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注重乡村振兴!阎县打出"财经"组合拳

作者:大众日报

近年来,易县抓住机遇,被纳入"全省财经合作支持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覆盖面",创新体制机制,打好"财经"结合,引导银行、保险、担保、资金联合,发挥金融资金"四两公斤"的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支持农村振兴战略, 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多元化投资格局,为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巧妙地利用金融资金撬动电力,为乡村振兴成"活水之源"。

颁布《鲁县农村产业振兴办法》,设立产业振兴发展资金,对田园综合体、特色城镇、精品住宅、农业现代化工业园区等项目进行授标和扶持,对实际投资1亿元以上的工商资本农村振兴项目按实际新增资金比例授予。 投资金额为1%。目前,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8家,示范合作社88家,示范家庭农场71家,党组织带头合作社428家,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134家。加大"政银保险"贷款支持力度,"政府与银保"贷款担保保险业务保费补贴,超额补偿风险补偿和贷款本金损失补偿,有效缓解企业贷款、贵贷困难,近两年累计拨付金融资金13.8万元,贷款1005万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泸县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相关资金的整体整合,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制定《关于推进农业资金一体化的实施意见》,设立乡村振兴"资金池",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全部资金纳入"资金池",形成"多渠道取水、一池蓄水、一龙出水", 实现从"喷胡椒"到"指对指",让金融资金投入更加精准高效,让今年共整合农业资金7.5亿元。

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设立经营权抵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农业信用担保三位一体风险补偿项目。为明确主要农业经营者贷款造成的损失,担保公司、县财政和合作银行按照6:2:2的比例承担损失。风险补偿基金实行"委托管理、专项账户存储、专项账目核算、专项资金专用",每年根据使用风险补偿基金及时补充。

创新普惠金融供给,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立足农业县优势,加大对具有特殊优势的农产品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小店绿芦笋、库山丹山、水果桃等"一镇一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创新推出"大棚贷款",由家庭成员直接担保,降低农户贷款难度,贷款资金主要用于设施和温室建设及日常种植, 共有77户,金额580万元。创新精选桑蚕和茶叶两大地方特色农产品,选用省级特色农产品保险补充项目。目前,保险覆盖面基本覆盖主要农产品,2020年农保金融保险承担保费2828万元,风险保障金额达到6.6亿元,杠杆为金融资金的23倍以上。兖县扩大全省农业灾害保险试点县,全费保险试点县。

针对农业管理主体"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实施"农业园区金融",不断加大对县域龙头农业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新型合作金融试点工作, 共同探索农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政策性农业信用担保模式,引入"鲁德三汇农业贷款",为家庭农场、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者提供服务。指导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农业管理新课题。截至目前,累计贷款6.91亿元,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等群体贷款1400多万元,受益主营业务752户,有效破解了农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充分发挥创业投资贷款金融贴现的引导作用,疫情期间给予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全贴现,促进农民工回国创业。2020年,将发放13.7亿元风险资本担保贷款,其中10.9亿元将发放给7034名农村自营职业农民,占贷款总额的80%。

加强融资服务安全,促进供给侧市场保障制衡。

加强融资担保"信加",最大限度地发挥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继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累计拨付县知诚金融担保有限公司,减少费用补贴和补偿资金36.7万元,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成本。推进"政策性担保公司和银行"政府加信业务,自2020年以来为中小企业办理融资担保7762万元,为自然人担保125万元,有效破解了农业企业融资难题,将融资担保资金用于乡村振兴的刀刃。

大力落实全村"信用",实施"村镇振兴文明信用"工程,开展全村信用信用引导工作,对文明信用用户、信用村、信用乡进行评价,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农村经济主要融资功能,为符合条件的农民提供信用贷款支持,目前,信贷项目实现村100%覆盖率, 有效促进农村信息、信用、信用联动。

重振农村"三都"和"质押",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和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大贷款利率、期限、额度、风险控制等领域创新力度。当质量权需要实现时,金融机构可以多种方式处分集体资产的经营权,所得款项应当用于偿还债权。共20笔股权质押贷款561万元,土地管理权抵押3笔1050万元。(记者吴宝树、客户记者李莹、人民日报客户记者何晓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