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日,由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琅琊榜》完美收官,繼《甄嬛傳》、《僞裝者》之後再次掀起全民的追劇熱潮。此劇被大量網友稱為良心之作,沒有雷人的劇情,懸念設計也絲絲環扣,讓看的人,不覺大呼過瘾。
然而,《琅琊榜》雖然完了,但由此反應出來的國人心理卻堂而皇之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就像《港囧》、《夏洛特的煩惱》一樣,為什麼票房成績如此之高?
除了宣傳的成效之外,我相信更多的原因是我們文化裡長久以來的壓抑成分,我們缺少讓我們自己快樂的因素,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學習、生活、家庭中,我們的壓力得不到有效的釋放,男人們秉承着“獨立寒秋,湘江北去”的高傲氣息,在工作上的壓力,從來不會或很少對家裡的親人述說,因為他們覺得不想給家裡人增加壓力,于是乎,就隻能轉嫁朋友,或者放在心裡,他們覺得這就是男人的責任。
當然,這也自然成了中國男人在家庭裡從來不苟言笑、确立威嚴的原因之一。女人們,對男人的事業從來都是抱着好奇心,因為他們想知道,渴望知道,要知道在古代,女人是不能的對男人的事業有任何置喙的,普通百姓家敢于質疑自己的丈夫叫不守婦道,什麼是婦道?《孟子·滕文公下》最早做了解釋:“以順為本者,妾婦之道也。”意思就是妻子要對丈夫、媳婦要對公婆要絕對順從。
如果是在帝王将相家,不僅不叫不守婦道,還叫幹涉朝政,這兩條中的任何一條就足以讓一個女人脫下幾層皮,死上好幾次了。後來随着曆史的演變,“三從四德”逐漸成為王朝時代的立國之本,“三從”:“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最早見于《儀禮·喪服·子夏傳》,同樣是強調女子要随從丈夫,“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強調女人們要有德行、走路說話都要有标準,手工活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什麼才叫有德行呢,自然也就是前面的三從了。
由此看來,中國女人壓抑了幾千年,一旦處于現在的中西融合,思想開放的社會,他們的好奇心在家庭裡會被放大,從另一側面講他們也想為丈夫分擔,出謀劃策,但大多數的丈夫們是不會去過于在乎的,一來從根本上講是維護自己的家庭地位,維護自己在家的面子。
二來,是幾千年來融入到血液裡的那種不知道該不該稱為責任的“責任感”。三來,就是女人們在知道男人事業運轉的情況下,思慮是和男人們存在差異的,男人們總會覺得這種差異,是不正确的,當然,明智的男人,有文化背景的家庭也許不會這樣,但那在社會中是隻占很少的比例的。因為我們到現在依舊是農業大國,還不是知識性的強國。
其四,女人們一旦發現,男人在家裡抱怨太多工作上的事情,她們又會認為,這是沒有擔當的表現。她們這個就不會再去想分擔的問題,而是男人的能力問題了。這是個什麼心理,說白了,這就是咱們幾千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平等的心理,男人對女人永遠有一種威權,女人對男人永遠都會給這種威權一種支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看好“後院”,盡管她們并不知道,但她們卻在被這種無形的力量推着向前走,讓整個社會的男女職權明晰,讓每個家庭得以穩固,進而是社會得以穩固。
久而久之,我們的家庭就再也不會讨論工作問題,隻說工資問題,錢的配置設定問題,從來不會互相述說工作中的不快與不滿。壓力隻能活在每個人的心中,是以但凡遇到能讓人釋放一下的片子,人們何嘗不趨之若鹜呢?因為我們實在活的太累,被這個面子社會和關系社會折騰的太累了,但又不得不去适應,連我們的家都是這樣,更何況咱們的社會呢?你們說對吧?
話說回來,《琅琊榜》的熱播,确确實實抓住了我們的幾大心理因素,其一,當是我們對曆史的一種好奇感,對我們自己的曆史幾乎沒有認知,但凡有那麼一些願意去挖掘的人,将些許故事擺在我們面前,我們都覺得會很新鮮。
不光群眾如此,在高校依然如此,比如我們的敦煌壁畫的研究,不如日本,我們的中國史研究不如西方,原因在哪裡?我想不是我們的學者沒有能力,或能力不夠,而是他們分心了,他們做研究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拿社科項目,為了拿項目的目的是為了拿更多的錢,為了拿錢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家庭過得更好,為了過得更好的目的是過得再好,他們當中很少有人會是自己的興趣使然去做研究。
當然,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這個社會即便是你有很濃厚的興趣,有做研究的能力,也無法讓你逃避養家糊口的事實,沒有很好的政策提供給願意做研究的人。舉個例子,假如你發現或發明某個東西,你可以将将他推薦給你的朋友也可以将他放在網上,但我相信,你還沒有某個明星的绯聞來得實在,傳播得快,幾乎沒人會關注你的發現或發明,直到你遇到“伯樂”,也就是那個至少在某個圈子裡有一定地位的人,那麼你的苦日子也許才會到頭,但這樣的機率也許就是幾千萬分子一。
在等這個人的時候,你很困難,也許你會想到向親戚借錢或到銀行貸款,那麼不好意思,親戚會認為你遊手好閑,盡搞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他們也許會借你點,也許絲毫不會給你,因為很有可能連你自己的父母都會認為你無所事事,遊手好閑,不去掙錢。其次你想到了貸款,同樣,不好意思,請開出的收入證明,這個時候你很可能為了研究,做些兼職,沒有固定的工作,算是個自由職業者,靠你的文筆或寫作來賺些生活費,但銀行可不管你這些,他隻管你還不還的起這個錢。
其次,如果你是個大學生,也許會好點,但據我了解,前提是,依然你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大學生創業貸款也不是白貸,隻不過利率比較低罷了。如果是這樣,那麼沒有學位,或者學曆隻是個中專,甚至是高中之類的又該怎麼辦呢?肯定有人會說,這些人連書都讀不好,怎麼搞學問,搞研究,其實,告訴大家,興趣才是真正的動力,而不是金錢,牛頓、莎士比亞不都是這樣的人嗎?
