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的“黄崖洞”是生产步枪吗#
“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首歌创作于1937年的《游击队之歌》,反映了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后勤保障、武器装备上的极度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从敌人手中获取。

为了解决枪支弹药的不足,八路军陆续设立了一批兵工厂,用土法生产枪支弹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当属黄崖洞兵工厂。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讲堂乡韩庄村创建了太行山区最早的一家兵工厂——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1939年7月,日军入侵榆社县后,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创建一个长期而稳固的军工生产基地,八路军总部决定给韩庄修械所搬家。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负责为韩庄修械所选择地址。左权是一位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具有很强的军事眼光。他在太行山一带进行实地选址,最终选择在黄崖洞。
黄崖洞位于山西长治市黎城县城北45公里东崖底镇下赤裕村西北的深山之中。这里的悬崖陡壁都是黄色,东崖半空有一个天然石洞而得名。当时,从外界进入黄崖洞,只能通过一条狭长的“s”形通道,这条“s”形通道全长约1.5公里,两旁壁立千仞。在通道上设置一道关卡,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前面提到的天然石洞,位于太行绝壁的半山腰上,高25米、宽20米、深40米,可以配备200多人的兵力。这里干燥凉爽,适宜存放军火武器,可以作为兵工厂的军火库。在黄崖洞附近一片名叫“水窑”的山谷,林木茂密,十分隐蔽,适宜作为生产武器的厂房。
当年9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长刘鹏、一所所长程明垒、一所总工程师陈自坚来到黄崖洞丈量面积,启动了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由于时间不等人,前线的战士急需枪支弹药,他们一边建设工厂,一边用机器生产枪支弹药。
最初,黄崖洞兵工厂从韩庄村搬迁来10余部陈旧机床、刨床、钻床和一台三节锅炉。没有精密仪器,工匠只能拿韭菜叶当量具;没有现代化机床设备,工人们只好用锉刀制造枪支。但是,工人们生产热情非常高。当时工人们口耳相传着许多顺口溜,其中一首说:“全凭一把土锉刀,太行山上出英豪。夺了边区状元印,《新华日报》天天飘。”这是称赞兵工厂里的工匠、工人师傅们,克服了简陋的生产条件,成为边区的劳动模范。
左权为黄崖洞兵工厂的发展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从外面筹措机器设备,还从延安调来一台精密设备。到1940年,这里已经发展为一家有40多部机器、设备的大型兵工厂,车、刨、钻、冲、切、削等机床一应俱全,还有一台10千瓦的直流发电机。水窑谷的厂房有12栋房子,总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其中规模最大的钳工房,有1000多平方米,分为两层结构。楼上是工人的宿舍,楼下是生产车间。
制作枪支弹药,需要大量的钢铁和火药。八路军没有冶炼钢铁的工厂,钢铁主要以缴获的弹壳、钢盔、铁轨等为原材料。那时候,八路军打完一场仗后,战士们都养成了捡弹壳的习惯。这些收集的弹壳要全部交上去,送到黄崖洞兵工厂,做成我们自己的子弹壳。
当然,光是靠弹壳和钢盔远远不够规模化生产需要的原材料。怎么办?在电影《铁道游击队》里,游击队经常扒下敌人铁路上的铁轨。一方面可以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另一方面把铁轨送到兵工厂,可以作为制造枪支弹药的原材料。
火药的原材料主要是木炭。黄崖洞周边有不少树林,将这些树林砍下来,烧制成木炭,再磨成粉就可以了。
黄崖洞兵工厂全盛时期,全厂有工人3000多人,设有厂部,下设3个行政科,分别是总务科、器材科、工务科,还有4个部,分别是车工部、钳工一部、钳工二部、锻工部。在1940年,黄崖洞兵工厂生产走上了正轨后,每年生产出来的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
不仅如此,黄崖洞兵工厂还研发出我军第一种制式步枪——“八一”式步枪,八路军第一种自产“掷弹筒”等,为人民军工生产培养了大批优秀技术人员。
从1939年到1945年短短6年间,黄崖洞累计生产手榴弹58万枚、迫击炮2500门、炮弹26万多发和1万多支“八一式马步枪”,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黄崖洞兵工厂的存在,对于日军来说是巨大的威胁。1941年11月11日,日军第36师团出动第4、6混成旅共计7000余人进犯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以劣势兵力和简陋的武器打响了黄崖洞保卫战,以伤亡160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毙伤敌人近1000人、敌我伤亡比例6:1的辉煌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