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功勳人物譜科技篇:著名的實體學家——張宗燧

功勳人物譜科技篇:著名的實體學家——張宗燧

張宗燧(1915年6月1日—1969年6月30日),浙江杭州人,實體學家,主要從事理論實體特别是統計實體、量子力學、量子電動力學和量子場論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功勳人物譜科技篇:著名的實體學家——張宗燧

1930年,張宗燧進入燕京大學實體系學習。

1931年,張宗燧轉入清華大學實體系,受吳有訓、趙忠堯等名師指導。

1934年,張宗燧從清華大學畢業後,進入清華研究院,同年報考庚子賠款出國留學。

1935年,實體專業名額僅一人,吳師建議張宗燧改考天文專業,張宗燧從命,經短期速成,即考取美庚款,後去紫金山天文台實習半年,準備赴美。然而,張宗燧有宏志于數學和理論實體,以當時國際學術水準,歐洲高于美國;于是他放棄“美庚款”。

1936年,張宗燧報考“英庚款”數學專業,第四屆“英庚款”數學專業兩名取生為許寶騄和張宗燧。

1937年,張宗燧與許寶騄來到英國劍橋大學數學系,與早一年來英國的王竹溪一樣,在統計實體學家福勒(r.h.fowler)門下,從事統計實體的研究,兩年發表了論文七篇,獲得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38年,福勒薦張宗燧去丹麥尼爾斯·波爾(n.bohr)上司的哥本哈根理論實體研究所工作。在這裡,他受到現代實體學先驅人物狄拉克(dirac)、泡利(pauli)、羅森菲爾德(rosenfeild)、維克(wick)、莫勒(moller)、威爾遜(a.h.wilson)等的影響,張宗燧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從事新興的理論實體學的研究。

1939年,張宗燧到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在沃爾夫岡·泡利身邊工作,寫出了他的第一篇量子理論的學術論文《包含介子的過程對于方位角的依賴》。正當張宗燧留英公費期滿,延長一年又未獲準之時,尼耳斯·玻爾表示願意留他在哥本哈根實驗室工作,以解決生活問題。但張宗燧曆來不太喜歡做實驗,又因為歐洲局勢很緊張,擔心戰事擴大回不了祖國,于是謝絕了尼耳斯·玻爾的關照,于1939年秋告别了哥本哈根,,幾經輾轉回到了重慶,當上了中央大學實體系教授。

1945年,抗戰勝利,時年三十歲的張宗燧受李約瑟推薦,以英國文化協會進階研究員身份赴英國劍橋大學進行科學研究。

1946年至1947年,張宗燧他在劍橋完成四篇高水準的論文,他提出要在劍橋開課,狄拉克予以支援并安排他講授場論,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步上劍橋講壇。

1947年,狄拉克推薦張宗燧到赴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作短期研究。

1948年,張宗燧應邀到費城的卡内基高等工業學校任教;由于簽證的延誤,而同時北京大學又向他發出了聘書,是以他于當年秋天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回國後完成的《合乎相對論的場論》一文,發表在美國的《實體評論》上。

1951年,由于他擅長數學在實體學中的應用,開始擔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1956年底,華羅庚建議調宗燧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一級研究員,兼理論實體研究室主任 。

功勳人物譜科技篇:著名的實體學家——張宗燧

1957年,張宗燧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理化學部)。

1969年6月30日,張宗燧因受極左路線的迫害而死,僅54歲。

張宗燧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在教學中成績顯著,獲得大家好評。他先後培養研究所學生多人,他的學生正在中國各有關科研領域内發揮着骨幹的作用。張宗燧熱愛祖國,在解放前夕毅然回國,他擁護黨和社會主義,他熱愛科學,刻苦鑽研業務,在理論實體的研究和培養人才方面,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