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锣鼓巷”

提到北京,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首都的繁华?美味的烤鸭?还是永远人山人海的景点?

除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享誉全球的地方

南锣鼓巷或许是很多人来北京必须打卡的地点

但事实上,北京的血脉—胡同

“南锣鼓巷”并不能完全代表老北京的地域特色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锣鼓巷”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锣鼓巷”

胡同既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地方

也是北京最为常见的地方

它是北京人的根,也是北京城的文脉

那里有老北京人最真实的生活和记忆

每一条胡同都像一部厚重的史诗

记录着历史的荣辱,述说着动人的往事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锣鼓巷”

除了那些最常听到的南锣鼓巷、烟袋斜街、东交民巷、帽儿胡同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或许大家并没有听过的钟楼湾胡同

钟楼湾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钟楼周边。明朝属金台坊管界,清朝属镶黄旗驻地,今属安定门街道辖区。

北京城区中轴线, 南至永定门, 北至鼓楼钟楼。鼓楼至地安门路口的路段, 今称地安门外大街,明朝旧称鼓楼下大街,清朝旧称鼓楼大街。鼓楼以南的地安门外大街是东城区与西城区的分界线,但是在鼓楼以北,东西城区分界线却不在中轴线的延长线上,而是在西侧的旧鼓楼大街,所以位于钟楼周边的钟楼湾胡同归属于东城区。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锣鼓巷”

元朝大都城的鼓楼和钟楼,位于旧鼓楼大街南北两端,是市场密集的地方。元朝著录大都城风物的《析津志》记述,钟楼前方的十字街有米市、面市、鹅鸭市、缎子市、帽子市、珠子市, 钟楼后方有铁器市,有出售皮靴及制靴皮革的靴市,还有穷人聚集等候被人雇用的穷汉市。

元朝的翰林院在钟楼北侧,翰林学士危素住在钟楼街。清朝学者朱彝尊所作《王冕传》讲述了危素访问王冕的故事。元朝画家王冕,是浙江诸暨县人,善于绘画荷花梅花。

王冕的《墨梅诗》写道: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锣鼓巷”

王冕旅游到了大都城, 危素骑马来访。王冕问道,你是住在钟楼街的那位先生吗?危素回答是的, 然后王冕并未与之交谈, 危素坐了一会就走了。旁人不解来访者何人,王冕笑道,我知道危素住在钟楼街,也读过危素的文章,感觉有诡气,今见其人举止也有诡气, 所以来访的这个人必是危素。王冕不满元朝统治,也不想做官,所以不愿交往危素。后来明朝征虏大将军徐达攻入大都城,危素跑到今属北新桥二条胡同的报恩寺,想要投井自尽殉国,报恩寺大梓和尚一把拉住他劝说,元朝的国史只有你知道,你若死了,国史也就死了。危素放弃投井自尽,归顺了明朝,去了南京任职翰林院侍讲学士。朱元璋认为危素虽有学问, 却无气节,后来贬斥危素去了安徽和州看守余阙庙,余阙是一位宁死不屈的元朝官员。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中轴线上建造了鼓楼和钟楼。钟楼最初悬挂的是一口铸铁大钟,后来因为音色不好被替换下来, 长期弃置于鼓楼后面,这口铸铁大钟现存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现在钟楼悬挂的永乐铸铜大钟出自旧鼓楼大街西侧的铸钟胡同,那里在明朝是皇家的铸钟厂。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记述,孙承泽见过铸钟厂里有明朝遗留的十几口大钟,高达二丈余,周身铸有经文,横七竖八地倒卧在院子里。

钟楼曾被火灾焚毁, 清朝乾隆十年(1745 年)重建钟楼,为了预防火灾改为砖石结构,所以现在看到的灰色的钟楼,与红色的木结构的鼓楼外观色调并不一致。

清朝在鼓楼和钟楼之上击鼓撞钟报时的工作,是由銮仪卫的皇家仪仗队旗鼓手负责的。一更和五更报时, 先击鼓108 响, 再撞钟108 响,108 响还要分为前后两节, 每节54 响, 击鼓撞钟的节奏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夜里的二更至四更,则是只撞钟不击鼓。为了协调击鼓撞钟的时间,旗鼓手在鼓楼和钟楼彼此之间使用灯光信号联络,称为对灯。

1924 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之后,仪仗队随之解散,鼓楼和钟楼不再击鼓撞钟。此后改为每天中午在德胜门和宣武门城墙之上鸣放大炮报时,称为午炮。旧时在德胜门以东正对着钟楼的城墙之上,有三间小屋,其中一间是火药库,另外两间住着炮手一家。那位炮手姓李, 因为每天鸣放午炮,耳朵被震聋, 所以人称外号“李聋子”。有时德胜门和宣武门两边的午炮未能同步鸣放,北京居民就会听到两声炮响。

推荐阅读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锣鼓巷”

这是一部老北京的“图像史记”,使用独特的艺术技法(宽铅笔画)与丰满隽永的胡同小传融为一体,独一无二。

况晗笔下的铅笔胡同,并非胜在如何逼真,最打动人的是这些作品背后透出的老北京随性、宽厚的精神内涵。铅笔朴素的线条、厚实的灰色调,最适合表现老北京的韵味——片片残墙的斑驳、砖石风化的质感、老槐树的光阴、胡同的年轮,画中处处可见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的情绪、人的思想,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