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悬崖之上》:是精品,但依旧不是最好的谍战片

作者:电影纵贯线

刚刚过去的五一档,国师张艺谋的新作《悬崖之上》大获成功,票房一骑绝尘。很多网友说,这是近年来非常难得的优秀谍战片,是张艺谋创作史上的又一个新高。但其实,这部电影暴露了张艺谋的很多毛病,作为一个第一次拍谍战片的老导演,他对这个新类型的驾驭能力明显还不够。

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承认,能受到观众认可,就说明这部电影本身还是很优秀的,那我们就先说说本片的优点,《悬崖之上》最大的优点在于拍出了间谍工作的日常感。这是在谍战神剧《潜伏》之后,又一个能把谍战戏拍出日常感的优秀作品。

什么是日常感,就是让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能觉得这些每天在生死线上工作的情报工作者,他们其实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离我们很近。

我放的四个间谍在一开始分别的时候,首先表露出来的不是家国大爱,反而是两对恋人之间的小爱,是与爱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张艺谋塑造人物的功力可见一斑,这种情况下下,人物这样的情绪状态反而才是真实的,是立体的。

我方间谍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张译饰演的间谍领导张宪成,他甘愿冒险潜入哈尔滨城来执行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揭露日军731部队的恶行,也是为了回来找自己失散的儿女。家仇国恨都集中在这一个人物身上,这样复杂的审视背景,在加上张译的出色演绎,张宪成这个人物自然就能迅速吸引观众注意。说白了,这是一个既有日常可爱温柔的一面,也有作为英雄不惧生死的伟大一面的真汉子。这些英雄人物身上表露出来的日常性,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信仰所赋予他们的强大力量,这种血肉丰满小人物身上展现出来的伟大人格才是今天我们真正应该去努力倡导和认真呈现的主旋律。

另一边,日伪的几个军官,彼此之间也是称“老金”“老周”,他们之间的生活也极具日常感,有时候看起来就像是公司的四个中年员工。

《悬崖之上》:是精品,但依旧不是最好的谍战片

这四个反派中,对金志德的刻画尤其成功。金志德在枪决犯人前也会借喝酒缓解紧张情绪,面对周乙的盘问,这个小职员也会表露出一种听公司前辈训话的唯唯诺诺的状态。在老周的车子打不着火时,作为一个朋友,他也可以毫不戒备的邀请对方坐自己的车走。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影片一开场就开枪处决了三个犯人,在这之后也多次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特务的多疑和作为日伪体制帮凶的残忍性格:漠视生命,迫害正义人士。他身上展示出来的可爱与细微的善良,是他作为一个个体的善良本性,而他身上的种种恶的一面,则彻彻底底的揭露了汉娜阿伦特所谓的“平庸之恶”——他自愿的依附体制,做体制的工具人,漠视世间的公平与正义。金志德的结局也很讽刺,他万万料不到,连自己也会沦为这台恐怖的政治机器的牺牲品,在日伪政府眼中,他其实始终只是一个棋子。局长未必不知道他不是叛徒,但这并不妨碍局长拿他的生命来向上级交差。

金志德的人物塑造也是胜在他的日常感,他不完全是个十恶不赦的恶魔。他也纠结在善恶的边缘上。《风声》里头,黄晓明饰演的武田坏透了,甚至带点变态的恶趣味,观众看到这样的人物,只会恨这个人物本身,不太会去深刻反思他背后代表的庞大政治势力的邪恶。这一点上来看,《悬崖之上》确实还是有不算少可圈可点之处的。

优点说完了,就要着重来说说影片的缺点,很多观众、网友和影评人夸奖这部电影是一部出色的谍战片,是国产谍战片在《风声》之后的又一神作,但大家会如此喜欢张艺谋的这部新片,很可能是因为他惯常的视觉美学风格又一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不得不承认,仅从影像美学和视听风格的角度而言,张艺谋都是今天中国拍电影最能拍出“电影感”的顶流导演。《悬崖之上》中满天的大雪,强对比感的色彩配置和宏大的动作场面都是张艺谋身上最广为人知的作者标签,老谋子那一套华丽丽的美学风格,这么多年来,始终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他太懂国人的审美了。

