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明王朝:赵贞吉的顶级甩锅本事——不需明言,也能害苦了胡宗宪

作者:正说清代十二朝

其实,赵贞吉何尝想让治下的百姓去死,前方抗倭急需军饷,可沈一石织坊却因生丝短缺日日减产,几个徽商又因作坊产业至今未能归到他们名下,急于抽身退出,这再让赵贞吉忧心如焚。

“浙江贪墨案”已经处理完毕,朝廷派来的两位钦差却并没有返回京城,反倒每天出现在织造作坊,很明显,嘉靖皇帝仍未放弃那五十万匹丝绸的生意。皇上没放弃,向来以“逢迎上意”为基本为官准则的赵贞吉,自然也不能放弃。

大明王朝:赵贞吉的顶级甩锅本事——不需明言,也能害苦了胡宗宪

来到织造作坊,赵贞吉问道:

“现在每天的织量是多少?”

相较于胡宗宪的抗倭军需,相较于浙江百姓的死活,赵贞吉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就在于此,就在于能不能完成这批丝绸生意,为自己进入内阁添上最后一块砖。

一位徽商回答道:

“眼下每天还能织一百匹。过几天只怕要停机了。”

停机?这不是要了赵贞吉的命,断了赵贞吉的仕途发展吗?只是,赵贞吉当然知道为什么会停机,百姓的生丝收不上来可不就得停机嘛!

只是,赵贞吉可不想担起这个担子,必须想尽办法把这个锅甩出去,听到徽商的这句话,赵贞吉立马提高了音调,就为了能让两位锦衣卫听见。

“为什么停机?”

徽商回答道:

“不瞒中丞大人,我们的本钱也有限,实在拿不出钱来买丝了。何况还有这么多人要开工钱。”

好了,徽商们给出理由,赵贞吉赶紧抓住机会表现:

“半价买丝你们都拿不出本钱?当时为什么签约书?告诉你们,耽误了朝廷的事,胡部堂也保不了你们。”

先是甩锅给徽商们办事不尽心,又将责任甩给了徽商们的本家——胡宗宪,赵贞吉不愧为“不粘锅”。

只是,沈一石的产业已经被赵贞吉签约卖给了徽商们,但嘉靖皇帝却一直声称这片产业本就属于江南织造局,徽商们自然急着找赵贞吉要个说法,别到最后弄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大明王朝:赵贞吉的顶级甩锅本事——不需明言,也能害苦了胡宗宪

所以,徽商们并不是没钱,而是心里没底。

“做生意我们也不要担保,只讲一个信用二字。赵中丞,你能担保按约书给我们兑现吗?”

所谓“民不与官斗”,商,更不能与官斗。嘉靖皇帝都给了明确的说法了,赵贞吉能给你们什么承诺?

听到徽商们的抱怨,赵贞吉脸一沉,声调再次抬高,说道:

“谁说不按约书兑现了!织机一天也不能停,今年五十万匹丝绸一匹也不能少。你们谁敢停机,我不抓人,请你们的本家胡部堂派兵抓人。”

把徽商们扯到丝绸生意中,本就是嘉靖皇帝用以抹黑胡宗宪的大阴谋,赵贞吉当然说了不算;可年底五十万匹丝绸的生意又都压在了“暂署江南织造局”的赵贞吉头上;所以,赵贞吉才打算“苦一苦百姓”,低价收丝。可就算如此,五十万匹丝绸的生意还是无望完成,赵贞吉只能再次施展“不粘锅”的本事。

就在赵贞吉急于寻找“甩锅”对象的时候,淳安县县丞,刚被海瑞怼服的田有禄来到了巡抚衙门。

“中丞大人把追讨淳安百姓欠粮的差使交给卑职去干,卑职好不容易派了些人下去收丝,却被海知县都叫回来了。”

赵贞吉问道:

“巡抚衙门的公文没给他看吗?”

