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功勋人物谱科技篇:著名的物理学家——张宗燧

功勋人物谱科技篇:著名的物理学家——张宗燧

张宗燧(1915年6月1日—1969年6月30日),浙江杭州人,物理学家,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特别是统计物理、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场论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功勋人物谱科技篇:著名的物理学家——张宗燧

1930年,张宗燧进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1年,张宗燧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受吴有训、赵忠尧等名师指导。

1934年,张宗燧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清华研究院,同年报考庚子赔款出国留学。

1935年,物理专业名额仅一人,吴师建议张宗燧改考天文专业,张宗燧从命,经短期速成,即考取美庚款,后去紫金山天文台实习半年,准备赴美。然而,张宗燧有宏志于数学和理论物理,以当时国际学术水准,欧洲高于美国;于是他放弃“美庚款”。

1936年,张宗燧报考“英庚款”数学专业,第四届“英庚款”数学专业两名取生为许宝騄和张宗燧。

1937年,张宗燧与许宝騄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与早一年来英国的王竹溪一样,在统计物理学家福勒(r.h.fowler)门下,从事统计物理的研究,两年发表了论文七篇,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8年,福勒荐张宗燧去丹麦尼尔斯·波尔(n.bohr)领导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受到现代物理学先驱人物狄拉克(dirac)、泡利(pauli)、罗森菲尔德(rosenfeild)、维克(wick)、莫勒(moller)、威尔逊(a.h.wilson)等的影响,张宗燧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从事新兴的理论物理学的研究。

1939年,张宗燧到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在沃尔夫冈·泡利身边工作,写出了他的第一篇量子理论的学术论文《包含介子的过程对于方位角的依赖》。正当张宗燧留英公费期满,延长一年又未获准之时,尼耳斯·玻尔表示愿意留他在哥本哈根实验室工作,以解决生活问题。但张宗燧历来不太喜欢做实验,又因为欧洲局势很紧张,担心战事扩大回不了祖国,于是谢绝了尼耳斯·玻尔的关照,于1939年秋告别了哥本哈根,,几经辗转回到了重庆,当上了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

1945年,抗战胜利,时年三十岁的张宗燧受李约瑟推荐,以英国文化协会高级研究员身份赴英国剑桥大学进行科学研究。

1946年至1947年,张宗燧他在剑桥完成四篇高水平的论文,他提出要在剑桥开课,狄拉克予以支持并安排他讲授场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步上剑桥讲坛。

1947年,狄拉克推荐张宗燧到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作短期研究。

1948年,张宗燧应邀到费城的卡内基高等工业学校任教;由于签证的延误,而同时北京大学又向他发出了聘书,所以他于当年秋天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回国后完成的《合乎相对论的场论》一文,发表在美国的《物理评论》上。

1951年,由于他擅长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合聘研究员。

1956年底,华罗庚建议调宗燧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一级研究员,兼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 。

功勋人物谱科技篇:著名的物理学家——张宗燧

1957年,张宗燧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理化学部)。

1969年6月30日,张宗燧因受极左路线的迫害而死,仅54岁。

张宗燧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教学中成绩显著,获得大家好评。他先后培养研究生多人,他的学生正在中国各有关科研领域内发挥着骨干的作用。张宗燧热爱祖国,在解放前夕毅然回国,他拥护党和社会主义,他热爱科学,刻苦钻研业务,在理论物理的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