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草不黃俗話說239:河漏自然“漏”河中?(Ⅱ)

(二)“河漏”種種釋義

1.“從空中落下”

饸饹床子:床子呈圓形,有細孔。(徐世榮《北京土語詞典》)

蔡美彪先生《也談<水浒>中的“河漏子”“大辣酥”及相關詞語》(文史知識2009.10)雲:徐先生書中對“合”作了解釋:“謂整個的覆寫于上”。為此,蔡先生說:“和好的荞麥面放在床子上整個地自上而下擠壓,從空中落下短面條。這樣說來,雜劇中的‘合落兒’,應是表意的正字。‘河漏’無解,是同音字的異寫。”

2.從河漏牀的角度,是“像河一樣漏下”;從鍋裡角度,是“從河裡撈取”。

此說甚辯,但逢着“饸饹”“活絡”之類,就隻能“幹瞪眼”。

3.窟窿、縫兒

筆者認為,根據徐先生“床子呈圓形,有細孔”的解釋,

“河漏”種種,當即取義于“窟窿”。河漏諸形即是其在各地的音變。我們可以參閱“河浪子”“合欄兒”“合拉兒”“圪拉”的意思:

【合欄兒】指兩件東西之間狹窄處所。晉語,河南安陽:把笤帚掉到牀~裡了|腿~裡生了個瘡,一走一疼。

【合拉兒】縫兒。①冀魯官話,山東聊城:我的針掉到桌子~裡了!②中原官話,山東濟甯:手~(手指縫兒)|腳~|腿(胯下)。

【合浪子】胡同。晉語,内蒙二連浩特。

【圪練】庭院内的空地。山西長治。

【圪拉】縫隙。特指地上的縫兒。晉語,陝西北部:地凍得裂開一道~。陝西米脂。清光緒丁未本《米脂縣志》:“~,……物有裂縫也。”山西。清嘉慶十六年《山西通志》:“~者,隙也。”山西臨縣。1917年《臨縣志》:“地隙曰~。”

【圪撩】縫。晉語,内蒙古標頭:爛得不厲害,~上幾針就行了。

“狹窄處所”也就是縫兒,“縫兒”不就是“窟窿”嗎?甘肅蘭州、新疆烏魯木齊(蘭銀官話)稱“胯下”為【合拉】,取“合拉兒”義,得名之由同食品之名。

民間有傳說稱,之是以叫“河漏”,是因為先民最早制作這種面食時,在粗牛角上鑽了幾個粗麻線般的眼兒,把稀軟的面團置入其中,下臨鐵釜沸水,面線自然下“漏”、墜入大鍋翻滾湧動的“河”中。(《傅山和太原河撈面》,《山西晚報》2018.11.8)

雲雲,可能隻是表象。

“河”就是排水溝義的【河兒】(山西臨汾,中原官話),即“溝壑”。溝壑與胡同取義形似。

【圪廊】胡同。晉語。山西襄垣。

【圪廊子】小巷。晉語,山西長子。

【圪懶子】胡同,小巷。晉語,山西長子。

【圪浪兒】胡同。晉語,山西太谷。

【圪嚨】喉嚨。晉語,山西長子、沁縣。

廣東信宜(粵語)稱河岸為【河朗】,東北稱液體留下的痕迹(如蝸牛之行迹)為【河漣】,廣東中山南蓢河水稱河為【河瀝】,滑槽、水槽叫【合溜】(《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鬧禁魂張》:“踏着關捩子,銀球脫在地下,有條~,直滾到員外床前。”)可以了解為“河流”,也是“條狀”。其實它們也跟“河漏”關聯。是以,全部納入本系,也就好了解了。“河朗”可以了解成“河廊”、“合浪子”。

二、合落一

(一)餅也

【合落】馄饨類食品。也叫合酪、饸饹。官話。元吳昌齡《西天取經》第六折:“等他每來家,叫他敷衍與我聽,我請他吃份~兒。”

河漏似面條,面條亦名“餅也”,故可用這個方法解釋之。其實解釋成河漏,也行。“垎坴”“垎剌”為“幹土塊”:

【垎坴】指幹土塊。膠遼官話,山東臨朐。1935年《臨朐續志》:“俗謂幹塊為~。”

【垎剌】幹土塊。膠遼官話,山東膠縣。中原官話,山東東平。清光緒四年《東平州志》:“土幹曰。上音揢,下音拉。”

再看:

【圪爛】幹薄餅。中原官話,山西曲沃。

【圪榄】小面餅;幹餅。晉語,山西忻州。

【圪煉】煤核。晉語,山西孝義。

【圪料】煤核兒。晉語,山西大甯。

【圪亂】薄而幹的烙餅。中原官話,山西汾西。

【圪垃】塊狀物。中原官話,河南。李準《不能走那條路》:“宋老定脫了一隻鞋子,坐在柿樹林下的土~上。”崔複生《太行志》第十五章:“我不是群衆我是啥?是石頭是土~?”

【圪捩子】麻花。晉語。陝西孝義。

還有:

【合冷子】洋芋絲加豆面的蒸食。晉語,山西榆林。

【和愣子】呂梁地區名吃。

“合愣子/合楞子”做成疙瘩狀,不與馄饨之類是個“坨坨”嗎?

(二)關聯“橄欖”系

按:此系詞很可能跟【橄榄】(古覽切/盧敢切)【甘藍】(古三切/盧甘切),均為閉口韻字。

【橄榄】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木……~、千歲子、柑橘,皆百餘本。(三輔黃圖·北宮)

“其果則丹橘、餘甘……龍眼、~。”劉逵注:“~,生山中,實如雞子……。”

【橄(木窞)】《集韻·敢韻》:“榄,橄榄,果名。或從窞。”

【格覽】(橄榄)南人謂之~。(元郝經《橄榄》詩題注)

【柯榄】餘甘子,如梭形。初入口,舌澀;後飲水,更甘。大如梅實核,兩頭銳。東嶽呼“餘甘”、“~”,同一果耳。(《齊民要術》·橄榄引三國吳沈瑩《臨海異物志》)

【甘藍】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也叫球莖甘藍。根莖圓錐形或扁球形。

[集解][時珍]曰:此亦大葉冬藍之類也。(本草綱目·草五·甘藍)

【芥藍】甘藍。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甘藍菜,是廣州常見蔬菜之一。俗寫作蘭。”

芥藍如菌,脆美牙頰響。(蘇轼《雨後行菜》)

【芥蘭】甘藍。詹伯慧《東莞方言詞典》:“~,普通蔬菜,葉子較大,莖呈圓柱形,葉莖都是綠色,開小白花。”

【栲栳】改換衣裝,作一百姓裝裹,擔得一栲栳饅頭。(敦煌變文集·韓擒虎話本)

還有【果蠃】【果臝】【蜾蠃】等,均為【轱辘】形。佝偻、岣嵝等彎曲義,亦關聯。

三、合落二

【合落】完蛋。閩語。福建莆田、仙遊。(漢語方言大詞典)

它或是蒙古語“哈剌/哈喇”(殺死)的引申:

似這等奸邪逆賊,留着他終是禍根,不如送他去漢朝哈喇,依還的甥舅禮兩國長存。(元馬緻遠《漢宮秋》第三折)

周橋上騙錢也是我,若不饒便哈剌了罷。(元鄭廷玉《金鳳钗》第四折)

既是奸臣,吩咐哈喇了罷。(說嶽全傳第十八回)

《華夷譯語》下:“殺曰阿蘭,即哈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