田有禄虽然只是一个八品县丞,但给别人挖坑,陷害别人的手段却玩得非常溜。赵贞吉问了话,我们来看田有禄的表演:

先是故作沉默,不予回答,逼着赵贞吉再次问话,如此,既掩盖了自己状告顶头上司的错,营造了一种无奈如实回禀海瑞过错的感觉;又让赵贞吉满怀疑惑,甚至带有期待。如此情况下,田有禄再来一波状告海瑞的进攻,就会大幅度提高胜算。

大明王朝:赵贞吉的顶级甩锅本事——不需明言,也能害苦了胡宗宪

赵贞吉再次发问后,田有禄故作为难,回答:

“卑、卑职实在不知道怎么跟中丞大人回话……”

欲擒故纵,欲说还迎,田有禄这一手玩得确实高!

然后,在赵贞吉一脸疑惑之下,田有禄终于给出了最后的关键点:

“海、海知县把巡抚衙门的公文撕了。”

擅自撕毁上级衙门的公文,这个罪过可不小,赵贞吉愣了,在场的两位锦衣卫也愣了!知道海瑞胆大,可不知道海瑞的胆子竟然大到如此程度!

田有禄接着补充道:

“海知县说,织造局那些粮是皇上赈给淳安灾民的赈灾粮,谁要追讨便是玷污圣名。还说淳安今年是重灾县,他已经呈文朝廷请求免去全县的赋税。”

两句话,一句给赵贞吉扣上了一个“玷污圣名”的帽子,一句给赵贞吉制造了难以完成军需供应,难以完成丝绸生意的难题。在田有禄的汇报下,海瑞算是彻底得罪了赵贞吉。

这句话以后,赵贞吉无语了,沉默以后,一位锦衣卫说道:

“这个人,是不是真的脑子有病?”

诚然,大明官场荒唐如斯、肮脏如斯,海瑞这样一心为民、一心为国的官员,在这些“正常”官员的眼中,可不就是有病吗!

好了,钦差都给了态度,赵贞吉的机会来了,赶紧发言:

“什么病!就是对抗上司对抗朝廷的病!二位在这里都听到了,我要上疏参他,请二位也向宫里禀奏。”

要论“扣帽子”,赵贞吉和徐阶、高拱、张居正一样,可谓师承一脉、青出于蓝。除了扣上“对抗上司”、“对抗朝廷”的帽子外,赵贞吉还趁机将影响丝绸生意的责任甩给了海瑞一部分:不是我赵贞吉不尽心,是海瑞不让我收生丝啊,没有生丝,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大明王朝:赵贞吉的顶级甩锅本事——不需明言,也能害苦了胡宗宪

好了,这波“甩锅”完成后,赵贞吉开始寻找另外一个“甩锅”对象——胡宗宪。

“把胡部堂的公子也扯了进来,这是怎么回事?”

赵贞吉有了态度,田有禄的底气足了,直了直身子,开始轻声漫语的回答:

“州里给卑职打了个招呼,说胡部堂公子到台州看望父亲,从淳安经过换船。卑职按照惯例,接待了一下,海知县却说卑职奉承上司,还说胡公子是假的,命卑职把他押送给胡部堂。卑职不按他说的做,他就要行文都察院参卑职的罪。”

一句话,我按照官场惯例迎来送往,海瑞却不通人情,说我“奉承上司”,要整我!

“中丞大人,卑职在淳安实在干不下去了,请中丞大人开恩,让卑职调、调个地方吧。”

这句话说完,田有禄哭了起来,但赵贞吉却沉默了,突然想到了什么,赶紧叫来下属问话:

“送给胡部堂军营的最后一批军需粮草什么时候起运?”

刚说到胡宗宪儿子的接待问题,赵贞吉为何转脸问及了胡宗宪的抗倭军需供应?

别忘了,朝廷派来的两位锦衣卫还在场呢!别忘了,这两位钦差可是嘉靖皇帝的眼睛,浙江的所有事宜都会如实汇报给嘉靖皇帝。

赵贞吉的真正目的何在?我们接着往下看——下属回应:

“回中丞,这一次是好几万人的军需,还有十几船今天下午才能到齐。到齐后立刻起运。”

听完这句回答,赵贞吉给了指示:

“剿灭倭寇这是最后一仗,一粒粮一根草也不许短缺。再去催,到齐后三天必须运到。”

看明白了吧?浙江一省为了胡宗宪前线抗倭的胜利,一粒粮一根草也不许短缺,而胡宗宪的儿子却招摇过市,大搞迎来送往那一套;再加上胡宗宪的本家——接手沈一石织造作坊的徽商们,百般推诿,不实心任事。到底谁在顾全大局,谁在为国为民,一目了然。

一句话,我再怎么织丝绸、筹军需,也抵不住胡宗宪家人和本家这样祸祸啊!