《琅琊榜》的熱播不正是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和新鮮之心。如果不新鮮,又有多少人會知道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梁(502—557年)呢?雖然電視劇跟曆史事實存在巨大差異,但終究人們還是知道了在隋唐之前,在中國的南方,存在這麼一個小朝廷。
其二,抓住了國人喜歡看争鬥劇的心理。為什麼我們這麼喜歡看争鬥,那是因為這是對我們現實生活的折射,藝術都是來源于生活,寫小說的人和改編的編劇,我相信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定對此頗有體會。盡管看劇的年齡的結構、人群不同,但我相信至少有那麼一撥人,會不自覺地對應自己的圈子,感概人心的無常。
我們國家實際上是一個宗法社會,是一種以血緣、法律、道德交錯縱橫的社會,不管實在過去還是現在,盡管我們的血緣傳承了無數代,我們的法律修改了無數遍,我們的道德卻從來都是那樣,在血液裡運作,這也是我們國家的特色,血緣維護了社會的關系,法律維護了社會的尊嚴,道德維護了社會的準則。
宗法、宗法指的是先宗後法,你肯定沒有聽說過法宗,這也是我們建設法治國家的最大障礙,可又不得不依賴的基礎。我們喜歡看争鬥劇,看的不是别的,看的實際上我們生存的社會,看的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圈子。春晚不是有個相聲叫《交圈》嗎?周炜說的,可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三,每個人心中的英雄主義。我們國家從古自今,曆來崇尚“賢人”,智慧飽學之士,一個在權力漩渦中運籌帷幄的梅長蘇,完事之後,還能明哲保身,讓自己的上司低頭,這種智慧不能不讓人心生敬佩,覺得他就是心中的那個英雄,盡管這樣的事情,在曆史上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要想發生這類事件,除了兵谏,也就是隐忍,而後推翻了。
《琅琊榜》正是抓住了觀衆這種心理,因為我們在看的時候,我們也會去想,假如我是局中人,我會怎樣讓皇帝同意重申赤炎案。我們的社會從某種層面上講是面子社會,尤其是威權人物的面子比什麼都重要,因為他關乎到整個社會對他的認知,和人們已經對他建立起來的價值認同。不是經常有一種說法就是“給你個台階下,你就該下了”,台階實際上就是面子,顧忌的也是面子,明知道錯而不改,不是他不想改,而是他想的太多了,顧忌的太多了,不僅僅是因為那個皇位。
我們看到最後一集林帥讓皇帝低頭的場景,對我們來說,是一次現實中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他完成了,無疑心裡那種暢快是無以言表的。當然,不得不提的是,林帥和皇帝的這段場景,是在隻有兩人的場景裡進行的,由此可見,皇帝的臉面始終是個大事,皇帝和編劇的思慮是相當符合邏輯的。我們心中的那點英雄主義,就像我們喜歡觀看美國大片那樣,被撩撥了起來。
其四、符合我們内心以古韻為美的情結和我們崇尚禮節的文化内涵。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偏好各不相同,是以,美也被人們分為很多種,對一件事物有的認為美,有的人認為不美,但有一種美是置身在我們的血液裡面的,那就是片中所展示的古韻之美,就像我們對待旗袍的情結一樣,你可以認為這件旗袍不漂亮,不适合這個女人,但你絕對不會認為凡是旗袍都不漂亮,一定會有你喜歡的那種類型,這就是一種情結。
它跟對待現在的西方引進來的牛仔衣褲不一樣,當你逛街的時候,你可能會說這件衣服很漂亮,适合你自己,但當看到旗袍的時候,你也會說很漂亮,可是這兩個漂亮,在我們的心中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前者可能是單純地适合自己,後者則會勾起向往古代那種美,這是有曆史的漂亮,有底蘊的漂亮,這就是情結。
《琅琊榜》在服裝、道具的設計上基本符合當時的穿衣風俗,舉止、叩拜的一言一行都透露着美,尤其是嫔妃叩拜皇帝和皇後的時候,禮節分明,姿态優雅。讓人感覺那就是當時發生的事實。可以給觀衆帶來時空的錯覺感。
再如,皇帝在宴請太子、譽王、衆臣的位次分明,太子居左上位、然後按皇子的順序,誰大就依次排序,在本劇中自然是皇五子譽王,再是皇七子靖王,然後是霓凰郡主、大臣,最後才是客卿梅長蘇,來的客人則居右邊。這種排位是盡量還原曆史真實,是禮節的一個展現,也是長幼尊卑的一個展現,這是符合我們的長幼次序傳統的。大家看劇無非覺得嚴謹,實際上大家為什麼覺得嚴謹,那就是因為禮制已經紮根大家心中幾千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