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王朝:和高拱争鬥,趙貞吉究竟有沒有勝算?勝算幾乎為零

作者:正說清代十二朝

在嘉靖皇帝“無言”的指揮下,經過徐階等内閣成員的反複斟酌,“嚴黨”多達千萬兩之巨的抄家款被“完美配置設定”。軍隊,可以隻守不攻;百官,可以暫時停俸;百姓,還可以繼續苦一苦;隻是嘉靖皇帝的宮觀修築工程,斷斷然不能停。

皇帝當了四十多年,建幾座房子、享幾天樂子怎麼了!軍饷、俸祿和赈災款項都停了,算什麼,嘉靖皇帝還要繼續奏樂、繼續舞。

大明王朝:和高拱争鬥,趙貞吉究竟有沒有勝算?勝算幾乎為零

隻是,軍隊不能反抗、百姓不敢反抗,但拖欠俸祿、無法過年的朝廷百官可忍不了。更何況,都察院、翰林院和國子監等衙門的清流們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準備了一肚子的道理,正愁沒地方發洩呢。

于是,百官大鬧戶部糧庫,戶部官員趕緊跑到西苑向時任“内閣閣員兼戶部尚書”趙貞吉彙報情況。

此時的趙貞吉和内閣成員、六部九卿正在忙着大明王朝的頭等大事——撰寫青詞,沒有一點煙火氣,甚至沒有一點人味。

被趙貞吉拉到門外,戶部官員彙報:

“幾百個官員在庫裡鬧起來了!”

趙貞吉問:

“誰領的頭?”

這就是達到一定級别的封建官員所必然會出現的最标準的模樣。遇事不問原因,不問經過,不問應對措施,先找到為禍之首,這就是處理群體事件的最有效辦法。

想名留青史,需學海瑞,當然你要遇上嘉靖這樣的皇帝;為官入仕,當學趙貞吉,當然你不能有海瑞這樣的下屬。趙貞吉,絕非簡單的“精緻利己主義者”,而是封建官員最為典型的代表人物。

群體事件之是以難處理,就在于一個“法不責衆”,但群體事件處理的突破口也就在于此。不管是震懾還是拉攏,隻要先把上司者收服,事件的處理便成功了一半;而後,再将群體事件的責任細分化、具體化,平均分攤到參與人員的主管部門。一場沒有上司者,責任細化的群體事件,最後便隻能落得一個下場——失敗。

大明王朝:和高拱争鬥,趙貞吉究竟有沒有勝算?勝算幾乎為零

戶部官員回答:

“還能有誰,李清源呗!”

由此可見,李清源可謂名聲在外,慣唱反調的“老刺頭”了。再看戶部官員的表情和語氣,李清源也屬實不好對付,關鍵人家占着一個“理”字。

我們再來看趙貞吉的第二問:

“海瑞呢?”

先明确群體事件的上司者,以便于抓住解決事件的突破口;然後,再尋找相關責任人,留作大用。

隻是,趙貞吉抓住的“責任人”——海瑞,究竟有何大用?

1、事件處理過程中,可以懲治海瑞,用以安撫群情激奮;

2、如果事件不能順利處理,也可以懲治海瑞,給大家一個暫時的交代;

3、就算事件完美處理,上級機關也必然會有問責程式,到時候,海瑞又會是一個給上級機關交代的替罪羊。

也就是說,此時的海瑞就是一個可以随時抛出去“臨時工”,一目了然,容易了解了吧!

