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治日報》10月20日報道,劉霞是北京朝陽區的一名家庭主婦,她經常在網上刷短視訊。四月份,她偶然看到一個簡短的視訊廣告,上面寫着:"聽歌,猜猜劇本,輕松賺錢。出于好奇,她下載下傳了名為"點猜歌"的軟體,完成任務後成功取款0.9元,然後她每天花2個小時在軟體上回答問題,等等,準備提一下當下的任務,卻發現提款要求突然增加到"猜5000首歌"。
你被騙了嗎?劉女士在網上提出問題,發現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曆,有的稱他們為"提款軟體陷阱"——看似你回答的問題越多,賺的錢就越多,但任務越困難,提款就越難。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發現,如"點猜歌"如"答賺錢""猜歌賺錢"軟體還有很多,他們經常玩"輕便賺錢""新人可以下載下傳拿到大量紅包""沒有廣告也可以賺錢""提賬無門檻"等廣告語言, 以吸引人們下載下傳應用程式答案,做任務。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在上面,最終無法提取或隻能提取幾美元甚至幾美分。有人大喊:"被愚弄了。
提款功能被誇大了
流媒體盈利能力是目标
蔡先生和劉女士在天津也有同樣的經曆。他告訴記者,下載下傳完《點猜歌》後,其任務顯示"連續登入10天,猜80個問題一天可以提款300元",但等10天完成任務準備提現,"猜點歌"并提出"猜5000首歌"提款。蔡先生果斷地解除安裝了軟體。
那麼,《猜5000首歌》真的可以撤回嗎?
"提取現金是不可能的。來自北京大興的肖女士說,她煞費苦心地回答問題來完成任務,"點猜歌"回答任務越來越難,到了4700左右的猜歌連結,開始出現在泰語等非中文歌曲中,有很多問題沒有正确答案。當完成5,200首歌曲時,軟體顯示已達到最大猜測歌曲數,但仍然無法撤回。
肖女士告訴記者,她立即聯系了"點猜歌"軟體客服。客戶服務部門表示,該軟體的後續版本仍在開發中,沒有解決方案。"也就是說,無法完成提款,簡直就是作弊,欺騙流量,浪費使用者的時間。
今年國慶節放假時,根據劉女士的指導,在手機應用市場搜尋"點猜歌"軟體時,發現該軟體已經下架。10月18日,當記者再次搜尋時,他發現可以下載下傳一個名為"Dot Guess Song - Get Cash"的軟體。劉女士告訴記者,"點猜歌——領金"和"點猜歌"的出現,形象相似,廣告、玩法也差不多。
在"點猜歌——拿錢"軟體評測中,兩極分化嚴重,有評論稱"很好玩,幾百塊錢突然抽出來了""猜歌遊戲鍛煉腦力,超好的軟體,來下載下傳吧,拼圖腦",這些評論都打了5顆星;也有評論說"不,建議不要下載下傳,隻能提0.3元,不能再提了""太糟糕了,說好5天做好工作可以拿到300元,我做的任務沒拿到",這些評論都打了1星。超過1500條評論,平均得分為2.5。
事實上,有許多類似的任務,答案和外賣軟體。記者在短視訊平台看到不少"看新奇套現""聽歌套現"廣告和部落客推薦視訊,大部分文字"賺零花錢,操作簡單,去試試吧"。
在手機應用市場,記者發現了一些猜歌提要軟體,比如"猜哥特秀""猜歌神"等。該軟體的評分約為1到2分鐘,評論部分充滿了"無法撤回"和"詐騙軟體"的差評。
記者發現,手機取款軟體主要有兩大類:
第一類是軟體本身為使用者提供實質性服務,撤回作為輔助功能的轉移,吸引使用者下載下傳和使用該軟體,這類軟體通常是較知名公司的産品,可以撤回,但金額不大,其廣告也不一緻。例如,"番茄小說"提供免費小說閱讀作為其主要服務,一些使用者表示,他們在閱讀超過700小時後隻能提取15美元。
"雖然提款量與廣告有很大不同,但其使用的初衷是看小說,是以不要覺得被騙了,使用經驗是可以的。一位使用者說。但是,一些使用者對提款金額與預期金額之間的巨大差異不滿意。
第二類是本軟體僅以提款為目的吸引使用者,使用者通過連續的任務、遊戲和觀看廣告完成提款金額,累計到應用指定提款額。但是,使用者通常報告提款無法成功進行:當任務完成時,此類軟體會增加提款要求。
據記者觀察,大多數提款軟體都有虛假宣傳、誇大宣傳的問題,轉移利潤是軟體公司的真正目的,大量使用者根本無法提現,花費大量時間卻沒有任何獎勵。
明星代言的真實性難以區分
虛假宣傳誘發廣告
據了解,一些提款軟體在使用過程中也會誘使使用者分享,或者通過一些頁面設計"花樣",讓使用者在不知不覺中下載下傳插件或跳轉頁面。
一位使用過多取款軟體的使用者"深藍"表示,取款軟體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充滿廣告,并且有很多誘發廣告,比如螢幕上出現虛假的頁外選項,使用者一旦觸摸就會自動下載下傳軟體中的廣告。
"深藍"表示,其最初相信提款的真實性有兩個原因:一是有軟體可以真正×××開始提款,比如提款0.3元;"現在想想,都是軟體公司,竊取使用者的微信頭像進行虛假宣傳。
在"知"相關問題下方的評論中,記者發現不少使用者正在完成1000~2000首歌曲的猜題或發現一定數量的任務無法撤回,評論未成功撤回金額較大的情況。
