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靖皇帝“无言”的指挥下,经过徐阶等内阁成员的反复斟酌,“严党”多达千万两之巨的抄家款被“完美分配”。军队,可以只守不攻;百官,可以暂时停俸;百姓,还可以继续苦一苦;只是嘉靖皇帝的宫观修筑工程,断断然不能停。
皇帝当了四十多年,建几座房子、享几天乐子怎么了!军饷、俸禄和赈灾款项都停了,算什么,嘉靖皇帝还要继续奏乐、继续舞。

只是,军队不能反抗、百姓不敢反抗,但拖欠俸禄、无法过年的朝廷百官可忍不了。更何况,都察院、翰林院和国子监等衙门的清流们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准备了一肚子的道理,正愁没地方发泄呢。
于是,百官大闹户部粮库,户部官员赶紧跑到西苑向时任“内阁阁员兼户部尚书”赵贞吉汇报情况。
此时的赵贞吉和内阁成员、六部九卿正在忙着大明王朝的头等大事——撰写青词,没有一点烟火气,甚至没有一点人味。
被赵贞吉拉到门外,户部官员汇报:
“几百个官员在库里闹起来了!”
赵贞吉问:
“谁领的头?”
这就是达到一定级别的封建官员所必然会出现的最标准的模样。遇事不问原因,不问经过,不问应对措施,先找到为祸之首,这就是处理群体事件的最有效办法。
想名留青史,需学海瑞,当然你要遇上嘉靖这样的皇帝;为官入仕,当学赵贞吉,当然你不能有海瑞这样的下属。赵贞吉,绝非简单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而是封建官员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
群体事件之所以难处理,就在于一个“法不责众”,但群体事件处理的突破口也就在于此。不管是震慑还是拉拢,只要先把领导者收服,事件的处理便成功了一半;而后,再将群体事件的责任细分化、具体化,平均分摊到参与人员的主管部门。一场没有领导者,责任细化的群体事件,最后便只能落得一个下场——失败。
户部官员回答:
“还能有谁,李清源呗!”
由此可见,李清源可谓名声在外,惯唱反调的“老刺头”了。再看户部官员的表情和语气,李清源也属实不好对付,关键人家占着一个“理”字。
我们再来看赵贞吉的第二问:
“海瑞呢?”
先明确群体事件的领导者,以便于抓住解决事件的突破口;然后,再寻找相关责任人,留作大用。
只是,赵贞吉抓住的“责任人”——海瑞,究竟有何大用?
1、事件处理过程中,可以惩治海瑞,用以安抚群情激奋;
2、如果事件不能顺利处理,也可以惩治海瑞,给大家一个暂时的交代;
3、就算事件完美处理,上级单位也必然会有问责程序,到时候,海瑞又会是一个给上级单位交代的替罪羊。
也就是说,此时的海瑞就是一个可以随时抛出去“临时工”,一目了然,容易理解了吧!
好在这位户部官员还有点正义心,竟替海瑞说了句话:
“几百个人,海大人他一个人……”
只是,赵贞吉不想继续再听,不把责任推到海瑞身上,难道让自己揽?真要那样,赵贞吉就不叫“不粘锅”了。
两句问话,赵贞吉便迅速掌握了群体事件的处理关键,做好了事件处理的基本框架,敏锐如斯、机敏如斯,只是正如大明王朝的扛把子一样,心思没用对地方。
掌握事件的基本框架以后,赵贞吉返回内阁,开始进行事件处理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汇报。
“师相,户部那边闹欠俸了,学生先去看看。”
赵贞吉的“汇报”对象,自然是“内阁首辅”徐阶,只是,赵贞吉却并没有掌握“汇报”的关键点。或者,久在地方任职的赵贞吉,初入朝廷、初入内阁,尚未完全明白这类“汇报”的作用何在。
赵贞吉的汇报,只说明了一点——事件梗概,但却忽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忘了获取“许可”。什么话能说,什么承诺能给,什么要求能答应,赵贞吉一概没问。没问,就不能乱给承诺;不给承诺,就无法满足闹事者的要求;无法满足要求,群体事件就无法解决。
就这一点来看,赵贞吉尚需修炼!当然,如果没有赵贞吉的缺陷,也无法彰显高阁老的成熟和理性。
徐阶最担心的事情到底发生了,“抄家款”的分配方案到底是徐阶主持安排的,哄得嘉靖皇帝高兴,却引发了百官闹俸的集体事件,这不等于直接将帽子扣到了嘉靖皇帝的头上吗?更何况,身为“内阁首辅”,徐阶绝对不允许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毕竟徐阶才是第一管理责任人。
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徐阶并没有多想,立马便给予了回复:
“你立刻去,这个时候千万不要闹出事来!”
得到了许可,赵贞吉还是不放心,毕竟人家手中还有一件最为重要的任务尚未完成。对于赵贞吉乃至整个内阁和六部九卿而言,这个任务可比什么军队欠饷、百官欠俸、饿殍遍地重要的多。
“我这就去,这青词……”
赵贞吉最担心的任务,就是嘉靖皇帝最看重的青词!