好在這位戶部官員還有點正義心,竟替海瑞說了句話:

“幾百個人,海大人他一個人……”

隻是,趙貞吉不想繼續再聽,不把責任推到海瑞身上,難道讓自己攬?真要那樣,趙貞吉就不叫“不粘鍋”了。

大明王朝:和高拱争鬥,趙貞吉究竟有沒有勝算?勝算幾乎為零

兩句問話,趙貞吉便迅速掌握了群體事件的處理關鍵,做好了事件處理的基本架構,敏銳如斯、機敏如斯,隻是正如大明王朝的扛把子一樣,心思沒用對地方。

掌握事件的基本架構以後,趙貞吉傳回内閣,開始進行事件處理最為關鍵的一個步驟——彙報。

“師相,戶部那邊鬧欠俸了,學生先去看看。”

趙貞吉的“彙報”對象,自然是“内閣首輔”徐階,隻是,趙貞吉卻并沒有掌握“彙報”的關鍵點。或者,久在地方任職的趙貞吉,初入朝廷、初入内閣,尚未完全明白這類“彙報”的作用何在。

趙貞吉的彙報,隻說明了一點——事件梗概,但卻忽略了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忘了擷取“許可”。什麼話能說,什麼承諾能給,什麼要求能答應,趙貞吉一概沒問。沒問,就不能亂給承諾;不給承諾,就無法滿足鬧事者的要求;無法滿足要求,群體事件就無法解決。

就這一點來看,趙貞吉尚需修煉!當然,如果沒有趙貞吉的缺陷,也無法彰顯高閣老的成熟和理性。

徐階最擔心的事情到底發生了,“抄家款”的配置設定方案到底是徐階主持安排的,哄得嘉靖皇帝高興,卻引發了百官鬧俸的集體事件,這不等于直接将帽子扣到了嘉靖皇帝的頭上嗎?更何況,身為“内閣首輔”,徐階絕對不允許事态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畢竟徐階才是第一管理責任人。

是以,聽到這個消息,徐階并沒有多想,立馬便給予了回複:

“你立刻去,這個時候千萬不要鬧出事來!”

得到了許可,趙貞吉還是不放心,畢竟人家手中還有一件最為重要的任務尚未完成。對于趙貞吉乃至整個内閣和六部九卿而言,這個任務可比什麼軍隊欠饷、百官欠俸、餓殍遍地重要的多。

“我這就去,這青詞……”

趙貞吉最擔心的任務,就是嘉靖皇帝最看重的青詞!

大明王朝:和高拱争鬥,趙貞吉究竟有沒有勝算?勝算幾乎為零

同為天涯淪落人,徐階也知青詞之重,隻能給予安慰:

“我幫你斟酌,趕緊去吧。”

好了,趙貞吉的戲碼結束了,接下來,我們來看下高拱的為官藝術,用以比較一下趙貞吉和高拱之間的巨大差别。

趙貞吉在向徐階彙報的時候,一直在書寫青詞的高拱便趁機離開了座位,他知道徐階會有所求,更知道趙貞吉官威不夠、聲望不足,根本無法鎮住場子。高拱這是在刻意制造和徐階之間的距離,留給徐階“求”自己的空間,以便于自己趁機索要籌碼。

和高拱預想的一樣,徐階起身來到高拱跟前,問道:

“肅卿,寫完了嗎?”

沒有官職稱呼,沒有姓名稱謂,開口便言“肅卿”,用以拉近兩人之間的關系,為接下來的對話奠定基礎。

來看高拱的回答:

“寫完了。”

關于高拱的這句回話,原著小說有着不同的表述——“快了,還有幾句話”,個人認為原著中高拱的回話更為貼切,“沒寫完”,高拱才有拒絕的合理理由,才能給自己留下充足的閃轉騰挪空間。

徐階開始給出“請求”:

“你也去吧。趙孟靜威望不夠,你去才能平息衆怨。”

久在地方任職,朝中根基不足;而且,趙貞吉初入内閣,官威不足、聲望不夠;更何況,他需要面對的是國子監、都察院和翰林院的一衆清流,看家的本事就是“講理”,最引以為傲的本事就是“直言犯上”。

一句話,趙貞吉單獨處理這等群體事件,資曆不夠、威望不夠!

