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听音乐猜歌名真的能赚钱,记者调查"取款软件陷阱"

据《法治日报》10月20日报道,刘霞是北京朝阳区的一名家庭主妇,她经常在网上刷短视频。四月份,她偶然看到一个简短的视频广告,上面写着:"听歌,猜猜剧本,轻松赚钱。出于好奇,她下载了名为"点猜歌"的软件,完成任务后成功取款0.9元,然后她每天花2个小时在软件上回答问题,等等,准备提一下当下的任务,却发现提款要求突然增加到"猜5000首歌"。

你被骗了吗?刘女士在网上提出问题,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有的称他们为"提款软件陷阱"——看似你回答的问题越多,赚的钱就越多,但任务越困难,提款就越难。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发现,如"点猜歌"如"答赚钱""猜歌赚钱"软件还有很多,他们经常玩"轻便赚钱""新人可以下载拿到大量红包""没有广告也可以赚钱""提账无门槛"等广告语言, 以吸引人们下载应用程序答案,做任务。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在上面,最终无法提取或只能提取几美元甚至几美分。有人大喊:"被愚弄了。

提款功能被夸大了

流媒体盈利能力是目标

蔡先生和刘女士在天津也有同样的经历。他告诉记者,下载完《点猜歌》后,其任务显示"连续登录10天,猜80个问题一天可以提款300元",但等10天完成任务准备提现,"猜点歌"并提出"猜5000首歌"提款。蔡先生果断地卸载了软件。

那么,《猜5000首歌》真的可以撤回吗?

"提取现金是不可能的。来自北京大兴的肖女士说,她煞费苦心地回答问题来完成任务,"点猜歌"回答任务越来越难,到了4700左右的猜歌链接,开始出现在泰语等非中文歌曲中,有很多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当完成5,200首歌曲时,软件显示已达到最大猜测歌曲数,但仍然无法撤回。

肖女士告诉记者,她立即联系了"点猜歌"软件客服。客户服务部门表示,该软件的后续版本仍在开发中,没有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无法完成提款,简直就是作弊,欺骗流量,浪费用户的时间。

今年国庆节放假时,根据刘女士的指导,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点猜歌"软件时,发现该软件已经下架。10月18日,当记者再次搜索时,他发现可以下载一个名为"Dot Guess Song - Get Cash"的软件。刘女士告诉记者,"点猜歌——领金"和"点猜歌"的出现,形象相似,广告、玩法也差不多。

在"点猜歌——拿钱"软件评测中,两极分化严重,有评论称"很好玩,几百块钱突然抽出来了""猜歌游戏锻炼脑力,超好的软件,来下载吧,拼图脑",这些评论都打了5颗星;也有评论说"不,建议不要下载,只能提0.3元,不能再提了""太糟糕了,说好5天做好工作可以拿到300元,我做的任务没拿到",这些评论都打了1星。超过1500条评论,平均得分为2.5。

事实上,有许多类似的任务,答案和外卖软件。记者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不少"看新奇套现""听歌套现"广告和博主推荐视频,大部分文字"赚零花钱,操作简单,去试试吧"。

在手机应用市场,记者发现了一些猜歌提要软件,比如"猜哥特秀""猜歌神"等。该软件的评分约为1到2分钟,评论部分充满了"无法撤回"和"诈骗软件"的差评。

记者发现,手机取款软件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软件本身为用户提供实质性服务,撤回作为辅助功能的转移,吸引用户下载和使用该软件,这类软件通常是较知名公司的产品,可以撤回,但金额不大,其广告也不一致。例如,"番茄小说"提供免费小说阅读作为其主要服务,一些用户表示,他们在阅读超过700小时后只能提取15美元。

"虽然提款量与广告有很大不同,但其使用的初衷是看小说,所以不要觉得被骗了,使用经验是可以的。一位用户说。但是,一些用户对提款金额与预期金额之间的巨大差异不满意。

第二类是本软件仅以提款为目的吸引用户,用户通过连续的任务、游戏和观看广告完成提款金额,累计到应用指定提款额。但是,用户通常报告提款无法成功进行:当任务完成时,此类软件会增加提款要求。

