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槽齿龙
年代:三叠纪晚期到侏罗纪早期
地点:欧洲(英格兰)和非洲南部
大小:长1.2米
食性:食植
槽齿龙的体形与近蜥龙类似,不过颈部较短,牙齿更多。它的化石在1843年发现于英格兰西南部临近布里斯托尔的地方,并首次得名。这些骨头保存在三叠纪沉积物中,而这些沉积物则是之前的石炭纪形成的页岩冲刷到沟壑和洞穴中沉淀下来的。在三叠纪晚期盛行于欧洲的沙漠性气候中,也即槽齿龙生活的年代,这些页岩往往构成干燥的高原地貌。将这些气候和岩石证据拼凑之后,人们认为槽齿龙生活在干燥的高地区域,可能就在页岩洞穴入口之内或其附近死亡后则被后来的三叠纪沉积物所覆盖,也可能被雨季的奔流冲进沟壑和洞穴中。
槽齿龙有着许多蜥脚型类的基本特征,有时会和其他类群被划入槽齿目的一个单独的科内。
槽齿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它是一种瘦长的动物,长着小脑袋、长脖子和长尾巴。
槽槽齿龙平均身长为1.2米,高度约30厘米,体重为30公斤。它们拥有小型头部、大型拇指尖爪、修长的后肢、长颈部、前肢比后肢短、长尾巴。它们是二足恐龙。槽齿龙前掌有五个手指,后脚掌有五个脚趾。
槽齿龙是草食性恐龙,牙齿呈叶状,有锯齿状边缘,且位于齿槽内;这也是槽齿龙的名称来源。它们的齿骨长度不到下颌长度的一半。下颌前端稍微往下弯。与近蜥龙相比,槽齿龙有较多的牙齿,头部较长、较狭窄。
槽齿龙的化石大部分发现于南英格兰与威尔士的三叠纪地层。这个时期的地球气候较为温暖、干燥。晚三叠纪的优势肉食性动物仍为劳氏鳄目等镶嵌踝类主龙,而非刚出现的小型肉食性恐龙;而蜥脚形亚目恐龙已取代二齿兽类,成为优势草食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