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鑼鼓巷”

提到北京,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是首都的繁華?美味的烤鴨?還是永遠人山人海的景點?

除了天安門、故宮、頤和園等享譽全球的地方

南鑼鼓巷或許是很多人來北京必須打卡的地點

但事實上,北京的血脈—胡同

“南鑼鼓巷”并不能完全代表老北京的地域特色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鑼鼓巷”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鑼鼓巷”

胡同既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地方

也是北京最為常見的地方

它是北京人的根,也是北京城的文脈

那裡有老北京人最真實的生活和記憶

每一條胡同都像一部厚重的史詩

記錄着曆史的榮辱,述說着動人的往事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鑼鼓巷”

除了那些最常聽到的南鑼鼓巷、煙袋斜街、東交民巷、帽兒胡同等等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或許大家并沒有聽過的鐘樓灣胡同

鐘樓灣胡同,位于北京市東城區鐘樓周邊。明朝屬金台坊管界,清朝屬鑲黃旗駐地,今屬安定門街道轄區。

北京城區中軸線, 南至永定門, 北至鼓樓鐘樓。鼓樓至地安門路口的路段, 今稱地安門外大街,明朝舊稱鼓樓下大街,清朝舊稱鼓樓大街。鼓樓以南的地安門外大街是東城區與西城區的分界線,但是在鼓樓以北,東西城區分界線卻不在中軸線的延長線上,而是在西側的舊鼓樓大街,是以位于鐘樓周邊的鐘樓灣胡同歸屬于東城區。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鑼鼓巷”

元朝大都城的鼓樓和鐘樓,位于舊鼓樓大街南北兩端,是市場密集的地方。元朝著錄大都城風物的《析津志》記述,鐘樓前方的十字街有米市、面市、鵝鴨市、緞子市、帽子市、珠子市, 鐘樓後方有鐵器市,有出售皮靴及制靴皮革的靴市,還有窮人聚集等候被人雇用的窮漢市。

元朝的翰林院在鐘樓北側,翰林學士危素住在鐘樓街。清朝學者朱彜尊所作《王冕傳》講述了危素通路王冕的故事。元朝畫家王冕,是浙江諸暨縣人,善于繪畫荷花梅花。

王冕的《墨梅詩》寫道: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顔色,隻留清氣滿乾坤。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鑼鼓巷”

王冕旅遊到了大都城, 危素騎馬來訪。王冕問道,你是住在鐘樓街的那位先生嗎?危素回答是的, 然後王冕并未與之交談, 危素坐了一會就走了。旁人不解來訪者何人,王冕笑道,我知道危素住在鐘樓街,也讀過危素的文章,感覺有詭氣,今見其人舉止也有詭氣, 是以來訪的這個人必是危素。王冕不滿元朝統治,也不想做官,是以不願交往危素。後來明朝征虜大将軍徐達攻入大都城,危素跑到今屬北新橋二條胡同的報恩寺,想要投井自盡殉國,報恩寺大梓和尚一把拉住他勸說,元朝的國史隻有你知道,你若死了,國史也就死了。危素放棄投井自盡,歸順了明朝,去了南京任職翰林院侍講學士。朱元璋認為危素雖有學問, 卻無氣節,後來貶斥危素去了安徽和州看守餘阙廟,餘阙是一位甯死不屈的元朝官員。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在中軸線上建造了鼓樓和鐘樓。鐘樓最初懸挂的是一口鑄鐵大鐘,後來因為音色不好被替換下來, 長期棄置于鼓樓後面,這口鑄鐵大鐘現存于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現在鐘樓懸挂的永樂鑄銅大鐘出自舊鼓樓大街西側的鑄鐘胡同,那裡在明朝是皇家的鑄鐘廠。明末清初學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記述,孫承澤見過鑄鐘廠裡有明朝遺留的十幾口大鐘,高達二丈餘,周身鑄有經文,橫七豎八地倒卧在院子裡。

鐘樓曾被火災焚毀, 清朝乾隆十年(1745 年)重建鐘樓,為了預防火災改為磚石結構,是以現在看到的灰色的鐘樓,與紅色的木結構的鼓樓外觀色調并不一緻。

清朝在鼓樓和鐘樓之上擊鼓撞鐘報時的工作,是由銮儀衛的皇家儀仗隊旗鼓手負責的。一更和五更報時, 先擊鼓108 響, 再撞鐘108 響,108 響還要分為前後兩節, 每節54 響, 擊鼓撞鐘的節奏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夜裡的二更至四更,則是隻撞鐘不擊鼓。為了協調擊鼓撞鐘的時間,旗鼓手在鼓樓和鐘樓彼此之間使用燈光信号聯絡,稱為對燈。

1924 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皇宮之後,儀仗隊随之解散,鼓樓和鐘樓不再擊鼓撞鐘。此後改為每天中午在德勝門和宣武門城牆之上鳴放大炮報時,稱為午炮。舊時在德勝門以東正對着鐘樓的城牆之上,有三間小屋,其中一間是火藥庫,另外兩間住着炮手一家。那位炮手姓李, 因為每天鳴放午炮,耳朵被震聾, 是以人稱外号“李聾子”。有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兩邊的午炮未能同步鳴放,北京居民就會聽到兩聲炮響。

推薦閱讀

北京的胡同不止有“南鑼鼓巷”

這是一部老北京的“圖像史記”,使用獨特的藝術技法(寬鉛筆畫)與豐滿隽永的胡同小傳融為一體,獨一無二。

況晗筆下的鉛筆胡同,并非勝在如何逼真,最打動人的是這些作品背後透出的老北京随性、寬厚的精神内涵。鉛筆樸素的線條、厚實的灰色調,最适合表現老北京的韻味——片片殘牆的斑駁、磚石風化的質感、老槐樹的光陰、胡同的年輪,畫中處處可見人的生活、人的情感、人的情緒、人的思想,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