据记者观察,大多数提款软件都有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问题,转移利润是软件公司的真正目的,大量用户根本无法提现,花费大量时间却没有任何奖励。

明星代言的真实性难以区分

虚假宣传诱发广告

据了解,一些提款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也会诱使用户分享,或者通过一些页面设计"花样",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下载插件或跳转页面。

一位使用过多取款软件的用户"深蓝"表示,取款软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充满广告,并且有很多诱发广告,比如屏幕上出现虚假的页外选项,用户一旦触摸就会自动下载软件中的广告。

"深蓝"表示,其最初相信提款的真实性有两个原因:一是有软件可以真正×××开始提款,比如提款0.3元;"现在想想,都是软件公司,窃取用户的微信头像进行虚假宣传。

在"知"相关问题下方的评论中,记者发现不少用户正在完成1000~2000首歌曲的猜题或发现一定数量的任务无法撤回,评论未成功撤回金额较大的情况。

记者在调查中注意到,一些取现软件并不是缺少明星代言,而是背书的真实性有待验证。

天津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不相信现金取款软件,"世界上有这么好的东西",但看到明星背书后,觉得有一定的可信度。他下载了一个视频广告观看提现软件,不断做任务,任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后来又要求看98000个视频广告提现,这让他意识到自己永远不会吃这顿"免费午餐"。

几位受访者表示,一些不良软件开发商以"闲钱"的名义,利用用户急于赚钱的心理,用夸张的宣传或诱发广告来吸引软件下载量和流量,希望广大网民擦亮眼睛,不要被欺骗。

行政部门监督处罚

严重或犯罪

8月30日,新浪黑猫消费者服务平台官方微博《黑猫投诉》发布消息称,该平台与"提款"相关的投诉有近20万起。

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段英子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提款软件宣传的提款条件导致用户误会,从而引导他们下载,而软件在实际使用时无法实现提款功能,则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或虚假广告。"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指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和荣誉进行虚假或误导性的商业宣传,不得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误导性的商业宣传。违法者应当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发布虚假广告的,依照《广告法》的规定处罚。

"消费者有权了解他们购买、使用或接受服务的商品的真实情况。诱导分享、诱导下载和虚假宣传作为营销手段的企业,如果是为了隐瞒真实情况,欺骗消费者,或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服务提供者寻求赔偿。"郑宁说。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德利昂表示,从广告法的角度来看,一些提款软件提供所谓产品服务是虚假的,违反广告法规定,构成虚假宣传,工商主管部门可以对其进行监管, 相应的处罚;也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看,虚假宣传欺诈构成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其中一部分可能构成侵犯消费者选择权,消费者可以起诉,从刑法的角度来看, 如果构成合同欺诈,即不以履行合同为目的,对消费者的简单欺骗,严重可能构成合同欺诈的刑法,可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手机应用市场上的一些软件以"套现"为噱头,欺骗消费者,对于软件转移的现象,郑宁分析,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此类违规行为很多,相关执法部门不够强;

在采访中,不少用户问:对于这种取现软件,移动应用市场平台不负监管责任吗?

对此,刘德良表示,从法律角度来看,通常平台没有义务主动监管,但对于反复投诉的撤防软件,平台应采取适当措施核实真相,可以采取被投诉请求的软件现成、限制被投诉的软件进入应用市场等措施。如果平台拒绝对用户反复投诉的软件履行职责,则平台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刘德良表示,从制度监管层面来看,无论是工商监管、广告执法机构监管还是平台内部监管,面对现金提取软件对"马甲"的反复上架,监管存在较为困难的问题。如果要根除这种现象,刑法干预是必要的。虽然个人用户涉嫌诈骗的取款软件数量不多,但大量涉嫌诈骗也可能构成合同法中的诈骗。一旦构成诈骗,公安机关介入并作为刑事案件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这可能是最有威慑作用和最终手段。

郑宁提醒,在手机应用市场,对于提现软件进行虚假宣传、诱发下载现象,在相关部门加强规范和整改的同时,广大消费者也应打磨眼底。为避免"天上掉馅饼"的心理,面对诱惑冷静分析,谨防落入虚假宣传的陷阱,以免浪费时间给不良软件贡献流量。面对侵权,消费者应勇敢地通过12315等平台积极捍卫自己的权利。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华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