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琅琊榜》的热播,折射了国人的哪些心理?

《琅琊榜》的热播,折射了国人的哪些心理?

前几日,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完美收官,继《甄嬛传》、《伪装者》之后再次掀起全民的追剧热潮。此剧被大量网友称为良心之作,没有雷人的剧情,悬念设计也丝丝环扣,让看的人,不觉大呼过瘾。

然而,《琅琊榜》虽然完了,但由此反应出来的国人心理却堂而皇之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就像《港囧》、《夏洛特的烦恼》一样,为什么票房成绩如此之高?

除了宣传的成效之外,我相信更多的原因是我们文化里长久以来的压抑成分,我们缺少让我们自己快乐的因素,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生活、家庭中,我们的压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男人们秉承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的高傲气息,在工作上的压力,从来不会或很少对家里的亲人述说,因为他们觉得不想给家里人增加压力,于是乎,就只能转嫁朋友,或者放在心里,他们觉得这就是男人的责任。

《琅琊榜》的热播,折射了国人的哪些心理?

当然,这也自然成了中国男人在家庭里从来不苟言笑、确立威严的原因之一。女人们,对男人的事业从来都是抱着好奇心,因为他们想知道,渴望知道,要知道在古代,女人是不能的对男人的事业有任何置喙的,普通百姓家敢于质疑自己的丈夫叫不守妇道,什么是妇道?《孟子·滕文公下》最早做了解释:“以顺为本者,妾妇之道也。”意思就是妻子要对丈夫、媳妇要对公婆要绝对顺从。

如果是在帝王将相家,不仅不叫不守妇道,还叫干涉朝政,这两条中的任何一条就足以让一个女人脱下几层皮,死上好几次了。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三从四德”逐渐成为王朝时代的立国之本,“三从”:“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最早见于《仪礼·丧服·子夏传》,同样是强调女子要随从丈夫,“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强调女人们要有德行、走路说话都要有标准,手工活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什么才叫有德行呢,自然也就是前面的三从了。

《琅琊榜》的热播,折射了国人的哪些心理?

由此看来,中国女人压抑了几千年,一旦处于现在的中西融合,思想开放的社会,他们的好奇心在家庭里会被放大,从另一侧面讲他们也想为丈夫分担,出谋划策,但大多数的丈夫们是不会去过于在乎的,一来从根本上讲是维护自己的家庭地位,维护自己在家的面子。

二来,是几千年来融入到血液里的那种不知道该不该称为责任的“责任感”。三来,就是女人们在知道男人事业运转的情况下,思虑是和男人们存在差异的,男人们总会觉得这种差异,是不正确的,当然,明智的男人,有文化背景的家庭也许不会这样,但那在社会中是只占很少的比例的。因为我们到现在依旧是农业大国,还不是知识性的强国。

《琅琊榜》的热播,折射了国人的哪些心理?

其四,女人们一旦发现,男人在家里抱怨太多工作上的事情,她们又会认为,这是没有担当的表现。她们这个就不会再去想分担的问题,而是男人的能力问题了。这是个什么心理,说白了,这就是咱们几千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平等的心理,男人对女人永远有一种威权,女人对男人永远都会给这种威权一种支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看好“后院”,尽管她们并不知道,但她们却在被这种无形的力量推着向前走,让整个社会的男女职权明晰,让每个家庭得以稳固,从而是社会得以稳固。

久而久之,我们的家庭就再也不会讨论工作问题,只说工资问题,钱的分配问题,从来不会相互述说工作中的不快与不满。压力只能活在每个人的心中,所以但凡遇到能让人释放一下的片子,人们何尝不趋之若鹜呢?因为我们实在活的太累,被这个面子社会和关系社会折腾的太累了,但又不得不去适应,连我们的家都是这样,更何况咱们的社会呢?你们说对吧?

《琅琊榜》的热播,折射了国人的哪些心理?

话说回来,《琅琊榜》的热播,确确实实抓住了我们的几大心理因素,其一,当是我们对历史的一种好奇感,对我们自己的历史几乎没有认知,但凡有那么一些愿意去挖掘的人,将些许故事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都觉得会很新鲜。

不光民众如此,在高校依然如此,比如我们的敦煌壁画的研究,不如日本,我们的中国史研究不如西方,原因在哪里?我想不是我们的学者没有能力,或能力不够,而是他们分心了,他们做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拿社科项目,为了拿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拿更多的钱,为了拿钱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家庭过得更好,为了过得更好的目的是过得再好,他们当中很少有人会是自己的兴趣使然去做研究。

《琅琊榜》的热播,折射了国人的哪些心理?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这个社会即便是你有很浓厚的兴趣,有做研究的能力,也无法让你逃避养家糊口的事实,没有很好的政策提供给愿意做研究的人。举个例子,假如你发现或发明某个东西,你可以将将他推荐给你的朋友也可以将他放在网上,但我相信,你还没有某个明星的绯闻来得实在,传播得快,几乎没人会关注你的发现或发明,直到你遇到“伯乐”,也就是那个至少在某个圈子里有一定地位的人,那么你的苦日子也许才会到头,但这样的概率也许就是几千万分子一。

在等这个人的时候,你很困难,也许你会想到向亲戚借钱或到银行贷款,那么不好意思,亲戚会认为你游手好闲,尽搞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他们也许会借你点,也许丝毫不会给你,因为很有可能连你自己的父母都会认为你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去挣钱。其次你想到了贷款,同样,不好意思,请开出的收入证明,这个时候你很可能为了研究,做些兼职,没有固定的工作,算是个自由职业者,靠你的文笔或写作来赚些生活费,但银行可不管你这些,他只管你还不还的起这个钱。

《琅琊榜》的热播,折射了国人的哪些心理?

