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风起,也是第二次来陶陶居酒家了,记得上一次是在位于上下九商业区的第十甫路总店,那天排了好多人,时间的关系只能放弃了。

这里也是蔡澜先生曾推荐过的广州性价比非常高的酒楼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据闻其金漆招牌“陶陶居”三个字是出自康有为的手笔。
对于到此一游的外地客来说,来这里吃饭的机会也弥足珍贵,所以特别珍惜和期待。
不巧的是那日的天气预报当晚台风将至,风在前、雨在后,此时外面已是狂风怒吼、乌云密布,因此做好了打算,晚上六点前必须离开这里。
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想想还有哪些事要做,于是就灵光一闪,去满足一下对美食的诱惑吧。
定好了原本去吃“广州酒家”,却因“歇业中”只好与其擦肩而过。
于是临时起意来到了附近的“陶陶居”,有了刚刚吃闭门羹的教训,所以去之前先在网上查了一下,午后16:30分歇业,此时恰好16:05分。
紧赶慢赶的,来到时已然16:10分了,心想着一定要在歇业前坐进去,尽管店大也不至于撵客吧。
不管怎样,我们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大概是因为此时不会再有客人来,酒店大门口也没有了引领的人员,于是便急步找了靠窗的位置坐定。
美食的忠实粉实属不易!
侍应生一路小跑的跟过来,估计是因为休息在即,脸上也没有了招牌式的笑容,告知我们后厨的服务时间,催促即刻点菜。还以为是下逐客令呢,先平复一下激动的小心脏,暂时褪去内心除对美食之外的决断和唯宠美食的狠劲儿。
海皇粉丝煲、冰镇咕噜肉(招牌)、猪油渣爆炒菜心、海黄鸡火炒饭(招牌)。
从小就喜欢吃,这么多年嘴也刁了。急匆匆去各地走走吃吃,也没办法将招牌菜尽数品尝,只好留有遗憾。
等菜之时,才有空一边啜茶、一边环顾着四周。
这家酒店是隐藏在大厦之中的店中店,整体设计是新派的装修风格,用餐区域采用了大幅落地窗,将窗外风景尽收眼底,廊外应该是空中花园,讲究的绿植高矮错落的有形排列,阻碍了城市的喧嚣,也暂缓
了人们的脚步。
在广州寸土寸金的地段,这样闲静舒适的环境中用餐,令宾客们心旷神怡,实属难得。
因为临近休息,所以偌大的餐厅只有我们一桌就餐,这是包场的礼遇呀!
攀谈中服务小妹也褪去了先前的呆板,很快一道道菜品相继摆上了桌。
但愿厨师们不会因为时间仓促,而缺省工
序。
先尝了这道菜——冰镇咕噜肉,包裹着酱汁的肉段休闲的落在冰块之上,冰的透感衬托出整块肉立体得妖娆丰富。
乍一看这道菜就跟北方饭馆里的熘肉段差不多,都是由猪里脊肉挂糊油炸而成,大家都知道考验厨艺的绝活就在于挂糊的薄厚以及炸制过程中的火候掌控。
但是今天要说这道菜的神来之笔,便在于其下面铺满的晶莹剔透的小冰块。
那么说了冰块也不好吃,有啥讲的。起初我也怀疑此做法......
先来回忆一下,“过了油”的肉段表面温度很高,而被面糊包裹的内部肌肉组织温度会更高。
可是大家都知道其最佳品尝时机,恰是刚出锅装盘后便能入口那一时刻的口感。
食客的常规动作,面对烫嘴的肉段,往往是入口后一边沿着舌根底部吹凉风、一边还要将肉段来来回回滚几圈才会咬下第一口,迅速将肌里的高温释放出来,这时口中含着一分为二的肉段,继续就着凉风等上2~3秒之后,才会两下三下的咬下去。而冰镇咕噜肉的巧妙做法就是完全不同的口感,被冰镇之后的肉段表面温度迅速降低,不但不会影响肉质口感,反而令食客
躲开了高温的尴尬,毫不费劲儿的一口连着一口将其揉碎嚼烂。
经油炸过的肉段,金黄焦香、皮儿脆肉嫩,肉汁充盈,肌肉纤维的质感仍在,细腻无渣的薯粉裹在肉段之上,再融合者甜咸适宜的酱汁,滋味儿更浓郁,越嚼越香。
由于冰块的加入,令食物入口爆浆的滋味更醇厚,与口腔的接触更饱满,使之带来跳跃的口感。
这样一来对炸制过程的功底要求会更高,温度用时的设定务必更科学,要包含由于表面温度降低而不会影响肌肉纤维质感所产生的延迟时间。
那么这道菜更像是有趣的猜谜题,谜底便是制作者与食客之间的默契,因为在面对众多垂涎的菜品之时,你必须抵制排它的诱惑,首选将其快速的吃进口,然后去调动你的感知器官与之合拍共振。
随着一秒、一秒、下一秒、哪怕是再迟疑一秒,此时冰块与室温接触温度上升开始慢慢融化,融水包裹着挂了浆的肉段,就会很快将挂浆脱落,肉段泡软,那感觉便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便是盘中食物所隐藏的物语。悟透了,不仅品尝到了不寻常的口味,为其美妙的厨艺叫绝,更是能理解制作者天马行空物尽其道的表达。
写到这儿不禁想起孩提时代,那时候物质匮乏,吃饱穿暖便是最大的需求除非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道熘肉段,那已经算是改善生活了。
父母们的记忆中仍然保留着那样的画面,看着我们吃着滚烫的肉段,左右摇摆着小脑袋瓜儿,嘴里还时不时发出滋溜滋溜仿佛吹哨的声音,一直嚷嚷着烫,还依然留在口中也舍不得吐在碗里,至今忆起仍被津津乐道。
其实是时代不同了,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冰镇咕噜肉很有可能就是溜肉段的改良或创新,无论是老味道还是新做法,都散发出不一般的淡雅清香,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不一样的滋味。
有时候我常常在想,锅碗瓢盆碰撞的后厨房就像是一间化学试验室,烹饪出的一道道菜品,便是食材与味料外加温度、用时的助攻作用下,经化学反应之后,促成了新的生成物。而这些鲜活的生成物却具备自己的语言和标识。
正如任韶堂在《食物语言学》中写道:“食物的语言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看见这些交汇,看见文明间古老或现代的碰撞,看见人类认知、社会和进化的隐藏线索。”
就像每当你在正月里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又何尝不是在使用这些食物的语言呢。
海黄鸡火炒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