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油画《加歇医生的肖像》在3分钟内拍出8250万美元的高价。

《没胡子的自画像》拍出了7150万美元,《鸢尾花》5300万美元,《向日葵》4000万美元。
在荷兰会场上拍卖的一封信,最后成交价格75万英镑,堪称史上最贵的信。
这些都来自同一个人,那就是天才画家梵高,他是后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19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人们对他顶礼膜拜,以买到他的画为荣,然而这一切都与梵高无关。
生前的梵高穷困潦倒,他的画从来没得到大众的赏识,唯一卖出去的作品是《红色的葡萄园》,价格仅为1000美元。
梵高的一生都是孤苦的、被嫌弃的,他的父母也视之如敝屣。
1853年,梵高出生在荷兰津德尔特一个牧师家庭,父亲是牧师,拥有一套很大的洋房。
梵高有个哥哥,刚出生时就夭折了,为了纪念这个孩子,父母给梵高取了和哥哥一样的名字“文森特”。
梵高的妈妈一直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根本无法全身心照顾梵高,加上后来又有了妹妹弟弟,梵高更享受不到多少母爱了。
幼年生活给梵高造成的心理创伤,直接影响了他的一生。
小时候的梵高性格叛逆、孤僻,与同学格格不入,他早早就辍学了。
16岁那年,在伯父的推荐下,梵高进了“古比尔”海牙分店当学徒。他在那里表现很出色,很快就得到重用做了店长,完全是个有为青年。
如果稳定发展下去,梵高极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快乐而富有的画商,而不是一个一生凄苦的艺术家了。
20岁时,因为出色的表现,梵高被公司派遣到伦敦工作,年薪90英镑,比他当牧师的父亲收入要高很多。
然而人生无常,命运的画笔把梵高的人生画向另一个方向,他的几段失败恋情也成了幕后推手,把他的人生推向了无尽的黑暗和深渊。
在伦敦的第一年,梵高就爱上了房东19岁的女儿尤金妮亚,一个身材高大,脸型硬朗,喜欢穿着黑色大褂的女孩儿。
梵高对她一见钟情,默默滋生着爱恋,他自作多情的以为尤金妮亚也喜欢自己。
当他终于开口向尤金妮亚表白时,惨遭尤金妮亚的拒绝,她说自己已经和先前的房客私定了终身。
面对尤金妮亚的决绝,梵高的内心被绝望的暴风雨占据,陷入深深的沮丧中。
梵高的第二段恋情是爱上了自己的表姐凯·沃斯,那时表姐刚刚失去丈夫,带着8岁的儿子。
梵高对表姐的遭遇非常同情,这份同情慢慢转变成一种深深的爱恋,但梵高他没有改变之前追求尤金妮亚的莽撞。他唐突而漫无边际的表白,直接遭到表姐的拒绝。
不过梵高并没有放弃,反而跑到表姐家,要求见见她。梵高将手放到烛火上,说:“如果你不答应,我就不放开。”他火热的爱没有得到回应,反而被所有人视为疯子。
渴望爱情的梵高,连连受挫,他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
心情苦闷时,梵高一杯接一杯喝酒,一个人摇摇晃晃跑到红灯区,然后他遇到了茜恩,一个更加落魄的妓女。
茜恩长得不好看,脸上尽是雀斑和皱纹,流过两次产,遇到梵高时,正有孕在身。
梵高被这个苦命的女人深深地吸引,发誓要娶她,一辈子不离不弃。
他将所有的温柔都给了茜恩,哪怕茜恩骂他、打他,都没想过离开她。因为茜恩,梵高染上了性病,即使这样梵高也没有怨言。
可是梵高只是个穷画家,根本赚不到钱养活茜恩,她指责梵高:“你画那个能卖钱吗?别把孩子的奶粉钱花了。”
梵高思考良久,最后决定和茜恩分开。这是梵高第一次主动抛弃女人,也是仅有的一次,这件事让梵高内疚不已。
在感情方面屡受挫折的梵高,一头扎到宗教世界里,他想成为一名牧师或传教士。
1878年,梵高跑到欧洲最艰苦的一个矿区,他想通过宗教和信仰把光明带到穷苦矿工的生活里。
他单枪匹马的找煤矿老板要求给矿工们加工资,不但被老板拒绝,还被威胁如果再多管闲事就把他关进疯人院。
在矿区的那段艰苦生活,给了梵高大量灵感。
几年之后,他画出了生平第一幅杰作《吃土豆的人》,种土豆的农夫们在晦暗的灯光下,把粗糙的大手伸向暗影里盘子的土豆。
吃土豆的人
整幅画显得阴暗而晦涩,却充分反映出了梵高的社会道德感,他觉得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和感情上的共鸣。
1986年,梵高33岁,他带着《吃土豆的人》跑到巴黎,想靠这幅画在巴黎闯出一片天地,可惜没人愿意买这样一幅碍眼又影响食欲的画。
梵高只好另谋出路,他开始接触印象派,想要走出只属于自己的艺术创新之路。
接下来他画了那幅有名的《向日葵》,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用黄色的背景来衬托黄色的向日葵,但却并不显得单调。