其次,如果你是个大学生,也许会好点,但据我了解,前提是,依然你要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大学生创业贷款也不是白贷,只不过利率比较低罢了。如果是这样,那么没有学位,或者学历只是个中专,甚至是高中之类的又该怎么办呢?肯定有人会说,这些人连书都读不好,怎么搞学问,搞研究,其实,告诉大家,兴趣才是真正的动力,而不是金钱,牛顿、莎士比亚不都是这样的人吗?

《琅琊榜》的热播不正是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和新鲜之心。如果不新鲜,又有多少人会知道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梁(502—557年)呢?虽然电视剧跟历史事实存在巨大差异,但终究人们还是知道了在隋唐之前,在中国的南方,存在这么一个小朝廷。

其二,抓住了国人喜欢看争斗剧的心理。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看争斗,那是因为这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折射,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写小说的人和改编的编剧,我相信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对此颇有体会。尽管看剧的年龄的结构、人群不同,但我相信至少有那么一拨人,会不自觉地对应自己的圈子,感概人心的无常。

《琅琊榜》的热播,折射了国人的哪些心理?

我们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宗法社会,是一种以血缘、法律、道德交错纵横的社会,不管实在过去还是现在,尽管我们的血缘传承了无数代,我们的法律修改了无数遍,我们的道德却从来都是那样,在血液里运行,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特色,血缘维护了社会的关系,法律维护了社会的尊严,道德维护了社会的准则。

宗法、宗法指的是先宗后法,你肯定没有听说过法宗,这也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最大障碍,可又不得不依赖的基础。我们喜欢看争斗剧,看的不是别的,看的实际上我们生存的社会,看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圈子。春晚不是有个相声叫《交圈》吗?周炜说的,可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三,每个人心中的英雄主义。我们国家从古自今,历来崇尚“贤人”,智慧饱学之士,一个在权力漩涡中运筹帷幄的梅长苏,完事之后,还能明哲保身,让自己的上司低头,这种智慧不能不让人心生敬佩,觉得他就是心中的那个英雄,尽管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要想发生这类事件,除了兵谏,也就是隐忍,而后推翻了。

《琅琊榜》的热播,折射了国人的哪些心理?

《琅琊榜》正是抓住了观众这种心理,因为我们在看的时候,我们也会去想,假如我是局中人,我会怎样让皇帝同意重申赤炎案。我们的社会从某种层面上讲是面子社会,尤其是威权人物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他关乎到整个社会对他的认知,和人们已经对他建立起来的价值认同。不是经常有一种说法就是“给你个台阶下,你就该下了”,台阶实际上就是面子,顾忌的也是面子,明知道错而不改,不是他不想改,而是他想的太多了,顾忌的太多了,不仅仅是因为那个皇位。

我们看到最后一集林帅让皇帝低头的场景,对我们来说,是一次现实中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他完成了,无疑心里那种畅快是无以言表的。当然,不得不提的是,林帅和皇帝的这段场景,是在只有两人的场景里进行的,由此可见,皇帝的脸面始终是个大事,皇帝和编剧的思虑是相当符合逻辑的。我们心中的那点英雄主义,就像我们喜欢观看美国大片那样,被撩拨了起来。

《琅琊榜》的热播,折射了国人的哪些心理?

其四、符合我们内心以古韵为美的情结和我们崇尚礼节的文化内涵。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偏好各不相同,因此,美也被人们分为很多种,对一件事物有的认为美,有的人认为不美,但有一种美是置身在我们的血液里面的,那就是片中所展示的古韵之美,就像我们对待旗袍的情结一样,你可以认为这件旗袍不漂亮,不适合这个女人,但你绝对不会认为凡是旗袍都不漂亮,一定会有你喜欢的那种类型,这就是一种情结。

它跟对待现在的西方引进来的牛仔衣裤不一样,当你逛街的时候,你可能会说这件衣服很漂亮,适合你自己,但当看到旗袍的时候,你也会说很漂亮,可是这两个漂亮,在我们的心中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前者可能是单纯地适合自己,后者则会勾起向往古代那种美,这是有历史的漂亮,有底蕴的漂亮,这就是情结。

《琅琊榜》的热播,折射了国人的哪些心理?

《琅琊榜》在服装、道具的设计上基本符合当时的穿衣风俗,举止、叩拜的一言一行都透露着美,尤其是嫔妃叩拜皇帝和皇后的时候,礼节分明,姿态优雅。让人感觉那就是当时发生的事实。可以给观众带来时空的错觉感。

再如,皇帝在宴请太子、誉王、众臣的位次分明,太子居左上位、然后按皇子的顺序,谁大就依次排序,在本剧中自然是皇五子誉王,再是皇七子靖王,然后是霓凰郡主、大臣,最后才是客卿梅长苏,来的客人则居右边。这种排位是尽量还原历史真实,是礼节的一个体现,也是长幼尊卑的一个体现,这是符合我们的长幼次序传统的。大家看剧无非觉得严谨,实际上大家为什么觉得严谨,那就是因为礼制已经扎根大家心中几千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