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世界尽头”盖房子、种菜是什么体验?中铁建工29名员工随雪龙号出征南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11月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今天,雪龙号南极科考船从上海出发,开启了我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工作。其中,中铁建工集团29名队员随队出征,他们将承担中山站、长城站等建设任务。

中山站的建设承担了储油扩容系统、供电系统、老发电栋改造等多项任务。建成后的中山站各项功能更科技化、现代化,为极地科学考察提供有力保障。

在“世界尽头”盖房子、种菜是什么体验?中铁建工29名员工随雪龙号出征南极

自1984年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以来,我国已在南极科考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2年,中国科考站开始了大规模拆旧建新,经过17次艰苦卓绝的建设,永久性的中山科考站矗立南极。它的建设者就是来自中铁建工的“南极勇士”。

南极年平均气温-25℃,曾记录到-89.8℃极端最低温。这样的低温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像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就是一片冰晶。这里不仅是世界最冷的地方,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方,平均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有300天。南极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

南极中山站始建于1989年2月26日,当时是以成品集装箱作为科考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条件艰苦。在中铁建工人初抵南极的2002年,用简易集装箱拼装而成的老中山站已经经受了十多年的风雪洗礼,设施严重损坏、简陋不堪。“都快到夏天了,咱们的站房外边裹的还全是冰,看着都心疼,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越冬的。”那时,中铁建工集团的建设者们就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把中山站建设成为最好的南极科考站。

在“世界尽头”盖房子、种菜是什么体验?中铁建工29名员工随雪龙号出征南极

2007年,国家正式开启的南极“十五”能力建设,对中山站进行大规模扩建。2015年,南极中山站“十一五”能力建设圆满完成。这期间,建设者先后在拉斯曼丘陵建成综合科研楼、综合库、车库、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直升机停机坪、主发电栋、越冬宿舍楼等工程。

曾经的科研通信栋,设施设备简陋,生活单调乏味,后来,建设者建成了3层的综合科研楼,不但有了专门的医疗室,还有了小型放映厅、健身房和室内篮球馆。

曾经的老宿舍楼条件艰苦,又当办公室又当宿舍,桌子都是用施工余料拼成的。后来,在新宿舍楼里,有24小时消防安全监控设备,出现安全问题,值班人员可以通过广播通知到中山站所有角落;有新建地暖设备,室内全天恒温;有24小时的热水洗浴,有效解除辛苦工作给科考队员们带来的身体疲劳。

这群建设者们还在“世界的尽头”种菜。新鲜蔬菜的供应一直是困扰中国南极科考的难题。生菜、黄瓜、西红柿都曾是南极科考队员心中的“奢侈品”。

在“世界尽头”盖房子、种菜是什么体验?中铁建工29名员工随雪龙号出征南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国家从第31次南极科考开始,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南极极端环境温室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17年开始,由中铁建工集团南极项目部承建中山站蔬菜温室。蔬菜温室采用能抵御14级强风的现代化透光型建筑结构,造型如冰块般晶莹剔透,既保证了温室所需的光照通透性,又符合极地建筑的视觉特征。

2020年,在第36次科考中,中铁建工南极项目部完成了南极极端环境温室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蔬菜温室和连廊项目,一楼温室满足站区蔬菜的种植,二楼玻璃连廊方便了队员通行。如今,这条连廊成为中山站“最亮丽的风景线”。

从科研设备到生活设施,从小型附属建筑到大型建筑单体,从2002年到2021年,19年来,中铁建工人将中山站从简易的集装箱铁皮房改造成为一座集科研、生活、环保、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小城镇”,总建筑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