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患者女,31岁,因间断左侧腹部不适2个月就诊,无明显既往病史及手术史。患者自述在几个月前曾被自己的孩子意外踢到腹部一次,但并未因此受到任何严重的伤害。体格检查显示:无腹部压痛及脏器肿大。实验室检查同样无明显异常。
腹部x线平片显示:左上腹膈下钙化灶。腹部和盆腔ct显示脾脏囊性病变,大小为6.1 x 5.5 x 5.4 cm,伴边缘钙化和薄内部分隔。腹部其他部位无病变。粪便检查虫卵、包囊或寄生虫阴性,棘球绦虫血清学阴性。
根据上述结果,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诊断结果
假性脾囊肿,可能继发于既往腹部创伤。
知识小课堂:脾囊肿
脾囊肿相对比较少见,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脾囊肿病理分为非寄生虫性和寄生虫性两大类,非寄生虫类按有无内衬上皮可分为假性囊肿和上皮性囊肿,绝大多数为假性囊肿。
1.临床表现
脾囊肿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与囊肿的大小、部位、生长速度有关。囊肿体积小,可无任何表现;囊肿较大可压迫周围脏器、消化道,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泻等;甚至可致膈肌上升,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动过速等症状。大多数患者是以左上腹包块为主要表现,可在左上腹或肋下触及表面光滑呈囊性感的肿块。
2.诊断
当出现左上腹或左季肋部不适或可触及肿块时应及时进行b超、ct扫描、胸腹部平片、胃肠道钡餐检查,可及时明确诊断。ct是目前诊断脾囊肿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方法,能明确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其定性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脾囊肿首选的检查方法。
3.治疗
脾囊肿一旦明确诊断,应根据囊肿大小及临床表现选择治疗方案。
较小(直径<2 cm)、无症状的脾囊肿一般不需手术治疗,但应定期随访。有症状的脾囊肿或囊肿较大(直径≥5 cm)时应手术治疗。传统的术式是行全脾切除。随着对脾功能认识的深入,特别是脾脏的抗感染、抗肿瘤功能,为此应尽量保脾。
参考文献:
[1] tan hl, kam jh, kabir t. a surprise in the spleen in a young female[j]. gastroenterology
. 2021 mar 4;s0016-5085(21)00472-8.
[2] 张显平, 张孝国, 杨彬, 等. 脾囊肿的诊断和治疗(附9例报告)[j]. 海南医学, 2006(12):21-22.
[3] 张富军. 脾囊肿一例[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5(03):916-917.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