"神灭论毫无根据,你坚持这样的异端思想,恐怕会被正统思想所不容。只要你放弃这样异端思想,以你的才学,至少也能当上中书郎。"范缜听后哈哈大笑,答道:"如果我真的愿意为了当官而出卖自己的思想,那我早就成为中书令一级的大官了,怎么会看得上小小的中书郎呢?。"

齐明帝建武年间(公元494年~公元498年),范缜出任宜都太守。宜都当地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烟火不断,素来不信鬼神的范缜看到这种情况,便下令断了这三座庙的祭祀活动。

后来,范缜因为母亲去世需回家服丧而离职。这时,由于南齐末代皇帝东昏侯的暴政,雍州刺史萧衍借机举兵起义。当义军经过范缜的家乡时,还在服丧的范缜穿着丧服便来迎接。原来萧衍和范缜都曾同为竟陵王的幕僚,是旧日故友,二人此次相见甚欢。公元502年,萧衍成功推翻了南齐,建立梁朝,自命为帝,他正是以礼崇佛法而闻名后世的梁武帝。新朝建立不久,有"自迎王师"之功的范缜被任命为晋安太守,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又升为中书左丞。在范缜离任晋安太守准备进京之时,他将自己的钱财全部赠与了前中书令王亮。原来,范缜和王亮曾同在尚书台担任尚书郎,关系十分要好,但王亮当时却因为得罪了梁武帝而被贬为庶人。在就任中书左丞后不久,耿直的范缜又当着朝廷百官的面为好友王亮求情,结果触怒了梁武帝,被流放到广州。

公开反对梁武帝信佛的他居然得以善终?——范缜与神灭论论战始末才华横溢的少年郎第一次公开反佛仕途坎坷第二次公开反佛神灭论论战的解读对后世的影响

梁武帝萧衍画像(图片取自维基百科"梁武帝"词条)

天监六年(公元507年),范缜又被召回京城担任中书郎、国子博士。在这一时期,他又继续宣扬自己的神灭论观点。梁武帝自登基以来一直积极推行佛法,在天监三年(公元504年)更是下诏将佛教列为国教。范缜的神灭论观点公然驳斥佛教思想,一时朝野喧哗,对此梁武帝下敕书《敕答臣下<神灭论>》,召集了包括佛门高僧、朝廷重臣、皇亲国戚在内的六十余人发文辩驳《神灭论》。

梁武帝在敕书中写道:

"位现致论,要当有体。欲谈无佛,应设宾主。……若谓飨非所飨,见非所见,违经背亲,言诚可息。神灭之论,朕所未详。"

《敕答臣下<神灭论>》

梁武帝并不想做出一副靠威权打压异己的姿态,这封敕书也是在含蓄地劝说范缜放弃神灭论的观点("违经背亲,言诚可息"),但耿直的范缜却将此文看作是皇帝发出的挑战书,他认真听取了皇帝的"意见"——"欲谈无佛,应设宾主",将自己的《神灭论》改为更适合论战的主宾问答的形式,共有三十一条,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神灭论》。

在《神灭论》中,范缜认为"神"(可简单理解为人的精神或灵魂)与"形"(可简单理解为人的形体)其本质就是一种东西,而"神"必须依赖"形"而存在,"形"消失了"神"自然也随之消失。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梁书》卷四十八

范缜又进一步用刀刃和锋利的关系作为比喻,说明"神"脱离了"形"根本不可能存在。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就像锋利和刀刃之间的关系一样,精神只是人体的属性,因此并不存在可以脱离人的肉体而存在的灵魂,佛教的轮回转世之说也更不可能成立。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面对范缜这种看起来有点"挑衅"意味的行为,当时收到敕书的六十多位王公权贵先后发表了七十余篇文章反驳《神灭论》,但都同样没能让范缜放弃观点。最终中书舍人曹思文只以"我知识浅薄,是在说不过范缜"("思文情识愚浅,无以折其锋锐"《弘明集》卷九《难范中书神灭论》)向梁武帝复命,梁武帝也只好下令停止了这场论战。

也许是处于宣传唯物主义的思想这一动机,范缜被塑造为了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战士的形象,而神灭论论战更是被解读为封建反动势力对进步思想的反扑。然而,如果抛却了预设的立场和意识形态,这次论战其实有更为合理的解读。

首先,范缜是否真的是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呢?