大明王朝:和高拱争鬥,趙貞吉究竟有沒有勝算?勝算幾乎為零

來看高拱的回應:

“我也不知道如何平息衆怨。”

如果高拱剛才回應“青詞尚未完成”,是不是又多了一個予以拒絕的理由?當然,高拱的重點并不在于此,他需要這次和趙貞吉正面比較的機會,更需要借機殺一殺趙貞吉的銳氣。也就是說,他不會拒絕徐階的請求,他隻想索要更多的承諾和籌碼,以便于自己能夠完美處理這次群體事件,壓過趙貞吉一頭。

此時的内閣中,抛開李春芳這位“老好人”,能和高拱競争“内閣首輔”的閣員就隻有趙貞吉。隻是,高拱屬于孤軍奮戰,而趙貞吉背後有着徐階的大力支援。是以,就内閣内部來看,高拱較之趙貞吉的勝算并不大。

是以,高拱便有了三大競争政策:

1、效忠嘉靖。聽聞嘉靖皇帝病重,高拱能夠真心流淚,并且立馬要求請來李時珍為皇上診病,這份忠君之心,絕非僞裝。

2、争取裕王。徐階慣有息事甯人之舉,而且私德多有虧處,是以,裕王并未将其視為心腹,隻是将其視為師傅而已;張居正的重點則在世子身上,裕王也隻是将其視為世子未來的依仗;唯獨高拱一人,盡得裕王所需。

3、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高拱時時處處對趙貞吉的進攻、打壓和擠兌。此次百官鬧俸,就是高拱打壓趙貞吉、反襯趙貞吉無能的絕佳機會。

面對高拱的拒絕,徐階開始勸說:

“把道理給大家講清楚嘛!”

高拱接着給出了一句極為經典的名言:

“隻有架起鍋子煮白米,沒有架起鍋子煮道理。”

表面上看,這是關于百官要求的回應,抱着道理沒法過年,要錢要糧才行!但實際上,這正是高拱向徐階索要承諾、提出要求的隐晦說明:手裡沒米難引雞,手裡沒錢難聚兵,光有道理我可沒法勸說百官,你得給我點具體承諾。

大明王朝:和高拱争鬥,趙貞吉究竟有沒有勝算?勝算幾乎為零

好了,徐階隻能給出承諾:

“過了年,給大家補發欠奉。”

沒有具體時限說明的承諾,等于白說,這樣的話糊弄糊弄趙貞吉還行,可糊弄不了高拱。高拱索性直接問及關鍵,索要“時限”:

“既然閣老許了願,那就給個具體的時限吧。”

想到百官鬧俸的群體事件,以及事态失控後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徐階隻能向高拱妥協,給出了實際意義的承諾:

“明年二月。明年二月,我想辦法給大家補發今年的欠奉。”

有了這些承諾,高拱放心了:

“好!我去一趟。”

注意,此時的趙貞吉肯定焦頭爛額,甚至慘遭百官圍攻。因為沒有得到許可,趙貞吉也沒法給予百官承諾,隻能用一句“再苦一苦百官”來搪塞這些已經無米下鍋的官員。就在這個即将失控的關鍵時刻,高拱再帶着從徐階那裡要來的承諾,一語定乾坤,成功穩住場面,趙貞吉的形象就會立馬一落千丈,本就不多的聲望便會盡失。

主政地方,趙貞吉逢迎上意獲得仕途晉升的政策,或許管用,因為身為一把手的他沒有競争者,隻要幹出具體成績,能讓嘉靖皇帝認可就行;可進入朝廷任職,這種辦法便會大機率失效,因為悍臣滿朝,因為競争者很多,更因為有了高拱這種兼具為國為民心,遇強則強的高段位對手。

大明王朝:和高拱争鬥,趙貞吉究竟有沒有勝算?勝算幾乎為零

曆史上的趙貞吉,正是敗于高拱之手,落寞緻仕歸鄉,居家閉門著述。

(本文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并不以曆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