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板栗种植,这些病害要做好防治措施,才能保证板栗树的健康一、 栗干腐病 二、 栗仁斑点病三、 栗炭疽病四、 栗白粉病 五、 板栗膏药病

又称胴枯病、栗疫病、烂皮病。本病是世界性板栗树病害,分布最广,危害最重。近年来在北京市个别栗园已有发生。此病严重时,使树皮腐烂、枯枝或全树枯死,有时能造成大片栗树死亡,是目前板栗生产上的一种危险性病害。 1. 症状 主要危害板栗树的主干皮层部分,在枝条上发生较少。被害部位感病后,初期呈红褐色,稍凹陷。当6月至7月间, 在病皮上出现许多小瘤状突起,突起的表皮被突破后,先呈黄色, 后又变为褐色病斑。病害未及树干一周时,植株仍能够萌发、开花和结果。当病斑继续扩大,侵及树干一周时,植株上部叶片萎黄,然后逐渐死亡。病斑水肿状突起未干时, 内部湿腐,有酒味,干燥后树皮病害部位表面呈粗糙状态或龟裂状态,可见皮内橘黄色病组织。 2. 发生规律 一般从4月至9月、10月是病菌发展危害的盛期。有些栗树植株发病1个月,便有全株枯死的现象。主要由风、雨水、昆虫等传播病菌。在早春日夜温差大,树干的向阳面常因发生冻害而引起发病;各种伤口,如嫁接口、机械损伤及昆虫为害所造成的伤口,都易侵染,尤以嫁接口侵染为最重。土壤过于瘠薄,树势生长衰弱的植株,也易感病。3. 防治方法 (1)检疫、消毒种子、苗木进行严格检疫和消毒,严防病菌带入。 (2)加强栽培管理 选育抗病品种;在瘠薄的栗园,要进行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料,增强树势和抗病力。 (3)保护好树体枝干和根 可在晚秋进行树干涂白;及时治虫,保护嫁接口以及避免其它一切机械损伤。 (4)刮治病斑、消毒保护 在病害流行季节及时检查,锯去枯死病枝;在感病初期,先刮去病部的粗树皮,涂抹400~500倍 多菌灵或退菌特药剂,每隔 15 天涂药一次,共涂 5 次,抑制率达100%。

板栗种植,这些病害要做好防治措施,才能保证板栗树的健康一、 栗干腐病 二、 栗仁斑点病三、 栗炭疽病四、 栗白粉病 五、 板栗膏药病

又名栗实褐斑病 。分布河北迁西及其它栗产区。 1. 症状 较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黑斑型内、外种皮多正常,极少数栗果尖端变褐变黑, 在种仁表面产生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坏死斑点,黑褐色、灰黑色至炭黑色。病部深入种仁内,切面呈灰白色、褐色、灰黑色、炭黑色等。发病重时病粒切面有灰白色、灰黑色的不规则裂缝。 (2)褐斑型 种仁表面形成深浅不一的褐色坏死斑,深入种仁内部,切面白、淡褐、黄褐色。部分病粒切面有灰白色至灰黑色的条纹状空隙。 (3)腐烂型 种仁呈褐色或黑色干腐或软腐。 上述症状中,前两类约占90%左右,前期以褐斑型居多,后期多为黑斑型。 2. 发病规律 病害开始出现于板栗近成熟期,但发病率较低,成熟至采收期病粒稍多,在常温下沙藏及贮运过程中,病情迅速加重,经15~ 25天到加工期达到发病高峰,其后由于气温降低,病情不再增加。 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温度、栗仁失水程度、栗瘤蜂发生轻重、树龄、 树势、栗果成熟度、机械损伤等密切相关。栗仁表面失水是病害加速发展的极重要原因。沙藏温度25℃左右,有利于病害发展, 15℃以下有显著抑制作用,5℃以下基本停止发展。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栗仁表面失水程度而影响病害发展的,但过度失水对病害发展并无明显影响。老弱、栗瘤蜂危害重、早熟早采、贮运过程中失水多、损伤重的栗树,病害常加重发生。幼年、健壮、虫害轻、晚熟晚采、失水少的栗树病害轻。 3. 防治方法(1)加强果树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降低贮运期温度,保持栗仁正常含水量。栗实下树后,迅速收集,挑除病虫粒,当天混湿沙藏于挖好的沟中,沟宽40厘米、 深1米,长度视栗实多少而定,覆土20厘米厚。沙与栗体积比例 为1∶1,每隔 1 米埋入一通气孔 (一把直径 8 厘米粗的高粱秸秆),露出地面 30 厘 米。 或快速存入冷库, 先期15℃, 后降到5℃。 (3)及时防治栗瘤蜂等害虫,减少栗实机械伤口。

