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一计之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是危急时刻采用的脱身之计。施行此计时,形势已万分危急,本身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拼不得、退不得,不能不行险设谋突出重围,以便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但不论是转移还是撤退,绝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持原来的形式,抽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的战略目的。

金蝉脱壳原是一种生物现象,指蝉类昆虫在其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种蜕变。人们在树林中能 经常见到秋蝉蜕变,它们的本体脱壳而去,却将蝉衣留在枝头。
金蝉脱壳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 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至于从何时开始将“金蝉脱壳”一语用来喻指军事计谋,目下尚难确证,但至少在元代时就有了,如元代惠施的《幽闺记•文武同盟》中写道:“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后来在各类文章、作品中使用此语的就更多了,如元代马致远的《三度任风子》“天也,我几时能勾金蝉脱壳,可不道家有老敬老,有小敬小。”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20回:“这个叫做‘金蝉脱壳’:他将虎皮盖在此,他却走了。
金蝉是昆虫名,即黄色的知了。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金蝉脱壳比喻只留下表面现象,实际已脱身逃走,使对方不能立即发觉。军事上指用计脱身,暗中转移力量,完成奇袭别处敌军的谋略。
“金蝉脱壳”是指表面保持军势不动之状态,以解除对方之警戒心,然后再暗中移动主要军力的策略。例如当敌方军力强大,我方无力对抗时,若勉强顽抗,损伤将会更严重,因此应以先撤退再行攻击为上策。但如毫无计策地撤退,必会受到敌人的追击而有溃灭之虞。因此应先佯装,使对方以为己方无撤退之意,然后在敌方解除戒心之下,暗中组组织撤退行动。此即“金蝉脱壳”的策略。
全蝉脱壳的本意是: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绝不是惊惶失措,消极的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远离险境,达到已方战略目标,已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
金蝉脱壳实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中的一种走的方式。在形势万分危急,拼又拼不得,退又退不得的情况下,只好使用此计,突出重围,以图东山再起。
感谢阅读,喜欢的欢迎评论区留言,点赞关注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