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长卿这首诗充满惆怅之意,原因与他写诗的背景有关诗名很长,但交代创作背景很清楚诗人二次被贬,心情极为复杂诗作本无出奇之处,但却令人过目不忘结语:

作者:隹谷

刘长卿的诗很接地气,颇有生活气息,很喜欢他的作品。《唐诗三百首》里收录的这首《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就是其中的一首。

但是,这首诗不适合春风得意时的人阅读,它只适合在失落时,或者心情略有郁闷的时候品读,能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刘长卿这首诗充满惆怅之意,原因与他写诗的背景有关诗名很长,但交代创作背景很清楚诗人二次被贬,心情极为复杂诗作本无出奇之处,但却令人过目不忘结语: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 唐 ]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刘长卿这首诗充满惆怅之意,原因与他写诗的背景有关诗名很长,但交代创作背景很清楚诗人二次被贬,心情极为复杂诗作本无出奇之处,但却令人过目不忘结语:

刘长卿似乎很喜欢用这种长标题作诗,比如他的另一首类似风格的叙事诗《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几乎就是如出一辙。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共十个字,却把诗作的时间、地点、事件,一一交代得很清楚…

刘长卿这首诗充满惆怅之意,原因与他写诗的背景有关诗名很长,但交代创作背景很清楚诗人二次被贬,心情极为复杂诗作本无出奇之处,但却令人过目不忘结语:

时间:秋日。据史料考证,诗中所言的“秋日”,应该是公元761年,也就是唐上元二年秋天,刘长卿二度被贬,又奉诏回京接受“重推”之前的几天。

地点:吴公台上寺。这里有两个关键词需要交代。一是吴公台,这是南朝时期刘宋大将沈庆之攻打竞陵王刘诞时,专门修筑的弓弩台,后来,后陈大将吴名彻因为战争需要又进行过加固增高,所以,后来被命名为“吴公台”是因吴名彻而得名。

刘长卿这首诗充满惆怅之意,原因与他写诗的背景有关诗名很长,但交代创作背景很清楚诗人二次被贬,心情极为复杂诗作本无出奇之处,但却令人过目不忘结语:

吴公台上寺,应该是吴公台上首的一个寺庙,或者就是建在吴公台上的一个寺庙,我没有深入考证,权作这样的猜想吧。刘长卿本诗的地点实际就是这座寺庙。

事件:远眺。这就实在没有多少出奇之处,但是人就是诗人,人家随意地往远处看一眼,就能做出千古流传的诗作,这就是不同凡响之处了。

而其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诗人的身世和写诗时的特殊遭遇——

刘长卿这首诗充满惆怅之意,原因与他写诗的背景有关诗名很长,但交代创作背景很清楚诗人二次被贬,心情极为复杂诗作本无出奇之处,但却令人过目不忘结语:

刘长卿,他的名字里的这个“长”,不能读作“常”,而应该读作“掌”。

刘长卿是唐代中期著名诗人,他一生仕途不顺,大概是性格耿直的原因,却也有生不逢时的因素。

他的生卒年月不详,但据史料考证,应该在709至791年期间,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高寿之人。他的经历这么坎坷,却没有同李白、杜甫那样短命,可见人的寿命与基因有重大关系,其他的都是无稽之谈。

刘长卿这首诗充满惆怅之意,原因与他写诗的背景有关诗名很长,但交代创作背景很清楚诗人二次被贬,心情极为复杂诗作本无出奇之处,但却令人过目不忘结语:

刘长卿一生仕途中有两次被贬的经历。作这首诗时,是他二次被贬后又接到朝廷的诏令,回京接受“重推”。也就是重新接受考核、评议,再据情认命的意思。当然,他的心里很忐忑,不知道后期是什么结果。所以,在这样一个萧瑟的秋日,在这样一个破落的野寺高台上极目远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也就是这首诗作的意境之美所在了。

刘长卿的这首《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诗名有点长,以下我就简称为《秋眺》吧。

《秋眺》一共八句,两句一联。其中,第一二句首联和第七八句尾联不是工对,但第三日句颌联和第五六句颈联对仗工整,堪称佳对。

同时,这四副对联有完全符合律诗的创作规则——起承转合。

刘长卿这首诗充满惆怅之意,原因与他写诗的背景有关诗名很长,但交代创作背景很清楚诗人二次被贬,心情极为复杂诗作本无出奇之处,但却令人过目不忘结语:

起。首联“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点出诗作的起意。是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颈联还要交代是夕阳西下的傍晚),诗人怀着惆怅的思乡之情在游览已经败落了的历史古迹——吴公台上寺。仅此两句,就已经把读者带入一个萧瑟凄凉,日暮黄昏的场景之中,不禁不同诗人一样进入一种灰色调的惆怅氛围。

承。颌联和颈联进一步写景,承接首联的意境。诗人来到的是一座荒郊野寺,因为云峰隔水,又加之秋意渐浓,本来就是人迹罕至的所在,现在更加荒无人烟,由此更加衬托出诗人心里那种凄凉、孤独,和对自己前途未卜、孤独无助的空虚与寂寞。

刘长卿这首诗充满惆怅之意,原因与他写诗的背景有关诗名很长,但交代创作背景很清楚诗人二次被贬,心情极为复杂诗作本无出奇之处,但却令人过目不忘结语:

应该说,颌联和颈联这四句诗“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远”“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分别对仗工整,是两副绝妙的佳联,很有点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只是表达的心迹不同罢了。

对联里“野寺”对“云峰”、“人少”对“水远”、“夕阳”对“寒磬”、“旧垒”对“空林”互为因果,上下联动,意境绝妙,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凄凉空灵之美如一幅俊美的画卷展现眼前。

刘长卿这首诗充满惆怅之意,原因与他写诗的背景有关诗名很长,但交代创作背景很清楚诗人二次被贬,心情极为复杂诗作本无出奇之处,但却令人过目不忘结语:

转。《秋眺》诗倒数第二句应属转折之笔。诗人有写景转换为抒情,诗中的“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短命的王朝,如今古迹尚存、英雄不在,诗人触景生情,既感慨世事轮回,又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这就与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了。

合。《秋眺》诗最后一句“长江独自今”实际是对上一句“惆怅南朝事”的附和。也就是说,尽管世事沧桑,南朝已逝,但长江水依旧滚滚东去,奔流不息,这种慨叹就有了一些悲壮气息,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以后的前途的期待,就像阴霾之中透出的那一屡曙光,让人看到希望。同时,又隐隐约约感觉诗人在抒发孔夫子之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刘长卿这首诗充满惆怅之意,原因与他写诗的背景有关诗名很长,但交代创作背景很清楚诗人二次被贬,心情极为复杂诗作本无出奇之处,但却令人过目不忘结语:

刘长卿的《秋眺》只适合心情忧郁诗读,那样才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时不要读,那样会使人没有感觉。

我喜欢刘长卿这首诗,其实也是因为心态。我今年五十有四,工作上没有压力,悠哉悠哉已经数年,其实总会时不时的产生失落之感,读这首诗有时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触动。

但是,我这真的是庸人自扰。无论如何,我现在生逢盛世,这种所谓的失落是刘老夫子无法比拟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