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論|生命是河流,愛情如杯子——《安妮·霍爾》的啟示

藝論|生命是河流,愛情如杯子——《安妮·霍爾》的啟示

愛情故事怎麼講才能脫俗?

自《後來的我們》被評價為俗套後,國産電影在“情”字上似乎陷入困局,千篇一律的浪漫,不叫浪漫叫狗血。是以暑期檔國産片出現了很有趣的現象,“大雜燴”類型影片頗被鐘愛,愛情變成其中一個元素而不是主線。可惜單拿出這些愛情支線來審視,也很難找出及格的作品,于是乎,國産片出現了這樣的推薦語:“這部影片的最大看點在于男女主角不是情侶,而是兄妹。”

愛情本來百談不厭,愛情片竟變得“令人色變”,也真是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局面。如何講好一個愛情故事,不妨我們從世界經典電影裡找找經驗,比如伍迪·艾倫的《安妮·霍爾》。

本片講述了一個聰明的男人和一個單純的女人之間的愛情,喜劇演員艾維·辛格(伍迪·艾倫飾)博學機智,但性格極其沖突:既有知識分子的清高,内心深處又有隐隐的自卑;他總認為社會因他的猶太身份而歧視他;看了十五年的心理醫生也未見好轉,卻還在看;有兩段和文藝女性的婚姻卻都以失敗告終……酒吧駐唱安妮·霍爾(黛安·基頓飾)美麗又天真,她夢想着成為歌手,緊張起來會說“啦滴答”,頭腦簡單沒有主見,但是願意積極地學習,熱情地生活。他們的愛情也遵循着常見的軌迹,即初遇期、熱戀期、沖突顯現期、平穩期與最後結局:若不能修成正果,那就是因為成長變化之後已不再合适,也許其中一方餘情未了,但愛情已經失敗。

《後來的我們》等影片裡的愛情其實也遵循着這樣的線路,除了伍迪·艾倫的鬼才手法之外,故事上比這部經典究竟差在哪兒呢?

首先,人物欠缺厚度。

艾維是文藝青年的典型代表。他就如同蝙蝠,似鳥非鳥,似獸非獸,和伊索寓言相反的是,艾維和知識分子在一起時讨厭人家裝腔作勢,不願與之為伍;和普通人在一起,又嫌棄人家膚淺無知,兩邊不靠,格外孤獨,是以他說,“我才不會加入這樣的俱樂部,裡面都是和我一樣的人。”艾維能一針見血洞察荒謬,但也受困于這種聰明的憤世嫉俗,畫地為牢,停滞不前。而安妮胸無城府,熱情有趣,對艾維一見鐘情時笨拙地搭讪,談話時真誠地微笑、努力給予回應,當然她也不是蠢笨無知,她了解艾維也了解自己,多次說“你總是覺得我不夠聰明”,一開始總是聽從這個吹毛求疵的男友,後來也有了自己的主見。這樣的設定豐滿且自然,就是生活中能看到的活生生的人。隻有人物活了,環境改變時,觀衆才能了解人物不同的抉擇,才能投入地跟着人物情緒起伏,不會産生失真感。

另外,主題欠缺深度。

愛情故事之是以喜聞樂見,是因為這是人人都有卻人人感受不同的東西,對愛與性的不同态度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觀,可以承載社會、哲學等多重議題。艾維說:“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媽媽帶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愛上了白雪公主,而我卻偏偏愛上了那個老巫婆。”這就展示出男主人公獨特的價值觀,他天生就愛強勢聰明、個性鮮明的人,他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正因如此,他深知他們的虛僞和專斷,又蔑視他們。是以他和第二任妻子過不下去,遇到了開朗純潔的安妮後又不自覺地向安妮灌輸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給她看關于死亡的書、讓她去大學裡聽課,又把她培養成了一個有思想的人。結局關于雞蛋的比喻更是發人深思,愛情是完全非理性的、瘋狂的,甚至荒謬的,但是我們還一直要經曆這一切,因為我們都需要成長。

《安妮·霍爾》問世已逾四十年,裡面的黑色幽默、細碎剪輯、打破第四堵牆等手法的娴熟運用依然被人津津樂道。當然我國出不了第二個伍迪·艾倫,我們也不需要,我們需要第一個姜文、第一個賈樟柯。可是電影需遵循的兩條原則不會變:人物和劇情有機互動,不是生命順着生活的大河無意識地漂流,而是生命本身就是河流;愛情的結局也許很類似,但愛情的内容必不同,愛情如杯子,可承載許多議題。

(燕趙都市報 文/韓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