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潘文杰
编辑|黄月亮
"弗雷奖不仅关注畅销书,获奖书籍,还关注基本的文明作品。傅磊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董强表示,只有翻译这些作品,才能真正建立国家间的对话,否则"只能是自言自语"。昨日,第十三届傅磊翻译出版奖举行初步评选并发布,现任评委会主席吴家璇揭晓了十部入围作品,分为文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
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彭(Didier Eripon)的《重返旧境》(Return to the Old),作者在其中使用大量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分析了他的家庭和成长;《中国考古学》(1914)是由法国汉学家谢格兰领导的对中国汉朝早期墓葬艺术的研究,《异国的考验:德国浪漫时期的文化与翻译》讲述了现代德语的形成故事,也是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作。
在文学领域,作家埃里克·伊曼纽尔·施密特(Eric Emmanuel Schmitt)的短篇小说集《奥斯坦德的梦想家》(The Dreamer of Ostend)被选中,在活动中,弗雷奖(Frey Prize)的常任评委于忠忠(Yu Zhongzhong)首先称该书的中文译者为"与作家特别契合"。法国作家马库斯·马尔特(Marcus Marte)的《男孩》(Boys)、法国作家、法国学者保罗·莫兰(Paul Moran)的早期杰作《温柔的储存》(The Gentle Storage)、法国诗人和作家埃德蒙·雅布斯(Edmund Jabes)的《问题之书》(Book of Problem)、儿童文学以及法国青年文学作家让-克劳德·穆勒娃(Jean-Claude Mullerva)的著名作品《走向大海》(Towards the Sea)。也入选了法国作家马库斯·马特(Marcus Marte)的《男孩》(Boys),法国作家和法国学者保罗·莫兰(Paul Moran)的早期杰作《温柔的储存》(The Gentle Storage),法国诗人和作家埃德蒙·雅布斯(Edmund Jabes)的《问题之书》(Book of Problem),儿童文学作品,以及法国青年文学作家让-克劳德·穆勒娃(Jean-Claude Mullerva)的著名作品《走向大海》(Towards the Sea)。董强分析了入围参考书目中发现的趋势:"译者越来越年轻,对事物越来越重视,敢于触碰困难和远程作品。"

法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科学公使衔参赞、法国驻北京文化中心主任高明表示,简体中文是目前翻译法语的第一语言。董强说,他参加过很多奖项,弗雷奖是"独一无二,填补空白",它有学术保证,也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窗口,让法国文化和思想每年都能传授给读者。他说,一些奖项也会效仿,但"弗雷奖不会效仿",只选择去年出版的有意义和翻译良好的作品。"我们法官根本没有得到报酬,我们把它放进去,因为我们觉得有义务。
今年的傅磊翻译出版奖将于11月20日和21日揭晓,今年的颁奖典礼将在傅磊的家乡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举行。董强今年从上海引进了两位特邀评委,文学评委是作家孙干鲁。董强说,孙干鲁之所以受邀,是因为他的创作,尤其是他早期的创作,深受法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有自己对语言的追求和创新精神。今年社会科学领域的特别评委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进,董强说,虽然刘从美国一所大学回来,没有做过欧洲研究,但他"有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见解,代表了当今知识分子的观点"。
<h3>附:10名决赛入围者和入围者的原因</h3>
<h3></h3>
社会科学
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和地理顺序进行描述。覆盖了从秦始皇陵到西汉皇帝陵的全面考察,石雕艺术在何墓前的墓前去病,四川地区的墓碑、石碑和墓碑兽,以及汉代悬崖墓葬建筑和墓葬的各种墓葬物品, 等,使用考古方法进行制图,记录和分析。第三部分是汉代墓葬艺术和丧葬概念的整个研究。
本书以施莱格尔兄弟等耶拿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的翻译为基础,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翻译实践进行了"考古发掘"。当同一时代的法国翻译家仍然热衷于制作"不忠的美女"时,聚集在雅典娜神庙周围的德国浪漫主义者选择了一种忠于原文,符合当代伦理,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日耳曼文化极为有益的翻译策略,那些忠于他人的人翻译的倾向在他们的前辈身上闪现了几次(路德, 海尔德、歌德、霍德林等)。总之,借助他们对理论概念和实例的解释,伯曼成功地将翻译从以前的"仆人化"情境中拯救出来:翻译行为可以被他人丰富自己,值得建立一门以翻译为唯一认知对象的科学。
