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草不黄俗话说239:河漏自然“漏”河中?(Ⅱ)

(二)“河漏”种种释义

1.“从空中落下”

饸饹床子:床子呈圆形,有细孔。(徐世荣《北京土语词典》)

蔡美彪先生《也谈<水浒>中的“河漏子”“大辣酥”及相关词语》(文史知识2009.10)云:徐先生书中对“合”作了解释:“谓整个的覆盖于上”。为此,蔡先生说:“和好的荞麦面放在床子上整个地自上而下挤压,从空中落下短面条。这样说来,杂剧中的‘合落儿’,应是表意的正字。‘河漏’无解,是同音字的异写。”

2.从河漏牀的角度,是“像河一样漏下”;从锅里角度,是“从河里捞取”。

此说甚辩,但逢着“饸饹”“活络”之类,就只能“干瞪眼”。

3.窟窿、缝儿

笔者认为,根据徐先生“床子呈圆形,有细孔”的解释,

“河漏”种种,当即取义于“窟窿”。河漏诸形即是其在各地的音变。我们可以参阅“河浪子”“合栏儿”“合拉儿”“圪拉”的意思:

【合栏儿】指两件东西之间狭窄处所。晋语,河南安阳:把笤帚掉到牀~里了|腿~里生了个疮,一走一疼。

【合拉儿】缝儿。①冀鲁官话,山东聊城:我的针掉到桌子~里了!②中原官话,山东济宁:手~(手指缝儿)|脚~|腿(胯下)。

【合浪子】胡同。晋语,内蒙二连浩特。

【圪练】庭院内的空地。山西长治。

【圪拉】缝隙。特指地上的缝儿。晋语,陕西北部:地冻得裂开一道~。陕西米脂。清光绪丁未本《米脂县志》:“~,……物有裂缝也。”山西。清嘉庆十六年《山西通志》:“~者,隙也。”山西临县。1917年《临县志》:“地隙曰~。”

【圪撩】缝。晋语,内蒙古包头:烂得不厉害,~上几针就行了。

“狭窄处所”也就是缝儿,“缝儿”不就是“窟窿”吗?甘肃兰州、新疆乌鲁木齐(兰银官话)称“胯下”为【合拉】,取“合拉儿”义,得名之由同食品之名。

民间有传说称,之所以叫“河漏”,是因为先民最早制作这种面食时,在粗牛角上钻了几个粗麻线般的眼儿,把稀软的面团置入其中,下临铁釜沸水,面线自然下“漏”、坠入大锅翻滚涌动的“河”中。(《傅山和太原河捞面》,《山西晚报》2018.11.8)

云云,可能只是表象。

“河”就是排水沟义的【河儿】(山西临汾,中原官话),即“沟壑”。沟壑与胡同取义形似。

【圪廊】胡同。晋语。山西襄垣。

【圪廊子】小巷。晋语,山西长子。

【圪懒子】胡同,小巷。晋语,山西长子。

【圪浪儿】胡同。晋语,山西太谷。

【圪咙】喉咙。晋语,山西长子、沁县。

广东信宜(粤语)称河岸为【河朗】,东北称液体留下的痕迹(如蜗牛之行迹)为【河涟】,广东中山南蓢河水称河为【河沥】,滑槽、水槽叫【合溜】(《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踏着关捩子,银球脱在地下,有条~,直滚到员外床前。”)可以理解为“河流”,也是“条状”。其实它们也跟“河漏”关联。所以,全部纳入本系,也就好理解了。“河朗”可以理解成“河廊”、“合浪子”。

二、合落一

(一)餅也

【合落】馄饨类食品。也叫合酪、饸饹。官话。元吴昌龄《西天取经》第六折:“等他每来家,叫他敷衍与我听,我请他吃份~儿。”

河漏似面条,面条亦名“饼也”,故可用这个方法解释之。其实解释成河漏,也行。“垎坴”“垎剌”为“干土块”:

【垎坴】指干土块。胶辽官话,山东临朐。1935年《临朐续志》:“俗谓干块为~。”

【垎剌】干土块。胶辽官话,山东胶县。中原官话,山东东平。清光绪四年《东平州志》:“土干曰。上音揢,下音拉。”

再看:

【圪烂】干薄饼。中原官话,山西曲沃。

【圪榄】小面饼;干饼。晋语,山西忻州。

【圪炼】煤核。晋语,山西孝义。

【圪料】煤核儿。晋语,山西大宁。

【圪乱】薄而干的烙饼。中原官话,山西汾西。

【圪垃】块状物。中原官话,河南。李准《不能走那条路》:“宋老定脱了一只鞋子,坐在柿树林下的土~上。”崔复生《太行志》第十五章:“我不是群众我是啥?是石头是土~?”

【圪捩子】麻花。晋语。陕西孝义。

还有:

【合冷子】土豆丝加豆面的蒸食。晋语,山西榆林。

【和愣子】吕梁地区名吃。

“合愣子/合楞子”做成疙瘩状,不与馄饨之类是个“坨坨”吗?

(二)關联“橄欖”系

按:此系词很可能跟【橄榄】(古览切/卢敢切)【甘蓝】(古三切/卢甘切),均为闭口韵字。

【橄榄】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千岁子、柑橘,皆百余本。(三辅黄图·北宫)

“其果则丹橘、余甘……龙眼、~。”刘逵注:“~,生山中,实如鸡子……。”

【橄(木窞)】《集韵·敢韵》:“榄,橄榄,果名。或从窞。”

【格览】(橄榄)南人谓之~。(元郝经《橄榄》诗题注)

【柯榄】余甘子,如梭形。初入口,舌涩;后饮水,更甘。大如梅实核,两头锐。东岳呼“余甘”、“~”,同一果耳。(《齐民要术》·橄榄引三国吴沈莹《临海异物志》)

【甘蓝】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也叫球茎甘蓝。根茎圆锥形或扁球形。

[集解][时珍]曰:此亦大叶冬蓝之类也。(本草纲目·草五·甘蓝)

【芥蓝】甘蓝。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甘蓝菜,是广州常见蔬菜之一。俗写作兰。”

芥蓝如菌,脆美牙颊响。(苏轼《雨后行菜》)

【芥兰】甘蓝。詹伯慧《东莞方言词典》:“~,普通蔬菜,叶子较大,茎呈圆柱形,叶茎都是绿色,开小白花。”

【栲栳】改换衣装,作一百姓装裹,担得一栲栳馒头。(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

还有【果蠃】【果臝】【蜾蠃】等,均为【轱辘】形。佝偻、岣嵝等弯曲义,亦关联。

三、合落二

【合落】完蛋。闽语。福建莆田、仙游。(汉语方言大词典)

它或是蒙古语“哈剌/哈喇”(杀死)的引申:

似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喇,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周桥上骗钱也是我,若不饶便哈剌了罢。(元郑廷玉《金凤钗》第四折)

既是奸臣,吩咐哈喇了罢。(说岳全传第十八回)

《华夷译语》下:“杀曰阿兰,即哈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