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拜登先生,再來中國先把炒肝補上吧!我是專注飲食故事寫作的德隆蘇,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并關注我,謝謝!

#2020生機大會# 拜登競選勝利後,北京某炒肝店老闆為拜登送上了一條祝福:“作為老朋友,作為我們店裡的食客,我們衷心祝賀拜登先生。”

炒肝店老闆和拜登怎麼就成了“老朋友”呢?這段淵源,還要追溯到9年前。

拜登先生,再來中國先把炒肝補上吧!我是專注飲食故事寫作的德隆蘇,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并關注我,謝謝!

2011年8月18日,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拜登在來華通路期間曾在鼓樓某炒肝用餐,5人點了5碗炸醬面、10個包子、拌黃瓜、涼拌山藥、涼拌洋芋絲以及可樂等,總費用79元。吃了20多分鐘後,拜登去結帳,掏出100元,并和店主說:“給你們帶來了許多不友善,剩下的錢按照美國習慣作為小費。”

不過,拜登一行并沒有吃北京特色的炒肝、鹵煮,原因不難了解,二戰後,美國人生活水準普遍提高,大家早已不吃下水,是以對于炒肝,拜登自然也是不敢嘗試。

拜登先生,再來中國先把炒肝補上吧!我是專注飲食故事寫作的德隆蘇,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并關注我,謝謝!

炒肝是老北京的特色市民早餐,特點用16個字形容,叫“湯汁亮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絕佳搭配是豬肉大蔥餡的包子。

很多外地人第一次聽說炒肝,就被名字誤解了。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吃一口黏黏糊糊的炒肝進嘴裡,結果發現被騙了:“炒肝怎麼沒有肝啊?”其實炒肝,既不是炒的,肝也很少,主料就是肥腸和蒜,充其量可以叫“蒜燴肥腸”。至于味道嘛,大概和豆汁一樣兩極分化,老北京是趨之若鹜,外地人則不甚感冒,甚至有點避之不及。

拜登先生,再來中國先把炒肝補上吧!我是專注飲食故事寫作的德隆蘇,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并關注我,謝謝!

炒肝的曆史,要追溯到清朝末年。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北京前門外鮮魚口中間路南有一戶叫“大順記”的鞋鋪。大順記經營虧損,便單騰出一間門面,出租給北京人劉永奎。劉永奎和妻子便開了家小酒館,賣一些白酒、黃酒,還有白水雜碎、花生米、松花蛋、鹹鴨蛋等小菜副食,還賣一些折籮。

原來,劉老闆為了照顧窮人,還把周邊大酒樓飯莊的剩飯剩菜收集打包做成折籮,低價賣給窮苦百姓。

傳說有一天,一位老人點了兩碗折籮,但一摸口袋,錢不夠。劉永奎說:“您這麼大歲數,就是白吃兩碗也沒關系。”老人吃飽飯離開後,劉永奎發現今天店裡賣的折籮不僅沒少,反而越賣越多。他很奇怪,但一轉念,覺得那位老人家難道是神仙?因為他的善舉幫助小店?于是,劉永奎把店定名“會仙居”。

但後來,小店的經營越發不景氣,愁壞了店主。

1900年,常常光顧會仙居的《北京新報》主持人楊曼青建議把店内的白水雜碎進行改良,心肺去掉,隻留肥腸和少許肝,加上醬色後勾芡,做成燴肥腸,壓住了髒器的臭味,既解饞又有味,老百姓肯定喜歡吃。但名字不能叫燴肥腸,索性叫炒肝吧,這樣或許能吸引人。

拜登先生,再來中國先把炒肝補上吧!我是專注飲食故事寫作的德隆蘇,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并關注我,謝謝!

店主一聽這主意好啊,便操持起來。會仙居把鮮肥的豬腸用堿、鹽浸泡揉搓,然後用清水加醋洗淨,用文火炖;腸子爛熟之後切成小段,鮮豬肝則片成柳葉狀的條兒,這其中豬肝隻占1/3。原料準備好後,開始熬作料。先将肥腸和肝熬熱,把大料炸透後放入生蒜,在蒜變黃時放入黃醬炒好,蒜醬便做好了。此外還要熬一鍋口蘑湯備用。作料備好,便開始制作炒肝。先将切好的熟腸段放入沸湯中,然後放入蒜醬、蔥花、姜末和口蘑湯,之後放入切好的生豬肝,馬上勾芡,最後撒上蒜泥。

老北京第一碗炒肝出爐了。

1956年公私合營,會仙居與天興居合并,在天興居的店址,稱天興居。由原天興居經理的後代沙德亮任經理,由會仙居做炒肝技術最好的師傅掌竈,還專門設了洗腸子工廠中的房間,使北京炒肝的傳統風味得以繼承。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有首寫炒肝的竹枝詞:

“稠濃汁裡煮肥腸,交易公平論塊嘗。諺語流傳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

會仙居的炒肝兒一經推出便出了名,之後,北京的許多小飯館、小吃店都模仿了這道菜,市面上也出現了以炒肝兒為說詞的俏皮話,比如責罵人時會說:“你這人怎麼跟炒肝兒似的,沒心沒肺。”

拜登先生,再來中國先把炒肝補上吧!我是專注飲食故事寫作的德隆蘇,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并關注我,謝謝!

9年前,拜登在鼓樓吃的這幾道菜,被網友們追捧為“總統套餐”,許多人還都慕名來姚記炒肝親測。其實當年的拜登隻是副總統,叫“總統套餐”有些名不副實,如今成功當選,“總統套餐”的名字就更硬氣了。

試想,如果當年有人給拜登講講炒肝的掌故,不知道他會不會被老北京深厚的飲食文化所感召,破例嘗一口“炒肝”?

拜登先生,再來中國先把炒肝補上吧。

@頭條曆史 @頭條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