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不是另一个罗斯福而是另一个胡佛。美国当前的情况并不比“大萧条”前期好多少,美国需要再出一个罗斯福才能摆脱困境、重振美国,可惜拜登只是另一个胡佛,因而美国将避免不了衰败的命运。

当前美国的情况并不比“大萧条”前期好多少,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情况更糟糕,因为危机并没有完全爆发出来,而是在温水煮青蛙。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经济进入了“大缓和”时期,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大停滞”时期。
日本经济在三十年前开始陷入长期停滞,欧洲经济在08年以后开始陷入长期停滞,西方的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已经有两个陷入了长期停滞。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随着美国经济内在矛盾的不断激化,美国经济也终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长期停滞。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的表现之所以要好于欧洲和日本,主要得益于美国的金融霸权、科技霸权和军事霸权在相当程度上支撑了美国的经济增长。美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利用其霸权地位对他国进行大肆剥夺的基础之上的。
西方经济之所以陷入“大停滞”而不是“大萧条”,这当然得归功于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虽然使得西方避免了再次陷入“大萧条”,但是却无法使得西方避免陷入“大停滞”。他们忽视了凯恩斯的点拨,凯恩斯曾指出,我们生存在其中的经济与社会的主要缺点在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在财富与所得分配方面的不公平。“故若现在采取步骤,重新分配所得,以提高消费倾向,则对于资本之生长大概是有利的。
凯恩斯
因凯恩斯主义面对“滞胀”问题时无能为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遭到西方的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新自由主义,不过在九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又出现了回归。然而,终究西方还是没把问题搞明白,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大萧条”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资本收入比重过高而劳动收入比重过低,导致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面临普遍“滞胀”的根源在于福利相对过度,劳动收入比重过高而资本收入比重过低,导致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消费大于生产的矛盾。
凯恩斯主义的扩大有效需求的办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促进经济增长。在“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在社会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又在大力推进福利国家建设,收入分配得到显著改善,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因而在“二战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长期要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终于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福利过度,导致劳动收入比重过高而资本收入比重过低,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出现消费大于生产的矛盾,因而西方国家经济普遍出现了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的局面,即所谓的“滞胀”。
用凯恩斯主义来解决“滞胀”问题当然会无效,因为社会经济本身是存在消费大于生产的矛盾,此时再扩大有效需求,这相当于火上添油,只会导致消费大于生产的矛盾更进一步激化。
面对“滞胀”新自由主义给出的药方是,减少政府干预、减少需求管理、减税、削减社会福利、改革福利制度、私有化、等等。减少政府干预、减少需求管理避免了火上添油。减税、削减社会福利、改革福利制度、将国有企业私有化,等措施有利于扩大资本供给和劳动供给。减税有利于扩大资本供给,削减社会福利、抛弃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扩大劳动供给和资本供给,将国有企业私有化也有利于扩大劳动供给和资本供给。因为有许多国有企业承担了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的作用。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满足的程度,工资的边际效用将会减少,因为边际效用递减。工资的边际效用减少,在一定实际工资水平下,劳动者所愿付出的劳动将会减少,劳动者付出一定劳动所能获得的实际工资将能得到提高,劳动收入比重将得到提高。反之,劳动供给将会增加,资本收入比重将得到提高。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扩大了资本和劳动供给,有效缓解了因过度福利而产生的消费大于生产的矛盾,因而“滞胀”被消除了。
随着新自由主义影响的持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又出现了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了回归,但新自由主义对西方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骨髓里,凯恩斯主义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
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西方国家经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了“大缓和”时期,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在不断降低,利率不断降低,通货膨胀率不断降低。现在西方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三低”,即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这明显是生产大于消费矛盾的表现。
随着西方国家制造业的不断向外转移,生产过剩的问题不再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所产生的问题,可由此造成的经济增长率下降的问题是无解的。
日本和欧洲通过税收调节过高收入,甚至都掩盖了劳动与资本间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平等。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背后,是实际工资水平的不断下降。实际工资水平下降,比劳动收入相对增长缓慢对消费所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几十年来,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的工资增长也基本陷于停滞。工资增长长期停滞甚至是负增长,科技进步、劳动生产效率提升所多创造出来的财富去哪儿了?不是被本国资本攫取了,就是被外国资本攫取了。
美国利用其霸权地位,主要是金融霸权地位暂时避免了陷入“大停滞”。美国利用其金融霸权,通过发展债务经济模式,从他国获取了大量的不劳而获。
几十年来,美国的经济增长完全是由少数富裕阶层的收入增长所支撑的。社会贫富差距愈是扩大,美国对债务经济模式的依赖性就越强,美国债务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就越弱。随着美国债务经济模式的不可持续,美国经济大厦将会轰然崩塌。
近期美国众议院通过的1.2万亿基建法案是在拜登政府的不断妥协下,多次削减支出规模后,才艰难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的。
今年3月,拜登提出了这项基建计划时,当时计划的投资规模高达4万亿美元。然而,共和党对这一方案大为不满。双方在国会一番拉锯后,白宫先是把方案缩水到2.3万亿美元,又被迫缩减到1万亿美元左右。
该法案计划为现有联邦公共工程项目提供资金,同时在5年内新增约5500亿美元投资,包括公路、桥梁、公共交通、铁路、机场、港口和航道等,改善电网和供水系统,在全国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设施。
每年一千多亿美元的新增基建投资根本不足以对重振美国经济产生重大作用,最终所产生的效应很可能就是相当于另一个“胡佛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