板栗种植,这些病害要做好防治措施,才能保证板栗树的健康一、 栗干腐病 二、 栗仁斑点病三、 栗炭疽病四、 栗白粉病 五、 板栗膏药病

为板栗果实重要病害,各栽培地区均有发生。但因栽培品种、 年份、树龄不同,受害程度也有明显差别。该病引起田间栗蓬早期脱落和贮藏期大量果实腐烂,不能食用,也危害新梢和叶片,造成重大损失。受害严重时,栗果实发病率常在10%以上。 日本、美国该病发生也较重。 1. 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也危害芽、枝梢、叶片。 (1)一般进入8月份以后栗蓬上的部分蓬刺和基部的蓬壳开始变成黑褐色,并逐渐扩大,至收获期全部栗蓬变成黑褐色。感病栗蓬比健康的小,多提早脱落。栗果实发病比栗蓬发病迟,多从果实的顶端开始,也有的从侧面或底部开始,感病部位果皮变黑,常附着灰白色菌丝。病菌侵入果仁后,种仁变暗褐色,随着症状的发展,种仁干腐萎缩,产生空洞,内部充满灰白色菌丝,最后全部种仁成干腐状,不能食用。有的病果被其它菌腐生,呈软腐状。 (2)叶片受害多在盛夏之后发生,病斑不规则形至圆形,褐色或暗褐色,常有红褐色的细边缘,上生许多小黑点;芽被害后,病部发褐腐烂,新梢最终枯死;小枝被害后,易遭风折, 受害栗蓬主要在基部出现褐斑。 2.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活体的芽、枝内潜伏越冬。地面上的病叶、病果均为越冬场所。条件合适时,10月、11月便可长出子囊壳,翌年4 月至5月小枝或枝条上长出黑色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由风雨或昆虫传播,经皮孔或自表皮直接侵入。病菌从落花后不久的幼果期即开始侵染栗蓬,但只有在生长后期病害症状才进展较快。病菌还能在花期经柱头侵入,造成栗蓬和种仁在8月份以后发病。贮运期间无再侵染。采后栗蓬、栗果大量堆积,若不迅速散热,腐烂严重。 发病轻重与品种关系密切。老龄树、密植园、肥料不足以及根部和树干受伤害所致的衰弱树,发病重。树上枯枝、枯叶多和栗瘿蜂危害重的树往往发病也重。栗蓬形成期潮湿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 3. 防治方法 (1)结合冬季修剪,保持栗树通风透光,剪除过密枝、病枯枝,集中烧毁。 (2)加强土壤管理,适当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3)喷施灭病威、多菌灵,或半量式波尔多液等药剂,特别是 4月、5月控制产生大量菌源。冬季清园后喷施一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月至5月间和8月上旬,各喷1次下列药剂: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0.5%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板栗种植,这些病害要做好防治措施,才能保证板栗树的健康一、 栗干腐病 二、 栗仁斑点病三、 栗炭疽病四、 栗白粉病 五、 板栗膏药病

