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遥远而寂静的河流

作者:中影兄弟传媒

越是质朴的东西,就越经常直接击中灵魂的深处,因此就越动人。郭子斌相机下这组镜头,抛弃了城市的喧嚣,我们的目光投向了那纯净、简约宁静的乡村:那日落即将落下,那长铃老人的剪影,那路边寂寞的小树,那无声的河流......所有喜欢让我们想起中年的事情都进入了遥远的记忆,那种温暖却又渗入了孤独的人生记忆。

北京电影学院的郑亚玲教授亲自为这组照片写了一篇影评,题目是《人生中每个人的记忆之河》。

编者注

遥远而寂静的河流
遥远而寂静的河流
遥远而寂静的河流
遥远而寂静的河流
遥远而寂静的河流
遥远而寂静的河流
遥远而寂静的河流

生命中记忆之河

- 摄影记者:遥远而寂静的河流

  随着时代革命和科技的发生,艺术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摄影从"化学时代"演变到"数字时代"的科学概念,过程革命影响着摄影作为记录功能和记录功能自身属性,取而代之的是更抽象的思维概念和私人形象的表达。为了现实这一点,与其他艺术类别相比,摄影在概念上确实发展得太慢了。但是,无论是功能性的还是概念性的;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艺术始终只追求和表达两个词——"记忆",或个人记忆,或时代记忆,或现实记忆,或内在记忆。

  在当今中国向城镇化迈进的进程中,大部分照片都与时代发展同步,反映了新城市文化兴起的记忆表达,包括主观的、装饰性的、广告性的,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市场化。在主流价值观日益高涨的浪潮中,偶然,郭子斌的一组照片,《那条遥远而寂静的河流》呈现在大众面前,全景构图的风景和人物,以质朴的风格展现出自己的魅力,与当下众多照片形成强烈对比,其独特的距离感美感无动于衷。

  郭子斌出生于鲁西南的一个小村庄,随祖母长大。从农村搬到城市后,他做过保安,美国编辑,记者,电视摄像师,几部电视剧的艺术家,摄影和各种报纸和杂志的首席摄影师,并四处走动谋生。1986年后,他的照片在各种电影展览中连续获奖,并成为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1995年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并于1997年3月21日至4月8日在北京电影学院第一展厅成功举办了学生个人摄影展,并被授予"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电影节第一人称"证书。在电影学院第七届艺术节摄影展上,他的作品《童年》获得了学院专业组二等奖。

  如今,郭子斌经过近二十年的辛勤和积累,拥有了一家规模较小的个人视频工作室。他的梦想没有改变,虽然是一颗星星的改变,人们并没有感到困惑,但子彬仍然经常梦见自己的家乡,令人难忘,他说:"每次回家,我都会看到那些剥落的谷物和割掉的玉米茧头在风中颤抖......阳光洒在他们动乱多风的树叶上,血昏背景中的金色光斑,仿佛在做最后的安慰......"正是他的思乡之情和思乡之情,不断增多的回忆,让他以生活在中国农村为背景,拍了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

生活,艺术之母,给了子彬激情和思想,变革的概念和创造的精神。在他的一套"那条遥远而寂静的河流"摄影作品中,子彬与祖母;祖母和祖父;祖母、爷爷和舅舅依次排成一排,画面人物望着慢慢消失的远处河流,夕阳黄昏和河流默默流淌,画面在背光下逐渐形成微妙的变化,暗示着画面内在的时间流逝和灵性。天与地,人与天,人与自然是生命内在的秩序和法则之一......在这组摄影图片中,最具审美冲击力的据说也是人物古朴的造型,类似于人物的轮廓和背部轮廓,或站立,或蹲下,散发出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本质,简约的局部与质朴的氛围令人惊叹,质朴的魅力甚至让人忽略了摄影技巧的存在。

  我从对世界电影和摄影史的研究中观察到,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多种形式,即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表达和自我表达的内在媒介,也是作品生命体的外部构成。当艺术家从心灵的内容中,找到最合适的形式组合和表现,那么这种表现形式,就已经深深地渗透到艺术创作者的精神意义和创造性内涵中。

  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必须以他自己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这种形式必须是心灵与本质和谐的节奏。否则就是一堆垃圾...

  人类社会中各种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力场。它也包裹在各种社会矛盾的急流漩涡中,蕴含着表面的平静、波浪和深邃的暗流,犹如那遥远的寂静,无尽的河流......

  子彬坚信"事情越简单,越接近美的本质"。然而,在他那组远遙寂静的河流照片中,所表达的简约并不是一种追求,而是来自于他内心的记忆和品质。他的一套图片可以延伸,让人们体验一首诗、一首古民谣和一个漫长而沉重的故事和传说,没有装饰,没有"瞬间";那条遥远的、寂静的、但从不平静的河流,这条独特记忆的河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必须经过我们每个人......

  

- 郑亚玲

遥远而寂静的河流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亚玲

郑亚玲,1955年出生,来自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人协会会员。

  讲座:外国电影史、日本电影研究、电影硕士研究、电影分析、世界电影史。

  主要成果和奖项:199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局授予"优秀青年教师奖",北京市政府颁发"优秀教师奖",1994年,电影《燃烧的雪花》(编剧)获得国家政府"中国表奖——优秀奖"。电影奖,1997年,教科书《外国电影史》获得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一等奖"科研成果"二等奖,1999年,电视故事片《皇家法》——大岛新电影纪录片(策划、编剧)2001年,四部电视特辑《走进黑泽明的世界》(策划、编剧),2003年, 荣获北京电影学院"十佳优秀教师"称号,并于2006年出版《文学知识小百科全书》(主编)一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