我们从《神灭论》的观点中可以清晰看到范缜将人的精神意识归结为人身体本身所有的属性,"神"必须依赖"形"的存在而存在。由此来看,范缜在分析"神"与"形"的关系时,将可以视为的物质的"形"看作可以被视为意识的"神"的本源,虽然"形""神"并无完全等同于现代哲学思想中的物质与意识,但范缜的思想确实已经具备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此外,范缜更将此观点延展,提出儒家所倡导的宗庙祭祀也并非是祭祀鬼神,圣人"神道设教"只是为了"弭孝子之心,而厉偷薄之意",借此教化百姓罢了,并非真正相信有鬼神存在。由此可见,他不仅否定了佛家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思想,甚至对儒家学说中的鬼神观也加以否定。

"若均是圣达,本自无教。教之所设,实在黔首。黔首之情,常贵生而贱死。死而有灵,则长畏敬之心。死而无知,则生慢易之意。圣人知其若此,故庙祧坛埠以笃其诚心,肆筵授几以全其罔己,尊祖以穷郊天之敬,严父以配天明堂之享。"

《弘明集》卷九

关于范缜是无神论者这点存在诸多争议,主要是因为《神灭论》中有"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别也。"这句话,但紧随这句话还有另一句"人灭而为鬼,鬼灭而为人,则未之知也"。范缜确实没有反对妖精鬼怪的存在,由此被认为不是无神论者,这是把无神论的观点看的太狭隘了。范缜文中所指的"鬼",既不配享受人的祭祀,也不会轮回转世为人,与人只是有"幽明之别",正如禽兽有"飞走之别",并非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没能驳斥鬼怪的存在并无损于其无神论的立场,只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还不足。

其次,关于这次论战,也并非是范缜对佛学的胜利,如今的学者更多地认为"范缜对手驳不倒范缜,但范缜也驳不倒他的对手。这是一场辩论,而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毕竟,那时参与论战的人中,很多人佛学造诣并不高,双方对"神"、"形"、因果、轮回等思想的理解差异巨大,双方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交锋"。范缜并没有深刻理解佛教的理论,和他辩论的人大多对此也理解不深,也正是如此,范缜无法说服那些虔诚信佛的人,更阻挡不了佛教的继续传播。

在这场论战中,最应该引起我们后人惊叹的是,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在面对持有"异端思想"的范缜之时,所采取的办法是召集僧俗众人写文辩论,而不是侮辱谩骂,更没有动用权力进行迫害甚至杀戮。这种应对方式所表现出的对"异端思想"的宽容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促使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那个时代开始互相学习借鉴,共同促成那个时代的思想繁荣。

至于此次论战的另一中心人物——梁武帝萧衍,尽管他在本文中略带反面色彩,但其本人也并非愚钝迷信之人。他虽然因为间接导致了侯景之乱而被后人视为昏君,但他在文学、经学、史学、佛学上都有相当造诣,他所提出的"三教同源论"——即认为儒、释、道三教同出一源的,都可以教化人心向善——从某种程度也成为了后世三教合流的滥觞。

公开反对梁武帝信佛的他居然得以善终?——范缜与神灭论论战始末才华横溢的少年郎第一次公开反佛仕途坎坷第二次公开反佛神灭论论战的解读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将释迦摩尼递送给老子,该图正体现了一种三教合流的思想(图片取自维基百科"三教"词条)

而被范缜所严厉批判的佛教本身,在那个时代也并非是要批倒的糟粕,宣扬善恶有报,劝诫杀戮的佛教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既给了底层平民今生行善,来世脱离苦海的心理慰籍,也给上层统治者一个新的教化民心的思想工具。

在这场论战僵持不下之时,梁武帝停止了这场辩论,看似范缜取得了辩论的胜利,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却并未因此受到任何影响,甚至在隋唐时期迎来全盛。范缜本人也未受到任何迫害,还是继续担任中书郎、国子博士直到去世。这场论战的戛然而止,也许是梁武帝本人担心争论继续下去会危害政治稳定,也许只是梁武帝并不在意范缜本人观点与自己相左,论战只是一时兴起。但无论如何,范缜不畏权威,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学者风范永远都值得后人景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