記者在調查中注意到,一些取現軟體并不是缺少明星代言,而是背書的真實性有待驗證。
天津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他不相信現金取款軟體,"世界上有這麼好的東西",但看到明星背書後,覺得有一定的可信度。他下載下傳了一個視訊廣告觀看提現軟體,不斷做任務,任務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後來又要求看98000個視訊廣告提現,這讓他意識到自己永遠不會吃這頓"免費午餐"。
幾位受訪者表示,一些不良軟體開發商以"閑錢"的名義,利用使用者急于賺錢的心理,用誇張的宣傳或誘發廣告來吸引軟體下載下傳量和流量,希望廣大網民擦亮眼睛,不要被欺騙。
行政部門監督處罰
嚴重或犯罪
8月30日,新浪黑貓消費者服務平台官方微網誌《黑貓投訴》釋出消息稱,該平台與"提款"相關的投訴有近20萬起。
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段英子直言不諱地說:"如果提款軟體宣傳的提款條件導緻使用者誤會,進而引導他們下載下傳,而軟體在實際使用時無法實作提款功能,則可能涉嫌虛假宣傳或虛假廣告。"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甯指出,反不正當競争法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品質、銷售狀況、使用者評價和榮譽進行虛假或誤導性的商業宣傳,不得欺騙或誤導消費者。經營者不得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誤導性的商業宣傳。違法者應當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釋出虛假廣告的,依照《廣告法》的規定處罰。
"消費者有權了解他們購買、使用或接受服務的商品的真實情況。誘導分享、誘導下載下傳和虛假宣傳作為營銷手段的企業,如果是為了隐瞞真實情況,欺騙消費者,或者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可以向服務提供者尋求賠償。"鄭甯說。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亞太網絡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德利昂表示,從廣告法的角度來看,一些提款軟體提供所謂産品服務是虛假的,違反廣告法規定,構成虛假宣傳,工商主管部門可以對其進行監管, 相應的處罰;也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賠償損失,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來看,虛假宣傳欺詐構成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其中一部分可能構成侵犯消費者選擇權,消費者可以起訴,從刑法的角度來看, 如果構成合同欺詐,即不以履行合同為目的,對消費者的簡單欺騙,嚴重可能構成合同欺詐的刑法,可追究刑事責任。
對于手機應用市場上的一些軟體以"套現"為噱頭,欺騙消費者,對于軟體轉移的現象,鄭甯分析,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此類違規行為很多,相關執法部門不夠強;
在采訪中,不少使用者問:對于這種取現軟體,移動應用市場平台不負監管責任嗎?
對此,劉德良表示,從法律角度來看,通常平台沒有義務主動監管,但對于反複投訴的撤防軟體,平台應采取适當措施核實真相,可以采取被投訴請求的軟體現成、限制被投訴的軟體進入應用市場等措施。如果平台拒絕對使用者反複投訴的軟體履行職責,則平台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同時,劉德良表示,從制度監管層面來看,無論是工商監管、廣告執法機構監管還是平台内部監管,面對現金提取軟體對"馬甲"的反複上架,監管存在較為困難的問題。如果要根除這種現象,刑法幹預是必要的。雖然個人使用者涉嫌詐騙的取款軟體數量不多,但大量涉嫌詐騙也可能構成合同法中的詐騙。一旦構成詐騙,公安機關介入并作為刑事案件處理,并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這可能是最有威懾作用和最終手段。
鄭甯提醒,在手機應用市場,對于提現軟體進行虛假宣傳、誘發下載下傳現象,在相關部門加強規範和整改的同時,廣大消費者也應打磨眼底。為避免"天上掉餡餅"的心理,面對誘惑冷靜分析,謹防落入虛假宣傳的陷阱,以免浪費時間給不良軟體貢獻流量。面對侵權,消費者應勇敢地通過12315等平台積極捍衛自己的權利。
來源/法治日報
編輯/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