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吃面条一般的,不是吃面,而是为了吃味,所以说四川人的面对调味特别讲究。而且臊子多样,一碗面十几种调料往里面放,加上各种臊子。让人吃起来不知道到底是吃臊子调料还是吃面条,往往面条最后才能配角,臊子味道反而成为主角。所以说网上流行一句话,四川人吃面吃的是少子,而不是面条。

很多北方人到了都表示不理解这个时候,四川人会对你:“说吃面条,吃的就是味道噻。木带(没有)吃啥子?”虽然说从古至今,南鱼北羊,南粉北面的基调已经定下,但是从另外一个方向来说,川人爱吃面条,只不过是爱吃调料和臊子而已。啊?一碗面或麻辣或清淡,汤中之味千回百转,虽然已经失去了一些面的原味,但百味调和后的繁杂浓厚的味道。正显示出了川人喜滋味的特征。
川菜24个复合味中有一种味型为怪味,怪味的怪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包容万千,怪味这个味型什么味也能加。能够肆意添加麻,辣,酸,甜,酱油,葱姜蒜,香油,芝麻酱等等,最后的味道可谓奇妙怪异风味独特,从而怪味特点味广且厚并且味浓,诸味在一起,你没有办法准确的说出一种味道。但能够充分的品到麻辣咸甜酸鲜香多种滋味融合一体,体现出了川菜“五味调和百味鲜香”的特色。
上个世纪90年代成都牛王庙街,突然冒出了一个让人感觉新鲜的店名吴记怪味面。是一位返乡的知青吴眼镜所创立的风味面条,虽然这家怪味面开在一个环境特别简陋,而且毫无装修,地理位置特别的垃圾一个地方,但是成都人好吃,好新鲜的特点,让他在短短的时间之内生意好的一塌糊涂,中午的时候人都挤不进去,排班站队的吃,为了抢一个位置吵架的,甚至有动手打架的。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事。
我第一次去吃怪味面是在12岁左右的时间。我到成都叔叔家去玩,叔叔带我去吃怪味面。一条又破又乱的街,还没走到店,就停了一大堆的自行车,然后看到一个小小的店铺里面人头攒动。生意好到让人不可理喻,同志们搞清楚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互联网炒作这一些。吃面的人店铺里面坐不下,外面摆上的小桌子都坐不下了,外面蹲着吃的站着吃的,边走边吃的。现在想想看那个时候的人真不讲究,不远处还有一条臭水沟,就这么就在那里吃起来。还吃的倍儿香。
吴记怪味面确实好吃,被誉为成都第一面。它的单一种味道都不突出,但是我感觉面面俱到,各种口味,全部具备,麻辣酸甜咸鲜都有,而且非常的和谐。而且这家面使用的臊子很好,炖烂的肘子,踢掉骨头的肉,鲜美的菌类,都给这个面添加很多美味,表面的花生酥脆,吃着面条,偶尔咬到一口花生,爽。这家吴记怪味面,生意好的一塌糊涂,最高峰的时候听说一天要卖3000斤面条,导致的结果就是牛王庙那一带卖酸辣粉的,炒菜馆子都不卖了,都开始卖怪味面了,没多久牛王庙成了怪味面一条街,现在牛王庙怪味面都成了一个招牌。
你如果到成都去吃怪味面,你进门对着老板说来碗妖怪。老板就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四川的幺就是小或者一,妖怪就是“幺怪”就是一怪,就是一两怪味面,二两怪味面就是二怪,三两就是三怪。还有妖鸡面(一两鸡面),小牛(一两牛肉面)一海(一两海味面)杂刀(杂酱刀削面)牛刀(牛肉刀削面)小脆(一两脆臊面)等等,有意思吧
后来有很多的怪味面做的也非常的好,包括说有一家“牛市口怪味面”也是非常的牛在那个地方,它不仅仅只卖怪味面还有很多其他的面条,生意好的时候各种开车的,骑车的在那里排班站队的吃。老板坐在门口撕票你,点什么他给你撕一张票,然后你拿着这张票去拿你的面,我在成都那会儿的时候就把这家店当成是自己的食堂吃饭。就在那里去吃,一天都要吃一碗,最高记录的时候一天两顿都在那里解决。后来实在是吃多了,腻了,但是怎么着一个星期都得去吃个两三次,不吃的话总觉得不过瘾。后来牛王庙改建整条大街拆的一点儿都没了。这家店和吴记怪味面都不知去向,后来成都有非常多的牛王庙怪味面,口味良秀不齐,有好吃的有不好吃的,有的时候要想找到一家好吃,合自己胃口的确实要费心费力。
在成都吃面,吃的是一种滋味,说实话我在北方的时候,他们一碗面都特别的大,但是味道上面,,,不说了,四川的面一两,二两根本没有多大一点,但是其中的滋味万千确实难以言语。每次回成都,我都会去好好的找几碗面吃一下,但是说实话现在的成都面条有很多做的都一般,位置特别好,装修特别精致,但是口味上却没有那种犄角旮旯的苍蝇馆子好吃。现在很难有让我惊艳的面条了。有的时候十分怀念像吴记怪味面那样在破烂不堪的街道,生意依然的那么好,味道那么让人惊艳。别人对我说不是因为这些面不好吃了,而是因为我们吃的东西越来越多,口味越来越挑剔,我想可能是吧,在我小的时候好吃的东西并不像现在这么多,口味也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味重。但是每次想起那种滋味,都能让我忍不住的舔一舔我的嘴唇,真的,好怀念那时候啊。
图片采集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转载注明余味记,我是老驴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