《悬崖之上》:是精品,但依旧不是最好的谍战片

但这些表面的优点并不能遮蔽掉张艺谋对谍战片的理解不足的问题。

这部电影的节奏太紧,不让人喘息。《悬崖之上》的影片节奏不可谓不快,人物的对话极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接一场的惊险的大场面动作戏——雪地刺杀、火车上的侦查与反侦查、老爷车追车戏、巷子枪战……整个剧情结构像是一连串被生硬的串联起来的密不透风的骨架,动作戏塞得太多了,不留任何缓冲与喘气的间隙,在动作戏之余甚至还要硬塞进通俗的不能再通俗的张宪成寻找失散子女的情节。这种叙事节奏上的处理恰恰暴露了张艺谋对谍战片类型创作方法的不自信,他不给观众去思考和喘息的机会,观众自然而然就会忽视很多剧情水平上的问题。

好的谍战片,一定要有呼吸感,谍战片最大的魅力其实就是在于两方间谍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心理战才应该是谍战片真正的高潮,观众爱看谍战片,就是因为对咂摸人性的复杂微妙性这件事爱不释手。因此,谍战片尤其需要尊重观众的思考能力,要多拍勾心斗角的文戏,让观众能跟着人物一起紧张。只有在这种戏里,我方间谍的出色业务水平和视死如归、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以及间谍工作的危险性等都是要通过巧妙的谍战情节来凸显的。

《悬崖之上》:是精品,但依旧不是最好的谍战片

但张艺谋实在是不太会设置悬疑感。影片多处悬疑情节之所以能成立,都是通过有意的向观众隐藏重要的情节信息来实现的,这并不能算是很高明的悬疑设计手法。比如火车上在卫生间墙壁上留信号的情节,熟悉谍战片套路的资深观众都能很清楚的猜到这里必然会出现暗号被篡改的情节。此处更巧妙的情节处理方法应当是要拍到王郁进入洗手间看到被篡改的暗号,然后一言不发的离开,就足矣。如此处理,观众才能被获得和剧中人物一样的信息量,一起参与紧张的谍战过程中。同时,这样处理也能更好的在后续应衬出王郁和张宪成之间的夫妻默契,而不是通过王郁的台词简单的抖落出来。

另外,周乙在金志德的车上藏下一本书就能成功栽赃金志德的情节设计也和金志杰在电影院前察觉出周乙所做暗号的警觉人设不符。周乙在楚良死后所流露出来慌乱情绪而没有被同事们怀疑是卧底这一点,也很难让人信服。

相比之下,《风声》的审讯戏则成功的营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紧张感,让观众代入反派的视角,跟随审讯者一起去猜测谁才是隐藏的真正的卧底。整部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就像是一场大型的、惊险刺激的狼人杀游戏,让观众因为深度参与而感到紧张,也只有这样,当最后谜底揭晓时,观众才能真正被感动。

结尾的高潮段落落在了一场雪地追车戏上,这是一场表面争斗的动作戏,观众最爱看的侦查与反侦查的“无间道”式文戏却并不怎么出彩。张艺谋自己应该是知道自己这个短板的,所以他又往电影里拼命加煽情戏。作为一部宣扬主旋律的谍战片,《悬崖之上》在人物塑造上实在是太想要去表现正面人物的伟大品格了,因此严重忽视了人物的真实心理。

比如塑造张宪成这一人物时,不断的去强调他作为一个父亲的伟大父爱,作为一个间谍头目的顾全大局,作为一个间谍同僚的舍己为人,作为一名正义人士的宁死不屈,但这种“强调”却让这一人物的性格自相冲突:一个如此冷静成熟,算无遗策的特工,一个甘愿为了任务而牺牲自我的间谍,怎么会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又不小心落入敌人的牢狱并被套出重要情报来的呢?

《悬崖之上》:是精品,但依旧不是最好的谍战片

再比如,上一秒还能在火车站独自杀人的年轻女间谍小兰,怎么下一秒进了城就成了业务能力不成熟的小女孩了呢?影片似乎只顾着呈现人物的高光时刻,而忘了顾及人物的完整逻辑。

无论如何《悬崖之上》是成功的,它毋庸置疑的丰富了国产谍战片的可能性,张艺谋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也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谍战片的新的想象。而本片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展现出来的优点,也确实今天国产类型片和主旋律电影都最应该去扬长避短的部分,可以看到主旋律影片正在借助类型化创作策略来努力尝试避免这些问题,这当然是件善莫大焉的好事。借用本片中的一句话来说,《悬崖之上》的成功,不仅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和平时代的来之不易,感受到了黑暗岁月已经远去,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类型片即将迎来的新的黎明。

天亮了,就好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