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战友之间的友谊格外真挚,在那个无比黑暗的时代,温暖了人们的心。现代人虽然拥有无比优越的生活条件,精神却越发空虚,肝胆相照的友情难再寻觅。
踏入历史长河,阅读革命故事,让我们再次领略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现在来讲讲彭德怀和左权。

彭德怀和左权同为湖南人。彭德怀1898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左权小彭德怀七岁,1905年出生于湖南醴陵。
两人之前并无交集,彭德怀18岁入伍,在战场上练就了过硬的实战本领。左权则学习多年,曾就读于伏龙芝军事学校,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拥有大量军事理论知识。因为相同的革命理念,他们成为了战友,一文一武,从此成为了战场上的好搭档。
日常生活中,他们也相互照顾,左权爱抽烟,彭德怀每得好烟,便私留下来,偷偷给左权拿过去。彭德怀胃不好,左权便有意捡菜里的辣椒吃,留下鱼肉给彭德怀。
1940年5月,左权女儿出生,彭德怀与夫人前去看望。想到左权驻扎地为太行山太北区,彭德怀便提议给孩子取名左太北。这个名字非常有意义,左权和妻子刘志兰很满意。
打仗时,左权是个无比坚强的硬汉,而每当面对妻女,左权却无比柔情,有了女儿之后尤其如此。
孩子小时候,得空他就为孩子洗尿布。不在身边时,也常惦念孩子,时常买些小礼物,托人捎给女儿。有一次,他买了一些花布给,想着让妻子给女儿做身漂亮衣裳,却不慎遗失。在给妻子的信里,提到这件事时,他无比遗憾,这样写道:“可惜了那几张布,还挺好看,想着你替小北做成衣服后,满可以让她漂亮一下,却都丢掉了,想来甚是可惜。
幸福的时光没能持续太久,小北两岁时,左权便牺牲了。
那是1942年,百团大战中日军失利,他们恼羞成怒,集结全部兵力,共计三万余人,对太行山地区发动围剿。当时,太行地区我军总计只有数千人,力量悬殊,无法正面与之抗衡。
面对突发的紧急状况,彭德怀和左权连夜商讨,作出如下安排:彭德怀分散敌军注意力,左权带兵突围。
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左权带领大部队成功转移。敌军围剿不成,气急败坏,又加重了兵力。
见此情景,左权劝说彭德怀马上转移,彭德怀却坚持战斗。两人为此竟吵了起来,无奈之下,彭德怀带兵突围出去了,左权却牺牲了。
多年以后,军事专家分析,丛林地区地势复杂,草木茂盛,左权如果能及时隐藏起来,也不会牺牲。只是因为怕大家迷路,他亲自指挥,这才暴露了自身,成为了敌军的攻击目标。
得知好友牺牲的消息,彭德怀痛不欲生,暗自下定决心,要为左权报仇。
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1942年12月,他得知,杀死左权的“益子挺进队”,将要到祁县参加庆功会。
这是个好机会,但祁县伪军众多,下手不容易。经过反复思考,彭德怀想出了完美计策。首先,他挑选了30名战士组成了特别部队,并严格训练。
到了那天,战士们化妆为平民,混进了祁县,来到了鬼子庆功的德兴饭庄。等到鬼子酒足饭饱,喝得昏昏沉沉之时,战士们一齐动手,将他们悉数斩杀,为左权报了仇。
1948年,左权去世六年后,刘志兰再婚了。不久之后,刘志兰要随丈夫到包头生活,不方便携带女儿,便把左太北托付彭德怀照料。从这之后,彭德怀就成了左太北的干爹,小姑娘常称他为“彭爸爸”。
在彭德怀的细心照料下,左太北茁壮成长,几年之后,她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彭德怀颇感欣慰,总算是对老友左权有个交代了。
彭德怀对左权,虽不是亲兄弟,却比亲兄弟更亲。在他去世后,彭德怀为他报仇,养育女儿,让这份友情持续了一辈子,如此深情重义,不能不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