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丨兴平麻花
世间唯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舌尖向来无法抵抗美食的撩动。中国美食历史悠久,典籍浩繁。千百年来,"民以食为天"不仅诠释了中华民族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更展示了劳动人民创造美食的智慧。

美食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是一种温暖的情怀、一种浓浓的乡愁。每一位赤子在赞美家乡时,除了家乡的人和风景,无一不回味家乡的美食;每一位游子在怀念家乡时除了内心涌动的热流,无一不对家乡的美食侃侃而谈。
在八百里秦川的关中腹地兴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令人垂涎欲滴的各式美食。例如兴平醪糟、云云馍……在这些特色食品中,麻花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兴平民间最繁荣的商业活动多在乡村的古会上。过会的客流量是很大的,会上的客流量和连带率远远超过了市内任何一个商场。而会上的top产品往往被麻花、瓤糕这类小吃所占领。
麻花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食品。全国各地都有,如天津大麻花、山西稷山麻花、苏杭藕粉麻花、大营麻花、四川麻花、义乌红糖麻花,等等。兴平麻花在众多麻花之中就像这里的地名,没有如雷贯耳,却深深地渗透在每位兴平老百姓的内心深处。犹如这片养育了60多万人民的热土一般,在众多闪耀的地方美食背后默默地保持着自我的低调与真纯。
市内有几家传统的麻花作坊,这些作坊采用原始工艺(不含任何添加剂),采用传统发酵方式(酵头发酵)制作出来的麻花,口感清香酥脆,色泽自然金黄。地道的兴平人不叫它“麻花”,而是做作地称为“麻糖”!大概是因为骨子里对它的溺爱,或许因为它不是主食,而是经常被当做赠送或探亲访友的礼品的缘故吧,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麻花应该算得上是一种较为有档次的礼品。
麻花是一种极常见又平价的食品。兴平人对它最浓厚的情结来源于乡村古会。乡村古会上,卖麻花的摊子必是生意火爆,顾客成群结队。摊前六尺多长的一张大案板上犹如山峦一般摆了一堆堆炸好的麻花,旁边偌大的油锅里滚烫的油冒着朵朵金黄的花儿,锅里的若干条麻花正千姿百态地翻腾着-------
逛会的人时常会提几捆麻花,再扎几块瓤糕,走亲访友。有时候在路边调上一碗捞捞凉粉,任凭尘土飞扬,只顾享受鼻腔里窜入的炸麻花的油香味,耳畔传来阵阵用秦腔发出的叫卖声。
麻花作为一种屌丝食品搭配性很强。可单独享用,亦可作为辅料。最佳搭档莫过于油茶。麻花在油茶中一泡,绵软、可口。油香和面香浑然一体。脆而不腻,口感清新,多吃不上火。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技术不断更迭,兴平也陆陆续续入驻了新的麻花品种,但都没有传统手工制作的麻花那样有嚼头,也没有那种醇厚、带劲儿的感觉,因而在风靡一时后便在不知不觉中销声匿迹了,或者经营惨淡,维持艰难。而那些传统的手工麻花作坊,他们依旧以传统、古老的方式制作着地道的兴平麻花,不急不躁、不瘟不火,仿佛周围的躁动和竞争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我时常在想,如今的中国缺乏匠心精神,很多传统的手艺没有得到传承。而有些国家,例如日本,他们有很多的长寿企业。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超过200年的长寿企业加在一起,不及日本的三分之一。这些企业始终恪守沉下心的精神。他们的长子即便拥有了研究生、博士、硕士等高等学位,大多数也要在毕业后接手家族企业,哪怕家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豆腐坊。而国人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往往一味地望子成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开辟新的天地,会拥有更加光明的前程。不再走父辈的路线。我走在一家传统的麻花店前,心里想着他们的后人此时是否正在学校刻苦学习,为自己崭新的人生抛洒着汗水,如果他们用自己的高学历经营着自家的麻花店,那这样的麻花是否会成为最有中国特色的麻花品牌?
思绪被麻花浓浓的香味打断,再吃一口传统的手工麻花,这麻花粗犷但有豪气、不特别,但很有人情味儿、有灵魂。我相信,这样的美食必定能够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得到传承,不断流长。
麻花制作秘籍:
麻
花
详细步骤
1、将糖放在开水中搅拌化开后摊凉备用;
2、在面粉和小苏打中加入少许油;
3、将糖水分次加入面粉中搅拌;
4、揉匀后盖上保鲜膜饧上10-15分钟;
5、将饧好的面粉搓成长条;
6、再揪成大小相等的剂子;
7、将剂子立着搓成拇指粗的长条;
8、将其他的剂子也搓成长条备用, 并饧上10-15分钟;
9、将饧好的拇指粗的长条再搓成细长条, 在搓的时候注意左右手向相反的方向搓
10、将两端拧起, 它们会自然的绞在一起
11、再麻花左右手向相反方向揪一下, 再将两端合起, 它们会更拧在一起;
12、同样的方法将其它的麻花做好;
13、将锅中油烧热, 用筷子不停的搅动油锅, 这样油的温度会上升的快一些;
14、当油烧至140度-150度时, 下入麻花;
15、当麻花炸至浮起来, 用筷子翻动麻花, 以便麻花炸的均匀;
16、将麻花炸至金黄色且麻花有点下沉后捞出;
17、当麻花炸到金黄色且麻花下沉时,就将麻花捞起来;
18、将捞起的麻花装入篮中, 在上面撒上糖粉;
19、酥脆的麻花就炸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