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它被称为天下第一扇,名字却不带“扇”字实用角度神话角度便面=扇面便面=窗格

博物馆是我挺爱去的地方,出差去到有博物馆的城市,有机会总要去打个卡。老物件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你可以透过这一个点,看到那个时代的一些生活轨迹,原来这东西是这么用的?古代人原来是这样生活的......这种跨越漫长时间,由一个个碎片拼凑而来的一缕文化气息,总是让人兴味十足。

上个月出差去了趟南昌,忙活完工作后,得了小半天的空闲,随便对付了一口当地特色的拌粉,坐着地铁1号线就直奔江西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新馆)。

由于距离较远,趁着坐地铁的时间,查了查攻略:

“江西省博物馆(新馆)为江西省文化中心三大馆之一,共6层,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展陈面积2.8万平方米。藏品总数约为5891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70件(套)、二级文物1063件(套)、三级文物9220件(套)、一般文物48263件(套)。藏品类别有青铜器、瓷器、书画、革命文物、杂项等,以青铜、陶瓷类文物最具特色,特色藏品有新干大洋洲出土商代青铜器,贵溪崖墓出土东周漆木器和原始瓷器,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历代陶瓷器,江西名人书画,江西近现代革命文物等。”——江西省博物馆官网
它被称为天下第一扇,名字却不带“扇”字实用角度神话角度便面=扇面便面=窗格

江西省博物馆(新馆)

作为国家一级的博物馆,藏品十分丰富,让人眼花缭乱。幸而江西省博物馆有着非常人性化的“线上语音讲解”小程序,对应着参观路线,对各个小馆作了简要的说明,对部分“镇馆”级别的藏品也有着详细的介绍,戴上耳机,边听边看,倒也不至于就看个“新鲜”。

由于个人时间有限,走马观花下来,收获了满满一手机的照片、连声的感叹与意犹未尽,当然还有“一头的雾水”。如此数量的藏品,博物馆自然不能对每个藏品都做详细的解释说明,绝大多数藏品其实就只有一个小小的铭牌,写着藏品的名称、所处年代以及藏品出处,像是有段石锛、青铜钾、公道杯、匣钵、墓龙、捶丸等等,这些没听过、没见过的老物件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也想着能够逐个做详细的了解,争取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过时间、精力都有限,只能挑一些我自己感兴趣的先说一说。当然,自行查阅的资料驳杂,或有缺漏,只能当做是做些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吧,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闲话就说这么多,夏日正盛,心燥体热,需要一些避暑清凉之物,今天就先和大家讲讲下面这个祛暑的小物件吧。

它被称为天下第一扇,名字却不带“扇”字实用角度神话角度便面=扇面便面=窗格

竹便面(复制品) 东周(公元前770-前256年) 原件2007年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出土

在一众石器、青铜器、陶器包围下,这样的一件竹制品,还是十分突出的。我一眼就看到了它,再一看铭牌“东周(公元前770-前256年)”,作为东周时期的竹制品,能保存至今,并让考古专家们复制出来,属实不易。

看着它的样式,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扇子,毕竟有柄有面,还是竹制,虽然形状有点怪异,看着像把菜刀,但不妨碍我第一眼的判断。那这“便面”,到底是不是扇子呢?

“所谓‘便面’者 ,所执持以屏面,或有所避,或自整饰。藉其隐翳。得之而安。故呼‘便面’耳。”——《匡谬正俗·卷五》唐·颜师古
“(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日便面。亦日屏面。”——颜师古

从隋唐时期的历史学家颜师古那里可以知道, “便面”可以归属于扇子一类,但它的侧重点不一样,“便面”的主要功能并不是扇风纳凉,而是遮挡,重点在于挡脸,也就是颜师古说的“障面得其便”,通过遮挡面部,来获得一些便利。

那具体是获得什么便利呢?或许是气色不好,妆容不整,需要做一些遮挡;或许是情况特殊,不方便与熟人打招呼,或者干脆就是不想见某个人,挡个脸委婉示意;又或许只是因为阳光太过毒辣,路上尘土太多,借此遮光防尘等等。总而言之,突出一个“便于遮面”的功用,这也算是“便面”这一独特称谓的由来了。

它被称为天下第一扇,名字却不带“扇”字实用角度神话角度便面=扇面便面=窗格

“便面”主要流行于战国至两汉时期,也叫刀把扇、户扇、单门扇、九华扇等,前三种别称都是基于外观,有的像菜刀,有的像半扇木门,很是形象,最后一种称谓则是源自曹植的《九华扇赋》,是基于扇面上华丽的纹路而命名。

