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我们管麻花叫麻糖。现在跟着外面的人叫麻花,但一回到农村老家,跟着父母及一些老人,还是叫麻糖。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才不管什么,麻花麻花的,叫得铿锵有力,一点都不含糊。我们老家凤翔人的许多话语是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就连饮食习惯也跟着迥异。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弟弟每每惹奶奶生气。奶奶生气时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好了杨六郎,不好了卖麻糖。那时不懂奶奶的深意,看着奶奶生气了,奶奶还没张嘴,我们就齐声对着弟弟喊开了。
那时,麻花一毛钱一根。跟着大人上街,一根麻花就是最大的奖赏。十个麻花牛皮纸绳两头一绑,中间留一段,可以提着转亲戚。那时没有塑料袋,牛皮纸绳看起来不牢靠,让油浸透之后比什么都结实。人摔倒了,麻花甩碎了,但牛皮纸绳依然坚守岗位。所以,转亲戚时,其他东西小孩子尽管拿,一捆麻花大人提着,好不容易买来的麻花,你不能临到亲戚家了,只剩油汪汪的一端牛皮纸绳!
麻花摊子和油饦摊子基本上一样多,因为便宜,所以很受人们青睐。麻花的做法是很简单的。去了几次卖麻花的同学家里,我都能闭着眼说出麻花的做法了。将一定比例的烫水、熟油混合,调入花椒水、鸡蛋汁,和成面团,放盆子里苫上布或盖上盖子,醒二十多分钟。取出面团,在案子上使劲揉搓,揉到面团光滑不沾案板时,揪成拳头大小的面剂子,抹上清油放盆子里。一个面剂子就是一根麻花。取一个面剂子,使劲揉,揉好后搓成均匀柔软的中粗条,对折,拧绳子一样地编成连续不断的“8”字形,缓缓放入沸腾的油锅。看着上色了,再翻一下,使受热均匀。等到下一根搓好了,锅里的就可以捞出了。
麻花色泽金黄,酥脆可口,加上价钱便宜,很受人们的喜爱。老年人上街回家,一根麻花就可以哄孙子。十根麻花一捆,就可以走亲戚。一碗醪糟,碎一根麻花,就是结结实实的一顿干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麻花买的人渐渐少了。是麻花做的不好吃了,还是爱吃麻花的人少了?我始终没有一个答案。一根由二十年前的一毛变成了二元,大小未变,颜色未变。买一根尝尝,似乎还是那个味道。但令人遗憾的是,经过那个年代的父母不爱吃了,为了一根麻花哭着闹着要上街的大哥也不爱吃了,就连以前吃了麻花还要舔手指头的妹妹也挑三拣四地说谁家好谁家不好谁家凑合······
天水市面上很少有长约一尺的大麻花。偶尔有外地人小厢车改成的玻璃车厢里满载了大麻花走街穿巷,且美其名曰天津大麻花,但问者寥寥,买着更少。倒是放了蜂蜜牛奶之类的小麻花很受人们喜爱。一根寸把长,酥脆可口。有买了吃的,也有大饭店买去做菜的,听说鸡胗麻花还是一道名菜。为了照顾少数糖尿病患者,还有椒盐之类的咸麻花在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