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在鲁国任委吏、乘田等小吏。30岁左右,孔子成为知名的学者,奉诏开始办私学,广收门徒。公元前515年,答齐宣王问政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 ,未得重用。公园前500年左右,孔子开始为推行其政治思想奔走各国,备受冷遇。公元前484年,孔子返回鲁国 ,晚年一直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公元前479年病故 。

孔子像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以仁爱、礼义为本,建立了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主导精神,体现在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孔子又提出"仁者爱人",仁者要对世人有同情心,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孔子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有德之人,主要在自己的主观努力 ,为人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己有德行,就不必担心别人是否赏识和理解自己 。君子要安贫乐道,舍生取义。孔子还提倡自我反省式的修身养性之法 。
在政治上,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他的理想是要恢复周礼,建立一个严格有序的社会。孔子反对暴政,反对监用民力,希望君主能够"惠民"、"爱民" 。孔子主张在政治生活中也要贯彻道德的原则,使政治行为道德化。在他看来,刑罚可以使人畏惧而不敢犯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动机。只有用德和礼对人民进行感化和引导,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识,才能使社会长期稳定。而以德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统治者必须成为道德的楷模,以自己的道德风范来影响和教育人民 。
在教育上,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做人,而做人的关键是要具备爱心,要做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在教学中,他自拟教学内容,自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并且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启发式的教学和弟子积极领悟结合 。他还很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社会现象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他以诗、书、礼、乐、射、御、数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些又与文、行、忠、仿相辅而行 。
孔子在典籍整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首次提出"文献"一词,并结合史实和旧有文献资料编订了《易》、《书》、《礼》、《乐》、《诗》、《春秋》等著作。他死后,他的弟子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言行、语录编辑成书 ,定名为《论语》 。
孔子塑像
孔子的一生是奋力治学、执著追求、不计荣辱得失、为国为民的一生,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化生文化圣人 ,他对中国2000多年的社会和思想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但是他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和博大,让后人感动。汉平帝追封他为褒成宣尼公, 唐玄宗追谥他为文宣王,元成宗加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他的学说在西汉武帝时代就被定为享有独尊地位的正统思想,清圣祖为他亲笔题书:"万世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