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Spring-beans架构设计原理Spring iocspring-beans整体架构Bean定义Bean获取

ioc,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官方给的定义是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或者控制反转(inversion of control),都相当术语化,不太容易懂。

想象下日常中的生产过程,在生产之前是客户下单,单子上会详细注明需要的产品,包括产品的各方面规格属性,然后工厂据此生产。

ioc就是一个类似的过程,我们声明需要什么,工厂据此给我们生产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是给出了需求清单,而不用再去辛苦new,以及不停设置各种属性。

spring-beans是ioc最著名的实现,而且没有之一,在业界几乎也就是ioc的代名词。beans是整个spring的基石组件,可以说所有的spring组件都是基于它。

spring-beans提供的优秀的可扩展能力使spring几乎能包容一切,用户只需遵循spring beans的相关规范--spring.schema定义配置文档的文法规范,spring.handler定义客户化配置的解析工具--就可以将bean接入到spring容器里。bean接入后还可以通过实现beanpostprocessor或者init-method对bean做后处理甚至替换bean。

spring-beans的优秀设计使spring越来越像是一个生态圈,基于beans,aop、context、mvc、annotation等强大的组件都被接入进来,除此还有一些优秀的第三方组件,例如dubbo等。

Spring-beans架构设计原理Spring iocspring-beans整体架构Bean定义Bean获取

以aop为例,先在parse阶段对aop的配置生成advised bean(advisor),然后在所有bean的后处理阶段get advised bean,并通过filter判断是否适应于当前bean,适用则会对bean织入advice。后面如果有时间会专门做篇aop,这里不再继续深入。

dubbo和aop略有区别,dubbo的扩展选择了init method中的afterpropertiesset,所有严格意义上dubbo是无法去spring的,虽然dubbo声明是可以,但其实只能不适用spring功能,而不能去spring jar,dubbo bean在init阶段生成ref,其实也是个代理--封装了远程访问的细节。

spring-beans的核心实体是beandefinition和beanfactory。前者映射我们的定义,后者则是依据定义生产bean的工厂。

Spring-beans架构设计原理Spring iocspring-beans整体架构Bean定义Bean获取

上图是spring beans的静态结构图,更多是偏重于bean解析,因为1. 理解了bean解析也就理解了一半spring扩展能力;2.beanfactory的复杂不在于类之间的组织结构,而在于复杂的调用链路,也就没必要是静态结构方面做过多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概念模型,并不完全映射到类,因为spring的抽象层次太高,一个概念实体功能往往由多个类协同完成,画起来比较费劲,就类似beanfactory,光搞清楚各个beanfactory之间的关系就理得头痛,所以都尽可能从概念层面说明。

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是beandefintionregistry的默认实现,它是个适配器,用于适配beanfactory和beandefintionregistry,工厂和定义通过它统一。它由applicationcontext初始化,并被作为beandefinitionreader的registry。reader对配置文档加载解析,生成definition并注册到registry--其实就是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这样工厂就拥有了类定义,bean初始化时也可以通过内部方法轻松获取到定义。

namespacehandlerresolver用于获取配置解析实体--namespacehandler。它和registry均内聚在上下文实体--readercontext中,parser内聚上下文从而可以间接访问handler和registry获得解析和注册的能力。

其他几个实体都比较直观便于理解,不再一一赘述。

beandefinitionreader是整个bean解析的聚合根,它由applicationcontext创建,并将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作为registry传递给它。

Spring-beans架构设计原理Spring iocspring-beans整体架构Bean定义Bean获取

beandefinitionreader创建文档读取实体--docuemntreader用于加载解析,并在step3加载文档时创建上下文--readercontext传递给文档读取实体。上下文贯穿于整个解析过程始终,它在文档读取实体使用parser解析时也会被传入parser中。

parse过程是整个加载过程的核心,默认parser通过间接关联的识别器可以依据不同配置节点进行parser切换,当读到非默认配置时,则切换到对应客户化parser解析。解析完成后再通过间接关联的registry进行注册,从而配置定义进入spring管理,待getbean时使用。

客户化配置是spring非常重要的扩展点,spring强大的扩展能力有一半功能要归功于它,另一半中的80%就是后面要介绍的大名鼎鼎的beanpostprocessor。不仅仅一些第三方扩展(例如开篇提到的dubbo)基于它,spring本身的很多模块也是基于它,例如spring-aop,spring-context等等,spring体系内除了默认的beans命名空间其余都基于它扩展的。

namespacehandlerresolver由beandefinitionreader初始化,后者在第一次被访问时读取spring.handlers文件。.handlers文件定义namespace uri和对应处理类的映射关系。例如:

上面的这行配置就是配置声明的解析类。

namespacehandlerresolver依据节点namespace获得namespacehandler,然后使用handler处理自定义配置节点。

init方法注册localname和自定义parser的关系,parser和localname的关系由handler的提供者自己注册。例如:

上面就是aop注册parser的代码片段。config,aspectj-autoproxy这些就是localname,parse过程中不同的localname会切换到不同的parser解析。

spring先通过命名空间定位到handler,handler处理时再基于localname取相应的parser解析当前结点。比如这个配置,aop是命名空间,aspectj-autoproxy是localname。整个读取解析过程中先通过aop找到aopnamespacehandler,再在解析到aspectj-autoproxy节点时使用aspectjautoproxybeandefinitionparser来解析。如果要研究spring源码,一定要先找到对应parser,知道每个配置项对应到运行时的bean结构才能更好理解spring;而且parser可能会生成一些默认的beanpostprocessor,如果意识不到这些后处理器,那么对代码的读取将会断片,陷入完全无法理解的境地。比如spring-aop就是由parser默认生成aopautoproxycreator这个beanpostprocessor,在bean初始化后由这个processor对bean生成代理。

Spring-beans架构设计原理Spring iocspring-beans整体架构Bean定义Bean获取

上图是getbean过程,整个过程很简洁,实际深入代码会发现非常繁琐。

beanfactory和beandefinitionregistry在spring里是统一的,参见第一节,图上为了方便理解,拆成两个概念实体。

需要注意的是第4步和第6步,bean配置时可以指定parent属性,如果有parent,则beanfactory会对local和parent做merge,merge的策略是对parent做覆盖,也可以理解为是对parent做继承。这和parent bean factory完全是两个概念,一定要区分开。

在beans的实体静态结构里,分别注明了parent bean definition和parent bean factory。两者都是被关联的,而不是被继承。后者有点像jvm的双亲委托模型,parent和child有各自的上下文,类似于jvm的命名空间。parent bean factory由applicationcontext设置,无法配置。比如spring mvc就是两个父子两个容器,在容器refresh时相应的也会把父容器的beanfactory设置成子容器beanfactory的parentbeanfactory。

Spring-beans架构设计原理Spring iocspring-beans整体架构Bean定义Bean获取

bean主要经过instantiate,populate,initializebean和registerdisposablebean4个状态,在状态流转中会调用很多spring预留的扩展接口。

awaremethod

如果bean继承了beanfactoryaware,beannameaware,beanclassloaderaware,则会在initialize阶段将beanfactory, beanname和bean classloader设置给bean。

注意它和applicationcontextaware是不一样的,后者是由beanpostprocessor做后处理set的。

init method

method不仅仅包括配置的init-method方法还包括initializedbean的afterpropertiesset回调接口,这两者均是无参的,完全可以互相替代,两者中afterpropertiesset调用在前。

上文提到过,spring另一半的扩展能力是由beanpostprocessor提供的。先看下其接口定义

两个方法分别在init-method调用前后,对bean做后处理。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大部分的spring扩展就是由它来完成的,比如上文提到的aop就是在这个阶段对bean做后处理生成代理。相应的也可以使用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但是此时init-method并未执行,后处理需要保证init-method带来的影响,@postconstruct的方法执行就是在这个阶段。

instantiationawarebeanpostprocessor继承了beanpostprocessor,主要用于在bean实例化前后做处理。

实例化前处理,这个方法的参数是beanclass和beanname,在bean实例化前调用,如果这个方法的返回值不为空则getbean结束,用户收到的就是这个该方法的返回值。这个扩展点主要是留给预处理的,用户可以直接生成一个同类型的bean,替换实际bean,此时实际bean不会被实例化。

实例化后处理连同属性后处理是spring内部非常重要的扩展点,annotation的field注入就是在这两个阶段完成。主要有两个关键实现:

commonannotationbeanpostprocessor,该类在实例化后处理阶段做属性注入,主要用于@resource

autowiredannotationbeanpostprocessor,该类在属性后处理阶段做属性注入,主要用于@autowired

前者还继承了initdestroyannotationbeanpostprocessor类,该类会在init-method被执行前调用@postconstruct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