板栗白粉病具有两种症状特征。其一是表白粉病,可危害板栗叶片、嫩梢和叶芽,以感病叶片、嫩梢和芽等幼嫩组织表面着生一层灰白色粉霉状物为特征。受害叶片上白粉层可生于叶正面或背面。其二是里白粉病,发病初期从叶面可见不规则的褪绿黄斑。而后,在叶片背面产生淡灰白色菌丝和白粉层。入秋后在白粉层上产生淡黄色→棕黄色→黑褐色的小球状物,即闭囊壳。感病的嫩梢, 表面有灰白色粉层,而后干枯,嫩芽受害,往往叶片不能伸长,若幼叶局部感病,则通常扭曲变形。 1. 发病原因及规律 病原菌均以闭囊壳在板栗病落叶、病梢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由闭囊壳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嫩叶、嫩梢上进行初侵染,板栗苗木过密,低洼潮湿,通风透光不良,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侵染和流行;圃地偏施氮肥而磷钾不足,苗木徒长发病重;不同板栗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差异较显著。 2. 防治措施 (1)秋冬抚育管理时,注意彻底清除发病林地的病落叶,剪除病枝;对附近发病的栗属和栎属植物,亦一并管理;耕翻林地或圃地土壤,以减少越冬病原菌。 (2)新开发板栗园,应选择抗病、丰产的品种,并采用嫁接苗。 (3)圃地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重病区宜增施适量磷、钾肥,提高苗木抗性。 (4)苗木和幼林,发病初期喷洒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 每半月一次,每次1500千克/公顷 (1公顷=10000米2),坚持喷 洒2~3次,炎夏可改用 1% 波尔多液。此外,白粉病流行季节,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 剂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莱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板栗种植,这些病害要做好防治措施,才能保证板栗树的健康一、 栗干腐病 二、 栗仁斑点病三、 栗炭疽病四、 栗白粉病 五、 板栗膏药病

板栗膏药病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栗产区的常见病害之一,危害枝干,在板栗老林和幼林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老枝干受害较严重。被害枝干上有褐色绒状菌丝膜,为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紧贴,所以称膏药病,最初为灰白色,后逐渐变为褐色。 严重时枝条枯死,影响果树生长发育。 1.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膜在被害枝干上越冬,次年5月间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孢子借风雨和介壳虫等昆虫传播蔓延。病菌菌丝穿入皮层或自枝干裂缝及皮孔侵入内部吸取养分。菌丝体在枝干表面生长发育,逐渐扩大形成菌膜。 膏药病菌与为害栗树的栎霉盾蚧共生,病菌以蚧虫的分泌物为养料进行生长发育,蚧虫则借菌膜的覆盖而受到保护,并得以繁殖扩散。因此,病害的发生发展与蚧虫的消长密切相关。病菌和蚧虫在空间分布上是一致的,大都聚集于枝条分叉处、叶痕、裂缝等背光处;在发生时期上也相吻合,每年4月至5月和9月至10月既是膏药病病斑扩展和数量的两个明显增长期,亦是栎霉盾蚧第一、 二代的繁殖扩散期。此外,病害分布的区域也与病菌依赖于蚧虫为主要传播媒介和提供营养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栗树的生态环境对本病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多发生于山区或半山区的栗林,并以背阳遮阴的山洼、山坡、河沟旁坡地,光照少、湿度大的栗林发病严重。

板栗种植,这些病害要做好防治措施,才能保证板栗树的健康一、 栗干腐病 二、 栗仁斑点病三、 栗炭疽病四、 栗白粉病 五、 板栗膏药病

2. 防治方法 该病的防治应采取包括加强栗林管理、灭除介壳虫及选用抗病优良品种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措施。 (1)加强栗林管理 栗树栽培应因地制宜,山谷、河边、洼地不宜密植栗树。及时进行抚育管理,加强栗树整枝修剪,以利通风透光,清除杂草灌木,垦复套种作物,增施肥料,促使栗树生长健旺,增强抗病能力。 (2)灭除介壳虫 这是预防膏药病的重要措施。常用的药剂为 5~15 倍的柴油乳剂 (柴油 1 千克、肥皂 25 克,水 0.5 千克)、 1~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20%石灰乳等,施药方法为涂刷和喷雾, 并以前者效果最好。 (3)选用抗病优良品种 推广种植和嫁接抗病性强、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如粘底板、大红袍等,充分发挥栗树自身的抗病能力,减少施药或不施药,以达到减轻或避免膏药病危害的目的,这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