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榜样|田民: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田民,长清区第三初级中学一名即将退休的教师,中共党员。在全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时刻,积极投身到疫情阻击战中,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临危不惧、迎难而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过硬素质和责任担当。
“我是党员,学校疫情防控值班多安排我,让我做点有意义的事”,这是他向学校提出的强烈要求。在疫情期间他多次申请到学校值班,他说,“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万一出现疫情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根据学校安排积极加入到疫情防控中来。整个假期,他每周两天到校值班,一直是按时到岗、忠于职守、规范操作、严格把控,为守好学校“第一道防线”、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学校安全,奉献了一份力量。田民老师在前两年身患重大疾病做了手术,身体还有点虚弱,家中有一位下肢多年不能动的九十岁老母亲需要照料,但是他却在疫情期间从家与学校之间来回奔波,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他时常挂在嘴边的是“个人的事都是小事,党的事、学校的事都是大事,要对得起党员这一称号。”
作为一名党员,他把在学校养成的服从安排、为人师表、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防疫一线,时刻牢记党和组织的教育与培养,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他人,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作为一名党员,他不忘初心,以身作则,走在前列,干到实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徽添彩,为党旗增色。

防疫榜样田民
文化传承榜样
文化传承榜样郎佳子彧
郎佳子彧,除了是95后北大学子,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的第三代传人。
郎佳子彧的爷爷郎绍安是北京“面人郎”的创始人,父亲郎志春在继承郎派面塑技术娴熟、精巧细致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现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受家族影响郎佳子彧很早就对面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三岁的时候看着父亲捏面人儿,五岁时正式开始跟随父亲初学捏面人,15岁的他曾创作出轰动一时的奥运福娃面塑,16岁就破格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准会员。
“爷爷创造了‘面人郎’,父亲也一直在为传承‘面人郎’而努力,从小看着父辈作品长大的我很自然地就想要坚持做面人”郎佳子彧说“捏面人和橡皮泥不一样,面首先是一种食材”,郎佳子彧说,在他看来,捏面人比捏橡皮泥更有趣:首先要买来面粉,然后把面粉过滤到非常细的程度,再揉成面团,而橡皮泥就少了这个“自己动手做材料”的过程。在北大学习期间郎佳子彧曾向彭锋院长提问:“在像面人这样的传统手工艺术中很少看到前辈们有所谓的创新或突破那这样的传统艺术还属于艺术范畴吗?”彭院长直接回答:“当然算了!如果没有人一直做这些传统的东西那拿什么给你来创新来突破?”这一回答让郎佳子彧茅塞顿开。“旧”即是“新”,正因为有创新才使得传统经久不衰,二者永远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
目前,郎佳子彧正通过拍视频、举办线下课程等更新颖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艺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面人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也曾担心自己难以肩负起复兴面人这项传统手工艺的重任,但现在他认为,即使现实中困难重重,但只要能尽自己一份力量,逐渐改善面人工艺可能失传的现实问题,让一部分人慢慢认识和热爱这门技术,自己就已经很满足了。
“面人郎”图片1
“面人郎”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