大明王朝:赵贞吉的顶级甩锅本事——不需明言,也能害苦了胡宗宪

关于赵贞吉的心理活动,原著小说中一言以蔽之:

田有禄的话突然提醒了赵贞吉,头上还有个胡宗宪,送来的这个胡公子不正是甩锅的契机吗?

按说,“东南二贞”有着数十年的交情,但在仕途发展面前,在具体责任面前,赵贞吉甩起锅来可谓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友谊?情义?在官戴袍服面前,算个六啊!

另一边,镜头来到胡宗宪的大帐中。

胡宗宪盯着举棋未定的戚继光,就好像严嵩盯着自己;若干年后,戚继光变成了胡宗宪,张居正变成了严嵩,这种眼神却再也见不到了。

看着戚继光,胡宗宪想到了严嵩交代自己的话——“今国库亏空如此,再打下去,为师也拿不出钱给你了,暂且休兵歇战吧”;还想到了嘉靖皇帝的那句话——“朕也难,我们就都勉为其难吧”。

第九次台州抗倭大战,乃系剿灭倭寇的最后一战,是按照严嵩的指示“养寇自重”,还是按照嘉靖皇帝的指示——“勉为其难、一战而定乾坤”,胡宗宪再次陷入两难之中。更关键的是,胡宗宪的命运也和这场抗倭决战的胜利息息相关,倭寇在,东南、朝廷和嘉靖就离不开胡宗宪;倭寇灭,胡宗宪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就会大幅度降低;倒严、倒胡宗宪,就会排着队一件件发生。

胡宗宪,到底该如何抉择?

像赵贞吉一样,化身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还是为国为民为朝局,一举铲除为祸东南十年的倭寇?

胡宗宪看着戚继光,问道:

“大战在即,站在行兵布阵的位置,看看帐外这场大雨,然后再想想这步棋该下在哪里?”

注意胡宗宪给戚继光设定的回答框架——“站在行兵布阵的位置”,什么都不要考虑,只说排兵布阵,只说眼前这场大战。

大明王朝:赵贞吉的顶级甩锅本事——不需明言,也能害苦了胡宗宪

戚继光回答道:

“据属下十几年与倭寇在沿海作战的阅历,每年这个时令这场大雨后都应该有一两天的大雾,有利于奇兵突袭。”

一句话,这场仗该打,而且大概率能够取得胜利!

胡宗宪坐直身子,感叹道:

“是呀,难得的战机呀。逐水草而居,应天时而动,这才是最大的理呀!”

什么叫理?圣人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军国大事、百姓福祉面前,“君”都是轻的,“知遇之恩”算什么,师傅算什么。胡宗宪不再犹豫,拿起桌上的一封信烧了。

关于这封信,剧中并没有交代,但原著小说中有着明确说明,就是严嵩写给胡宗宪,劝其继续休兵歇战的信。

信中,严嵩认为“国库空虚,灾荒频仍,君父之宫室未修,百官之俸禄久欠”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已经被胡宗宪重创的倭寇,已经成了朝廷的肢体之疾,不足为虑。“望吾弟体朝廷大局,暂休兵歇战,以解国库不继之难。待鄢懋卿南下巡盐,收有盐税后,朝廷再调拨军款,悉剿倭贼。”

一句话,就算要彻底清剿倭寇,也要等到“严党”另外做出成绩,要不然“严党”会倒,你也会倒。

烧掉这封信后,胡宗宪对戚继光下令:

“立刻通令各路援军,雨停雾起,全线出击,一举聚歼倭寇!”

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胡宗宪无愧“东南一柱”、“国之干城”!

大明王朝:赵贞吉的顶级甩锅本事——不需明言,也能害苦了胡宗宪

面对这样的胡宗宪,严嵩焉能不汗颜,赵贞吉这个“大局”中只有自己的“不粘锅”,焉能不羞愧而亡!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