向日葵
《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它像一团团熊熊的烈火,诱发每个人心中的希望与热情。
在梵高眼里,黄色是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在梵高短暂的人生里画向日葵是热爱生命的表现。
梵高热爱生命,却又在艺术面前,走向自我毁灭。
在梵高短暂的人生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梵高的弟弟提奥。
提奥心甘情愿的支持梵高,不仅给梵高经济上的帮助,还在梵高遇到情感问题时给予无私的帮助。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提奥,这世上就不会有梵高。
梵高自己也在信中说,弟弟提奥是他的至亲、知音和支柱。
他一生中给提奥写作无数封信,在这些信中,娓娓叙述着自己的艺术见解,在艺术探索中的孤独寂寞,字里行间更渗透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梵高自画像
梵高在小镇阿尔勒租了一栋两层楼的小屋,并刷成了自己最喜欢的黄色,取名黄色小屋,这是他的个人工作室。
他邀请好朋友高更入驻,高更比梵高大5岁,是仅次于提奥的重要人物。
最初,两人的关系很完美,共同散步、共同作画,即便有分歧,只表现为理论上的探讨。
仅仅过了一个月,梵高与高更的关系开始变差,两人经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好几次差点大打出手。在这时期,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
梵高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画像作品中,他头上缠着绷带,面庞消瘦,眼睛深深地陷进入,流露出一生悲愤和绝望的表情。
梵高头上缠着绷带,是因为左耳少了一块,这是艺术史上极其有名的“割耳事件”。
关于“割耳事件”,有三种说法:
第一个说法,高更告辞离开那天夜里,梵高突然从后面冲了上来,在高更面前咔嚓一下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了。
第二个说法,梵高的耳朵是高更割下来的,为了保护小伙伴,梵高一直对外界说是自己割的。
第三个说法与高更无关,梵高确实是自己把耳朵割下来的,然后送给了一个叫阿夏勒的妓女。
不管哪个说法是真的,只能说明一点,梵高正在被精神疾病一点点的摧毁。
1889年,梵高在精神病院,创造出了著名的作品《星夜》,画面中的夜空、星星及柏树的造型都是十分夸张、狂野、奇怪的,让人捉摸不定。
星夜
那些像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的画像充满着忧郁和幻觉,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绝望和恐怖之情。
1890年春末,梵高搬到了临近巴黎的奥维尔村,在这里创作了《麦田上的鸦群》,画面里那条路似乎是条死路,线条显得生硬而没有秩序,充满着不安的气氛,麦田上的乌鸦向远方飞去,似乎预示着梵高心中的痛苦与压抑,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1890年7月27日,37岁的梵高拿起一把左轮手枪,对着自己的胸口开了一枪。
他捂着伤口,踉踉跄跄的走回了公寓,在枪响29个小时后,梵高离开了人世。他留给弟弟最后一句话是:“悲伤将会无时不在”。
关于梵高的死因,还有另一个说法是被两个熊孩子意外开枪射杀的,不管这种说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能算是一种推测。
现如今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内,藏有他的200幅画作,1000多张手稿、十几本复印画集、4本画稿和750多封书信。
生前梵高的作品无人问津,而如今这里常常排队,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来到博物馆欣赏梵高的画作,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的失败,没有名利、没有爱情、贫困交加、受尽了冷遇和摧残,死后换来了艺术的崇高和辉煌。
这样的人生,你会想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