同为天涯沦落人,徐阶也知青词之重,只能给予安慰:
“我帮你斟酌,赶紧去吧。”
好了,赵贞吉的戏码结束了,接下来,我们来看下高拱的为官艺术,用以比较一下赵贞吉和高拱之间的巨大差别。
赵贞吉在向徐阶汇报的时候,一直在书写青词的高拱便趁机离开了座位,他知道徐阶会有所求,更知道赵贞吉官威不够、声望不足,根本无法镇住场子。高拱这是在刻意制造和徐阶之间的距离,留给徐阶“求”自己的空间,以便于自己趁机索要筹码。
和高拱预想的一样,徐阶起身来到高拱跟前,问道:
“肃卿,写完了吗?”
没有官职称呼,没有姓名称谓,开口便言“肃卿”,用以拉近两人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对话奠定基础。
来看高拱的回答:
“写完了。”
关于高拱的这句回话,原著小说有着不同的表述——“快了,还有几句话”,个人认为原著中高拱的回话更为贴切,“没写完”,高拱才有拒绝的合理理由,才能给自己留下充足的闪转腾挪空间。
徐阶开始给出“请求”:
“你也去吧。赵孟静威望不够,你去才能平息众怨。”
久在地方任职,朝中根基不足;而且,赵贞吉初入内阁,官威不足、声望不够;更何况,他需要面对的是国子监、都察院和翰林院的一众清流,看家的本事就是“讲理”,最引以为傲的本事就是“直言犯上”。
一句话,赵贞吉单独处理这等群体事件,资历不够、威望不够!
来看高拱的回应:
“我也不知道如何平息众怨。”
如果高拱刚才回应“青词尚未完成”,是不是又多了一个予以拒绝的理由?当然,高拱的重点并不在于此,他需要这次和赵贞吉正面比较的机会,更需要借机杀一杀赵贞吉的锐气。也就是说,他不会拒绝徐阶的请求,他只想索要更多的承诺和筹码,以便于自己能够完美处理这次群体事件,压过赵贞吉一头。
此时的内阁中,抛开李春芳这位“老好人”,能和高拱竞争“内阁首辅”的阁员就只有赵贞吉。只是,高拱属于孤军奋战,而赵贞吉背后有着徐阶的大力支持。所以,就内阁内部来看,高拱较之赵贞吉的胜算并不大。
所以,高拱便有了三大竞争策略:
1、效忠嘉靖。听闻嘉靖皇帝病重,高拱能够真心流泪,并且立马要求请来李时珍为皇上诊病,这份忠君之心,绝非伪装。
2、争取裕王。徐阶惯有息事宁人之举,而且私德多有亏处,所以,裕王并未将其视为心腹,只是将其视为师傅而已;张居正的重点则在世子身上,裕王也只是将其视为世子未来的依仗;唯独高拱一人,尽得裕王所需。
3、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拱时时处处对赵贞吉的进攻、打压和挤兑。此次百官闹俸,就是高拱打压赵贞吉、反衬赵贞吉无能的绝佳机会。
面对高拱的拒绝,徐阶开始劝说:
“把道理给大家讲清楚嘛!”
高拱接着给出了一句极为经典的名言:
“只有架起锅子煮白米,没有架起锅子煮道理。”
表面上看,这是关于百官要求的回应,抱着道理没法过年,要钱要粮才行!但实际上,这正是高拱向徐阶索要承诺、提出要求的隐晦说明:手里没米难引鸡,手里没钱难聚兵,光有道理我可没法劝说百官,你得给我点具体承诺。
好了,徐阶只能给出承诺:
“过了年,给大家补发欠奉。”
没有具体时限说明的承诺,等于白说,这样的话糊弄糊弄赵贞吉还行,可糊弄不了高拱。高拱索性直接问及关键,索要“时限”:
“既然阁老许了愿,那就给个具体的时限吧。”
想到百官闹俸的群体事件,以及事态失控后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徐阶只能向高拱妥协,给出了实际意义的承诺:
“明年二月。明年二月,我想办法给大家补发今年的欠奉。”
有了这些承诺,高拱放心了:
“好!我去一趟。”
注意,此时的赵贞吉肯定焦头烂额,甚至惨遭百官围攻。因为没有得到许可,赵贞吉也没法给予百官承诺,只能用一句“再苦一苦百官”来搪塞这些已经无米下锅的官员。就在这个即将失控的关键时刻,高拱再带着从徐阶那里要来的承诺,一语定乾坤,成功稳住场面,赵贞吉的形象就会立马一落千丈,本就不多的声望便会尽失。
主政地方,赵贞吉逢迎上意获得仕途晋升的策略,或许管用,因为身为一把手的他没有竞争者,只要干出具体成绩,能让嘉靖皇帝认可就行;可进入朝廷任职,这种办法便会大概率失效,因为悍臣满朝,因为竞争者很多,更因为有了高拱这种兼具为国为民心,遇强则强的高段位对手。
历史上的赵贞吉,正是败于高拱之手,落寞致仕归乡,居家闭门著述。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