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吃面條一般的,不是吃面,而是為了吃味,是以說四川人的面對調味特别講究。而且臊子多樣,一碗面十幾種調料往裡面放,加上各種臊子。讓人吃起來不知道到底是吃臊子調料還是吃面條,往往面條最後才能配角,臊子味道反而成為主角。是以說網上流行一句話,四川人吃面吃的是少子,而不是面條。

很多北方人到了都表示不了解這個時候,四川人會對你:“說吃面條,吃的就是味道噻。木帶(沒有)吃啥子?”雖然說從古至今,南魚北羊,南粉北面的基調已經定下,但是從另外一個方向來說,川人愛吃面條,隻不過是愛吃調料和臊子而已。啊?一碗面或麻辣或清淡,湯中之味千回百轉,雖然已經失去了一些面的原味,但百味調和後的繁雜濃厚的味道。正顯示出了川人喜滋味的特征。
川菜24個複合味中有一種味型為怪味,怪味的怪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包容萬千,怪味這個味型什麼味也能加。能夠肆意添加麻,辣,酸,甜,醬油,蔥姜蒜,香油,芝麻醬等等,最後的味道可謂奇妙怪異風味獨特,進而怪味特點味廣且厚并且味濃,諸味在一起,你沒有辦法準确的說出一種味道。但能夠充分的品到麻辣鹹甜酸鮮香多種滋味融合一體,展現出了川菜“五味調和百味鮮香”的特色。
上個世紀90年代成都牛王廟街,突然冒出了一個讓人感覺新鮮的店名吳記怪味面。是一位返鄉的知青吳眼鏡所創立的風味面條,雖然這家怪味面開在一個環境特别簡陋,而且毫無裝修,地理位置特别的垃圾一個地方,但是成都人好吃,好新鮮的特點,讓他在短短的時間之内生意好的一塌糊塗,中午的時候人都擠不進去,排班站隊的吃,為了搶一個位置吵架的,甚至有動手打架的。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這個事。
我第一次去吃怪味面是在12歲左右的時間。我到成都叔叔家去玩,叔叔帶我去吃怪味面。一條又破又亂的街,還沒走到店,就停了一大堆的自行車,然後看到一個小小的店鋪裡面人頭攢動。生意好到讓人不可理喻,同志們搞清楚那個時候沒有什麼網際網路炒作這一些。吃面的人店鋪裡面坐不下,外面擺上的小桌子都坐不下了,外面蹲着吃的站着吃的,邊走邊吃的。現在想想看那個時候的人真不講究,不遠處還有一條臭水溝,就這麼就在那裡吃起來。還吃的倍兒香。
吳記怪味面确實好吃,被譽為成都第一面。它的單一種味道都不突出,但是我感覺面面俱到,各種口味,全部具備,麻辣酸甜鹹鮮都有,而且非常的和諧。而且這家面使用的臊子很好,炖爛的肘子,踢掉骨頭的肉,鮮美的菌類,都給這個面添加很多美味,表面的花生酥脆,吃着面條,偶爾咬到一口花生,爽。這家吳記怪味面,生意好的一塌糊塗,最高峰的時候聽說一天要賣3000斤面條,導緻的結果就是牛王廟那一帶賣酸辣粉的,炒菜館子都不賣了,都開始賣怪味面了,沒多久牛王廟成了怪味面一條街,現在牛王廟怪味面都成了一個招牌。
你如果到成都去吃怪味面,你進門對着老闆說來碗妖怪。老闆就明白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四川的幺就是小或者一,妖怪就是“幺怪”就是一怪,就是一兩怪味面,二兩怪味面就是二怪,三兩就是三怪。還有妖雞面(一兩雞面),小牛(一兩牛肉面)一海(一兩海味面)雜刀(雜醬刀削面)牛刀(牛肉刀削面)小脆(一兩脆臊面)等等,有意思吧
後來有很多的怪味面做的也非常的好,包括說有一家“牛市口怪味面”也是非常的牛在那個地方,它不僅僅隻賣怪味面還有很多其他的面條,生意好的時候各種開車的,騎車的在那裡排班站隊的吃。老闆坐在門口撕票你,點什麼他給你撕一張票,然後你拿着這張票去拿你的面,我在成都那會兒的時候就把這家店當成是自己的食堂吃飯。就在那裡去吃,一天都要吃一碗,最高記錄的時候一天兩頓都在那裡解決。後來實在是吃多了,膩了,但是怎麼着一個星期都得去吃個兩三次,不吃的話總覺得不過瘾。後來牛王廟改建整條大街拆的一點兒都沒了。這家店和吳記怪味面都不知去向,後來成都有非常多的牛王廟怪味面,口味良秀不齊,有好吃的有不好吃的,有的時候要想找到一家好吃,合自己胃口的确實要費心費力。
在成都吃面,吃的是一種滋味,說實話我在北方的時候,他們一碗面都特别的大,但是味道上面,,,不說了,四川的面一兩,二兩根本沒有多大一點,但是其中的滋味萬千确實難以言語。每次回成都,我都會去好好的找幾碗面吃一下,但是說實話現在的成都面條有很多做的都一般,位置特别好,裝修特别精緻,但是口味上卻沒有那種犄角旮旯的蒼蠅館子好吃。現在很難有讓我驚豔的面條了。有的時候十分懷念像吳記怪味面那樣在破爛不堪的街道,生意依然的那麼好,味道那麼讓人驚豔。别人對我說不是因為這些面不好吃了,而是因為我們吃的東西越來越多,口味越來越挑剔,我想可能是吧,在我小的時候好吃的東西并不像現在這麼多,口味也不像現在這樣豐富味重。但是每次想起那種滋味,都能讓我忍不住的舔一舔我的嘴唇,真的,好懷念那時候啊。
圖檔采集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轉載注明餘味記,我是老驢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