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葱、姜、蒜、辣椒、酱油、醋、油。基本上构成了陕西人做面最核心的佐料,但陕西人似乎拥有魔法一般,能够将这些佐料变成洋洋大观的陕西面食传统,极为好吃。这其中的代表就是杨凌蘸水面。
(1)
相传在贞观年间,杨凌的一对夫妇拌嘴,拌嘴的由头就是因为傻媳妇和面,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面加到一定程度基本上盆子就放不下了。但不曾想这种面筋道异常,越拉越长,形式裤袋,煮熟之后因为无法搅拌,于是只好用前述的佐料调制了一碗汤汁,不曾想异常的好吃。于是按照陕西小吃编故事的传统,蘸水面传入长安城后,仅供给李世民,李世民赞不绝口,于是天天吃,天天吃,甚至还赐书“蘸水裤带面”。
裤带面
关于蘸水面的这个传说我自己是不甚相信的,然而裤带面的另一个传说我倒是觉得有一些意思:
却说曾经有一位官员有一次来到了一个面馆,看到面馆的招牌上写着:面王。官员当时大为不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称王的。于是官员让手下请出店里老板,发现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头,于是官员问道:“你有什么能力,居然敢称王?”
这位老头倒也不甘示弱,回答道:“小老儿从6岁开始就和面做面,做了一辈子,对面的各种属性都了如指掌。”官员说:“我一辈子走南闯北,吃过的面不知道有多少,你居然敢说你是面王”,说着,官员解下了自己的腰带,说:“如果你能够让我满意,我就把皇上御赐的裤带送给你。”
老头一看官员要来真的了,只好煮了一碗面递给官员。官员吃完面后觉得简直太好吃了,但是又不愿意服软,于是说道:“这也算面王么!”指挥手下就把老头店里的招牌砸了。老头点点头,也没说什么。
等官员走了不久,一摸腰间,忽然觉得不对劲,原来围绕在自己腰间的,正是老头做的一根扯面。这时官员才意识到老头是高人,回去为老头重塑金匾,从此老头店里面条的大名远播,最终老者做的面也被称为“裤带面”。
(2)
我总以为第二个故事讲的更舒服一些,尽管第二个故事编的更加离奇。事实上类似裤带面这样的小吃的发明,一般都是因为陕西地区人们往往靠山吃饭,体力劳动者人数众多,普通人吃饭用的碗对体力劳动者来说根本不够吃,所以对他们来说,吃饭用盆其实是家常便饭,在许多村落里,比如我的家乡,多年前家里吃面,条件好一点的人会用铝盆,而家里条件差点的人会用洗脸的塑料盆。而盛放面汤的碗也是我们所谓的“搪瓷碗”,各个都奇大无比。
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来到蘸水面的店铺中,老板通常还有这样的习俗:用盆装面,用搪瓷碗盛汤。只不过今天的人们饭量变小了,老板会按照“根”收费,一般一根面1~2块钱,我还是200斤大胖子的时候,一顿饭吃3~5根面也就饱了。如果是妹纸去吃的话,估计一顿饭2根面足以。
“扯”是蘸水面的灵魂,就像前面讲的故事那样,和面需要反复拉车81次,但其实没那么夸张,我们想象一下海底捞的拉面师傅,其实大体还是能知道需要怎么扯的。与海底捞师傅不同的地方在于,扯面一定不能像兰州拉面一样,大量的面用拉的方式依靠面本身的重力完成面条内部的充足;扯面采取的方法其实是“摔打”,也就是一定要让面在案头摔一下,面条才会显得更加筋道。于是我总以为扯面师傅和澡堂师傅有共同之处,就在于完事之后都要在固定地方抽那么一下,只不过澡堂师傅抽的是屁股,扯面师傅抽的是案板。
除了扯以外,蘸水面的另一个灵魂在于汤,尽管是普通的面汤,但蘸水面往往要求煮面的汤必须是饺子汤。将饺子的中的香味融合在汤中,似乎面汤也变成了“肉汤”,这其实是陕西人的魔法能力所在,尽管在那些个没钱的岁月里,陕西人和全国人一样都吃不到肉,但是这种“伪肉食”总是会让人们大饱口福。比起同时期的北京人而言,那时的他们还在喝豆汁吃卤煮呢,炸酱面那种黑乎乎的东西,如果食材特别便宜的话真的好吃吗?但陕西人就可以做到食材便宜,内容好吃。妥妥的伟大发明。
(3)
有了面、汤,自然离不开“蘸”。其实近来越来越发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战火使得全国厨师大逃亡,让各地的小吃都得到了十足的发展,这也是北京没好吃的的原因——他们进入的都是难民,厨师都跑了。蘸水面的“蘸”说白了就是过桥米线的技术。只不过陕西人又利用本土优势得以进一步的优化。从而达到了“油而不腻、香而不浓、蘸而不淡”的境界。
蘸水面中的料碗是用醋、辣椒、辣椒油、蒜泥葱花调制而成。当然,这只是基本款,蘸水面的料汁本就随着季节和人们的喜好变化而变化。比如我们可以在其中加一些蔬菜,或者肉臊子,像过桥米线那样;再比如如果碗足够大的话,我们可以把面直接放在碗里,将料汁倒入,加上西红柿鸡蛋卤……好吧,这都快成了正宗biangbiang面的介绍了。
其实蘸水面的介绍写到这里,大家似乎也能看出来,蘸水面其实是一个蛮“屌丝”的食物,所以在西安其实极少有蘸水面的馆子老板的服务会非常少,甚至连蘸水面汤汁中使用番茄酱的馆子都不是很多。蘸水面的许多做法是大家真心喜欢这款食物回家继续研制发展的,如果我们专程为了吃蘸水面而吃蘸水面的话,我建议提前准备一份肉,这样才可以吃的大快朵颐。
当然,谁家小吃不屌丝?路边摊也有路边摊的快乐,比如西安有一个没有门牌号的老店,店里面食极好,只是老板任性连牌子都懒得挂,被评价为“脏香脏香的”,这家面因为老板的态度被称为“皮干面”,“皮干”在陕西话里原本就有嚣张的意思。
可对许多陕西人来说,那里才真正是吃面的真正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