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生机大会# 拜登竞选胜利后,北京某炒肝店老板为拜登送上了一条祝福:“作为老朋友,作为我们店里的食客,我们衷心祝贺拜登先生。”
炒肝店老板和拜登怎么就成了“老朋友”呢?这段渊源,还要追溯到9年前。

2011年8月18日,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拜登在来华访问期间曾在鼓楼某炒肝用餐,5人点了5碗炸酱面、10个包子、拌黄瓜、凉拌山药、凉拌土豆丝以及可乐等,总费用79元。吃了20多分钟后,拜登去结帐,掏出100元,并和店主说:“给你们带来了许多不方便,剩下的钱按照美国习惯作为小费。”
不过,拜登一行并没有吃北京特色的炒肝、卤煮,原因不难理解,二战后,美国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家早已不吃下水,所以对于炒肝,拜登自然也是不敢尝试。
炒肝是老北京的特色市民早餐,特点用16个字形容,叫“汤汁亮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绝佳搭配是猪肉大葱馅的包子。
很多外地人第一次听说炒肝,就被名字误解了。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吃一口黏黏糊糊的炒肝进嘴里,结果发现被骗了:“炒肝怎么没有肝啊?”其实炒肝,既不是炒的,肝也很少,主料就是肥肠和蒜,充其量可以叫“蒜烩肥肠”。至于味道嘛,大概和豆汁一样两极分化,老北京是趋之若鹜,外地人则不甚感冒,甚至有点避之不及。
炒肝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末年。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北京前门外鲜鱼口中间路南有一户叫“大顺记”的鞋铺。大顺记经营亏损,便单腾出一间门面,出租给北京人刘永奎。刘永奎和妻子便开了家小酒馆,卖一些白酒、黄酒,还有白水杂碎、花生米、松花蛋、咸鸭蛋等小菜副食,还卖一些折箩。
原来,刘老板为了照顾穷人,还把周边大酒楼饭庄的剩饭剩菜收集打包做成折箩,低价卖给穷苦百姓。
传说有一天,一位老人点了两碗折箩,但一摸口袋,钱不够。刘永奎说:“您这么大岁数,就是白吃两碗也没关系。”老人吃饱饭离开后,刘永奎发现今天店里卖的折箩不仅没少,反而越卖越多。他很奇怪,但一转念,觉得那位老人家难道是神仙?因为他的善举帮助小店?于是,刘永奎把店定名“会仙居”。
但后来,小店的经营越发不景气,愁坏了店主。
1900年,常常光顾会仙居的《北京新报》主持人杨曼青建议把店内的白水杂碎进行改良,心肺去掉,只留肥肠和少许肝,加上酱色后勾芡,做成烩肥肠,压住了脏器的臭味,既解馋又有味,老百姓肯定喜欢吃。但名字不能叫烩肥肠,索性叫炒肝吧,这样或许能吸引人。
店主一听这主意好啊,便操持起来。会仙居把鲜肥的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然后用清水加醋洗净,用文火炖;肠子烂熟之后切成小段,鲜猪肝则片成柳叶状的条儿,这其中猪肝只占1/3。原料准备好后,开始熬作料。先将肥肠和肝熬热,把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在蒜变黄时放入黄酱炒好,蒜酱便做好了。此外还要熬一锅口蘑汤备用。作料备好,便开始制作炒肝。先将切好的熟肠段放入沸汤中,然后放入蒜酱、葱花、姜末和口蘑汤,之后放入切好的生猪肝,马上勾芡,最后撒上蒜泥。
老北京第一碗炒肝出炉了。
1956年公私合营,会仙居与天兴居合并,在天兴居的店址,称天兴居。由原天兴居经理的后代沙德亮任经理,由会仙居做炒肝技术最好的师傅掌灶,还专门设了洗肠子车间,使北京炒肝的传统风味得以继承。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首写炒肝的竹枝词:
“稠浓汁里煮肥肠,交易公平论块尝。谚语流传猪八戒,一声过市炒肝香。”
会仙居的炒肝儿一经推出便出了名,之后,北京的许多小饭馆、小吃店都模仿了这道菜,市面上也出现了以炒肝儿为说词的俏皮话,比如责骂人时会说:“你这人怎么跟炒肝儿似的,没心没肺。”
9年前,拜登在鼓楼吃的这几道菜,被网友们追捧为“总统套餐”,许多人还都慕名来姚记炒肝亲测。其实当年的拜登只是副总统,叫“总统套餐”有些名不副实,如今成功当选,“总统套餐”的名字就更硬气了。
试想,如果当年有人给拜登讲讲炒肝的掌故,不知道他会不会被老北京深厚的饮食文化所感召,破例尝一口“炒肝”?
拜登先生,再来中国先把炒肝补上吧。
@头条历史 @头条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