《精神分析私人词典》是Pron Press出版的一系列"私人词典"之一。作者使用归纳风格的分类,思考,分析和命名,向读者解释精神分析如何从文学,电影,戏剧,旅行和神话中汲取营养,并最终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大约89个关键词,分析精神分析相关的人物、城市、文学、电影、文化现象、政治趋势,引导读者在意识镜子的另一边游览。《精神分析私人词典》写得轻描淡写,文艺活泼严谨,既有智力,又有批判性,趣味性。
在他父亲去世后,作家迪迪埃·埃里彭(Didier Eripon)决定回到他的出生地兰斯(Lance),回到他出生的社会阶层,一群他已经告别了三十年的人。他回首往事,回顾了这个家族的历史,回忆起他小时候所处的工人阶级,以及他是如何从一个工薪家庭的穷孩子变成一个著名的法国知识分子的......在这段极具内在性、颠覆性的灵性旅程中,作者考虑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创造等一系列话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分析了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选择"是如何被影响和决定的。
直到1850年左右,法国法律才使用"学说"一词。这个概念的出现首先是直觉的产物,后来由科学学院构建,科学学院将教义提升到教义的顶端。自1920年代以来,该学说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法国的方式。法国学说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社区,其中大多数成员都是批判性的大学教师,但往往承担起组织实在法的责任。这项任务使法律秩序和学说本身具有合法性。
文献
《问题之书》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一本关于漂泊的书,一本关于倾听的书。这部多卷本作品围绕着莎拉和尤克尔的质朴而悲伤的田园歌曲展开,发出了关于生命、自由、死亡等的不懈探究,这反过来又激发了虚构的智者的问题和思想,并激发了对这本书的权威性解释。这首爱与悲歌,首先,是字里行间的一本希望之书。它力求让我们看到一个被预先判断的诺言,见证它的诞生和最后的时刻,并观察苦难如何加到受迫害的社区,他们的受害者代代相传。这是一个关于不朽之书的故事,时间已经在这里留下了印记。
小说讲述了一个贫困家庭的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的故事,矮人男孩杨和他的兄弟们一起逃离家庭暴力的冒险。一天晚上,Young无意中听到他父母试图杀死他们七个人之间的对话。杨立刻劝说他的六个兄弟朝大海的方向跑了一整夜。社会工作者,长途巴士司机,面包师甚至食人族......每个与七个孩子有过交集的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他们所目睹的故事。
《男孩》是法国作家马库斯·马尔特(Marcus Marte)的一部小说,曾获得2016年费尔米纳文学奖。这个没有名字的男孩在法国南部的一片森林里长大。母亲去世后,男孩踏上了被大自然驱使的旅程。他遇到了很多人:约瑟夫,在失去他的情人后感到沮丧,布拉贝茨,一个在河湖中行走的艺术家,一个手臂飞来飞去的男人,以及艾玛,一个像母亲的情人一样的男孩。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男孩们经历了人类的疯狂,大屠杀和所谓的文明。这是年轻灵魂的旅程。在理解中,男孩经历了塑造历史的事件,并开始觉醒......
为了治愈他的伤口,一名男子逃到了比利时北海沿岸沉闷的奥斯坦德市。在那里,他遇到了房东太太艾玛女士,她给他讲了一个非常热门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噱头,还是她真的是一个独特的女人?这本书的五个短篇小说——《奥斯坦德的梦想家》(Ostend's Dreamer)、《完美谋杀》(Perfect Murder)、《治愈》(Healing)、《误读》(Misreading)和《手里拿着花束的女人》(The Woman with the Bouquet in The Woman in The Bouquet in Hands)——贯穿了《秘密》(Secrets),每个角色都在一个秘密漩涡中挣扎。它们是我们秘密包裹的生活的镜像。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伦敦为背景,《温柔的储藏室》描绘了三个独特的女性角色,她们的故事,如三重美女地图,向我们展示了尚未完全改变的女性的命运:克拉丽丝心中有着艺术家的品味和主导力量,但不可能拥有完美的爱情;黛尔芬在丧偶期一步一步地拒绝了回归的可能性。奥罗尔最终在世俗生活与自然的冲突中独自逃离。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女性心中對幸福、智慧和愛的永恆渴望。此外,普鲁斯特为这本书写的长篇序言也成为了对"文学风格"的经典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