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故事怎么讲才能脱俗?
自《后来的我们》被评价为俗套后,国产电影在“情”字上似乎陷入困局,千篇一律的浪漫,不叫浪漫叫狗血。所以暑期档国产片出现了很有趣的现象,“大杂烩”类型影片颇被钟爱,爱情变成其中一个元素而不是主线。可惜单拿出这些爱情支线来审视,也很难找出及格的作品,于是乎,国产片出现了这样的推荐语:“这部影片的最大看点在于男女主角不是情侣,而是兄妹。”
爱情本来百谈不厌,爱情片竟变得“令人色变”,也真是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局面。如何讲好一个爱情故事,不妨我们从世界经典电影里找找经验,比如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
本片讲述了一个聪明的男人和一个单纯的女人之间的爱情,喜剧演员艾维·辛格(伍迪·艾伦饰)博学机智,但性格极其矛盾: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内心深处又有隐隐的自卑;他总认为社会因他的犹太身份而歧视他;看了十五年的心理医生也未见好转,却还在看;有两段和文艺女性的婚姻却都以失败告终……酒吧驻唱安妮·霍尔(黛安·基顿饰)美丽又天真,她梦想着成为歌手,紧张起来会说“啦滴答”,头脑简单没有主见,但是愿意积极地学习,热情地生活。他们的爱情也遵循着常见的轨迹,即初遇期、热恋期、矛盾显现期、平稳期与最后结局:若不能修成正果,那就是因为成长变化之后已不再合适,也许其中一方余情未了,但爱情已经失败。
《后来的我们》等影片里的爱情其实也遵循着这样的线路,除了伍迪·艾伦的鬼才手法之外,故事上比这部经典究竟差在哪儿呢?
首先,人物欠缺厚度。
艾维是文艺青年的典型代表。他就如同蝙蝠,似鸟非鸟,似兽非兽,和伊索寓言相反的是,艾维和知识分子在一起时讨厌人家装腔作势,不愿与之为伍;和普通人在一起,又嫌弃人家肤浅无知,两边不靠,格外孤独,所以他说,“我才不会加入这样的俱乐部,里面都是和我一样的人。”艾维能一针见血洞察荒谬,但也受困于这种聪明的愤世嫉俗,画地为牢,停滞不前。而安妮胸无城府,热情有趣,对艾维一见钟情时笨拙地搭讪,谈话时真诚地微笑、努力给予回应,当然她也不是蠢笨无知,她了解艾维也了解自己,多次说“你总是觉得我不够聪明”,一开始总是听从这个吹毛求疵的男友,后来也有了自己的主见。这样的设定丰满且自然,就是生活中能看到的活生生的人。只有人物活了,环境改变时,观众才能理解人物不同的抉择,才能投入地跟着人物情绪起伏,不会产生失真感。
另外,主题欠缺深度。
爱情故事之所以喜闻乐见,是因为这是人人都有却人人感受不同的东西,对爱与性的不同态度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观,可以承载社会、哲学等多重议题。艾维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妈妈带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爱上了白雪公主,而我却偏偏爱上了那个老巫婆。”这就展示出男主人公独特的价值观,他天生就爱强势聪明、个性鲜明的人,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深知他们的虚伪和专断,又蔑视他们。所以他和第二任妻子过不下去,遇到了开朗纯洁的安妮后又不自觉地向安妮灌输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给她看关于死亡的书、让她去大学里听课,又把她培养成了一个有思想的人。结局关于鸡蛋的比喻更是发人深思,爱情是完全非理性的、疯狂的,甚至荒谬的,但是我们还一直要经历这一切,因为我们都需要成长。
《安妮·霍尔》问世已逾四十年,里面的黑色幽默、细碎剪辑、打破第四堵墙等手法的娴熟运用依然被人津津乐道。当然我国出不了第二个伍迪·艾伦,我们也不需要,我们需要第一个姜文、第一个贾樟柯。可是电影需遵循的两条原则不会变:人物和剧情有机互动,不是生命顺着生活的大河无意识地漂流,而是生命本身就是河流;爱情的结局也许很类似,但爱情的内容必不同,爱情如杯子,可承载许多议题。
(燕赵都市报 文/韩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