“昔吾先君常侍,得幸汉桓帝。帝赐方竹扇,不方不圆,其中结成文,名曰九华”——《曹子建集·九华扇赋·序》
它被称为天下第一扇,名字却不带“扇”字实用角度神话角度便面=扇面便面=窗格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便面”

便面的形制很特别,曹植在《九华扇赋》中描述为 “方不应矩,圆不中规”,既不是方正的矩形,也不是规整的圆形。这样的设计确实让我感觉有点迷惑,但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我暂时没查到什么明确的说法,如果有知道的朋友,恳请告知。下面是我的一些猜测:

它被称为天下第一扇,名字却不带“扇”字实用角度神话角度便面=扇面便面=窗格

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便面

便于观察。虽然便面的主要功用在于一个“遮”字,但也要留下点观察的空间,“梯形斜角”的样式可以在大面积挡脸的同时,方便通过斜角留出的空间来观察情况,过于方正,反而会影响到视野。而“半圆”的样式,一来制作难度大,耗材多,二来没有半椭圆形用起来省力,在实用性上应该差了些。

便于扇风。扇子,扇风的功效还是很重要的,便面的扇风能力并不弱。原理上我举个不算恰当的例子,就好比我们没有扇子时,随手拿起一块硬纸板或者一本笔记本扇风纳凉,这个时候纸板、本子就是扇面,小臂就是扇柄,摇动手腕,效果还是很显著的。当然,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偶尔在一些烧烤摊上,还能看到与便面相似的扇子的身影。

它被称为天下第一扇,名字却不带“扇”字实用角度神话角度便面=扇面便面=窗格

东汉画像石上炙肉奴仆用便面扇火图摹本

可能是基于某些神话故事,就像《九华扇赋》描述的“因形致好,不常厥仪”,扇子的形状精致,扇形不常见。作为神仙用的扇子,自然是要不同于凡人的形制,用这样不寻常的样式,或许还能体现出一些威仪吧。当然,这个猜测有点开脑洞了,可能性不大。

它被称为天下第一扇,名字却不带“扇”字实用角度神话角度便面=扇面便面=窗格

西晋 青瓷持便面俑

随着时代、工艺、审美的发展,便面扇的形制逐渐被团扇、折扇、蒲扇、羽扇等取代,但它没有消失,逐渐以另一种身份存续。

等到折扇大行其道之后,在扇面上题字、作画开始逐渐成为文人之间的雅趣,兴致浓的时候,还会赋诗赋词,作者往往会在诗题上备注“题xxx便面”,这里的便面也就是扇面的意思了。比如张翥的《高阳台·题赵仲穆作陈野云居士山水便面》、钱斐仲的《蝶恋花·题自画紫藤双蝶便面》、陆珊的《谒金门·题芳草胡蝶便面》等等,都是为扇面作诗的例子。

它被称为天下第一扇,名字却不带“扇”字实用角度神话角度便面=扇面便面=窗格

明·文征明的便面山水图(松石图)

“是船之左右,止有二便面,便面之外,无他物矣。坐于其中,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闲情偶寄·居室部·窗栏第三》清·李渔

这里的所说的便面又变换了一种形态,转身成了船舱上的窗户,严谨点说叫窗格。李渔描述的十分有雅趣,随着船只的移动,窗外的景色也是倏忽变换,有时是湖光山色,有时是寺观浮屠,有时是云烟竹树,有时是醉翁游女,一步一景,尽入画中。这里的便面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扇面,只是这个扇面非纸非绸,而是纯粹的自然之景。这种扇形窗格的形制还延展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移步换景,借景入目,可以平添很多意趣。

它被称为天下第一扇,名字却不带“扇”字实用角度神话角度便面=扇面便面=窗格

有意思的是,目前我国已知出土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类实物证据,正是我在江西省博物馆随手拍摄的这个普普通通的竹便面(复制品)。它来自于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从2007年1月6日开始发掘,到2008年1月14日,历时一年多,这个便面扇才得以在考古专家的发掘清理和复原下,重见天日。

回头再看着照片中这个柄长37厘米,扇面宽25厘米,用精细的竹篾编成的小扇子,这个被誉为“天下第一扇”的小扇子,我深刻感受到了它厚重的底蕴和独到的智慧,不免心生自豪,中华文化瑰宝,真的是俯拾皆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